第二百八十九章黃雀在後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

---------明.佚名《增廣賢文》話說幽州劉虞愛民如子,眾人依附,隨被公孫瓚趕到了僻遠的遼西苦寒之地,仍然保留了部分實力。

同時,鮮于輔、鮮于銀等這樣的力量,也有不少在幽州和冀州潛伏下來,等待機會。

如今公孫瓚與袁紹的大戰,看來八九不離十,鮮于輔自然認為反攻倒算的機會來了。

化妝出漁陽城之後,鮮于輔曉行夜宿,終於在遼西重鎮紅山見到了盤踞多日的劉虞劉伯安。

紅山,後世改做赤峰,位置在蒙冀遼接壤處,蒙東遼西冀北地區軍事、經濟中心城市。

赤峰是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所謂紅山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以上的史前時期。

歷史上,在遼西走廊得到開發之前,紅山曾是中原地區進入東北地區的唯一通道,自明清以來是關內商旅進出蒙古高原、松遼平原的必經之路,燕山以北地區的商貿重鎮,自古便有“金朝陽,銀赤峰,拉不敗的哈達,填不滿的八溝”之稱。

劉虞本就威震遼西,在紅山也算如魚得水。

可是公孫瓚的仇一定要報,劉虞念念不忘找到公孫瓚的幽州兵力虛弱的機會,興兵討伐,奪回舊山河。

劉虞兵力雖少,卻練成了一支混雜著商族、東胡族、匈奴族、烏桓族、鮮卑族、庫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數民族的強力騎兵,有著三萬餘人,人稱翁牛烏丹,意思是草原上的烏雲。

鮮于輔見到劉虞的時候,劉虞剛好生病,因此讓世子劉和聽取了鮮于輔的彙報。

劉和年輕氣盛,聽到冀州和幽州間大戰將起,著實興奮了一把,摩拳擦掌向劉虞請示出兵奇襲公孫瓚後方之事,劉虞見事機重大,遂帶病再次接見了鮮于輔。

鮮于輔施禮已畢,對劉虞道:“主公,公孫瓚重兵已集結到漁陽郊野,這一點千真萬確。

他為防著主公南下,特意安排鄒丹領兵兩萬人駐守在武城,乃我軍進攻幽州的必經之路,若是翁牛烏丹全力出擊,三日內即可到武城城門之下。

只要攻克武城,右北平、薊縣、漁陽都是兵力空虛,到時候可勢如破竹矣.”

一旁的劉和眼露奇光,顯然對父親十分期待。

劉虞老成持重,再次問道:“公孫瓚出征,除了鄒丹鎮守武城,還有哪些佈防?”鮮于輔道:“具體佈置,還有待查探,不過聽說公孫瓚將兒子公孫續留守漁陽,從弟公孫範留守勃海,從弟公孫越出守北閏,其餘外姓大將嚴綱、田楷、單經、關靖、田豫等係數集結在公孫瓚周邊,想來必是南下主力軍.”

劉虞點頭,漸漸開始下決心趁此情勢出兵。

隨即想起一個人,不由問道:“聽說玄德與關張三將,也在公孫瓚處為幕僚,這回可隨公孫瓚南下?”鮮于輔搖頭道:“劉備、關張雖然身在漁陽,但似乎遊離在公孫瓚的集團核心之外。

公孫瓚曾任命他為平原令這樣的小官,現在卻是基本賦閒在家。

這幾日,我聽說他與南面來的一個叫龍珠的身份不明之人打的火熱,恐怕是有了去意.”

鮮于輔說完,想起什麼補充道:“這個龍珠,自稱是許靖和許劭的徒弟,我看未必是真.”

劉虞眉頭一皺道:“龍珠?從未聽說過,估計是化名。

不過,既然打著許靖的旗號,劉備和他交好也不奇怪,互相利用罷了。

劉備、關羽、張飛都是虎將,若是忠心侍奉公孫瓚,倒是不好對付。

如今懷有異心,說不定會成為攪局者。

鮮于你回到漁陽之後,密切關注劉備與龍珠動向,與鮮于銀暗中集結部隊,待我軍奇襲武城,待機而動.”

鮮于輔遵命而去,再次化妝潛回幽州漁陽不提。

劉虞病情未好,有些疲累,便取了虎符交給兒子,吩咐劉和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然後自己去了後堂養病。

劉和初出茅廬,興奮不已,立刻遣人招來父親手下大將公孫紀、齊周,翁牛烏丹首領烏延,以及謀士閻柔、魏攸、田疇等人,商議出兵幽州的大事。

劉和的軍事會議,整整開了一天,終於擬定了一個粗略的進攻計劃,只待幽州公孫瓚正式進兵冀州,立即確定南下的確切日期,一切計劃看起來都十分貼切,劉和心想,這下公孫瓚有難了,無論如何,也要至少打下半個幽州。

會議直開到午夜十分,眾將才告辭散去,心中卻是各有算盤。

劉虞的部下大將公孫紀,匆匆回到自己的宅院,已是深夜十分,自己的貼身護衛家將公孫止卻仍靜靜立在中堂等候。

中堂只有幾支蠟燭,照著公孫止孤單身影,氣氛頗為詭異。

公孫紀匆匆而回,屏去其它護衛,中堂裡只剩下公孫紀和公孫止兩人。

燭光下,兩人交頭接耳,公孫止受命頻頻點頭,最後悄然離去。

轉天一早,紅山的城門已開,一騎劣馬載著一個公差出城而去,手裡有著軍隊頒發的關防,出城後折而向著東北狂奔而去。

公差帽簷之下,正是身負公孫紀命令的公孫止。

原來,遼東刺史公孫度,早就對劉虞佔據的地盤垂涎三尺,有意吞併。

因公孫紀與自己同姓同宗,一直以兄弟相待,百般籠絡,暗通款曲,公孫紀早與公孫度有了默契。

如今天假其便,公孫紀聽劉和說重兵要集結起來討伐幽州,紅山周邊自然無比空虛,正為公孫度趁機消滅劉虞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又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不到最後一刻,人人都以為自己才是那隻黃雀。

公孫度,字升濟,遼東襄平人。

很小的時候,公孫度隨父親公孫延,逃官到了玄菟郡,後來公孫度做了郡吏。

當時玄菟太守公孫琙的兒子公孫豹年方十八,但卻不幸夭折了。

公孫度少時也叫公孫豹,又與公孫琙的兒子年齡相仿,公孫琙一見到他,就很喜愛他,出錢送他去習文練武,併為他娶了妻。

當時,朝廷下詔推舉有道之士,公孫度與東郡謝弼、東海陳敦一起被舉薦擔任尚書郎,後來又升任為冀州刺史。

但年紀太輕,因謠言被罷免。

後來,公孫度的同鄉徐榮做了董卓手下的中郎將,他推薦公孫度做了遼東太守。

因公孫度是從玄菟郡的小官吏發跡的,所以遼東郡的人都很瞧不起他。

在這之前,遼東屬國的公孫昭為鎮守襄平的縣令,他讓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擔任伍長。

公孫度一上任,就將公孫昭抓了起來,在襄平市中將其鞭打而死。

郡中豪門望族如田韶等家,只因在平時的來往上對公孫度沒有什麼恩惠,就都被他找藉口殺了,被他如此誅滅的豪族有一百多家,郡中人個個驚恐萬狀。

公孫度用暴力施威於內,很不得人心。

對外,他則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餘國王尉仇臺更是主動成為遼東的附屬,而公孫度也因為夫餘在當時強盛的高句麗和鮮卑之間,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尉仇臺。

在公孫度擴張海東期間,高句麗王伯固畏懼公孫度的威名,在公孫度討伐富山賊時亦派遣大加(高句麗官名)優居、主簿然人等相助。

之後公孫度更是東征高句麗,西征烏丸,威震海外。

當時中原大亂,中原人士多避難於遼東,其中亦有管寧、邴原、王烈、太史慈等知名人物。

初平元年,公孫度得知中原一帶正處於動亂之中,便對他親信部下柳毅、陽儀說:“漢皇室將要覆滅,我到了與各位商量圖謀王位的時候了.”

於是眾屬下都開始尋找自立的由頭。

當時襄平縣延裡祀社神的地方長了一塊大石頭,長一丈多,下面有三塊小石頭做它的鼎足。

有人對公孫度說:“這塊石頭的形狀與漢宣帝的皇冠相似,它所在的延裡,又與你父親的名字相同。

社是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應該擁有天下的土地,而有三公作為輔佐.”

公孫度不由大喜。

原河內太守李敏,在郡中知名度很高,公孫度想要強行徵辟他,但他又不喜歡公孫度的所作所為,惟恐公孫度加害自己,於是帶領全家遷居到了一處海島。

公孫度得知後,大為惱怒,掘開李敏父親的墳,開啟棺材焚燒屍體,又誅滅了李氏宗族。

他分遼東郡為遼西和中遼兩郡,分設太守之職,渡海收取東萊各縣,設營州刺史;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孫延為建義侯。

為漢朝的兩位祖先立廟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設壇,在郊外祭祀天地,親耕藉田,治理軍隊,出行時坐著皇帝才能坐的鑾駕,帽子上懸垂著九條玉串,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為羽林軍。

後來,曹操徵召公孫度做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說:“我在遼東稱王,要永寧幹什麼啊!”

視自己為遼東的土皇帝,根本不受分封。

名士管寧聽說遼東太守公孫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與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遼東。

公孫度空出館舍等候他們。

管寧拜見公孫度,見他殘暴不仁,只談儒家經典而不語世事,之後,管寧隨即就居住在山谷中。

名士邴原避居遼東,與同郡的劉政都具有勇略。

公孫度忌憚劉政,於是收捕劉政家人,劉政逃跑。

公孫度釋出公告給各縣說:“敢藏匿劉政的,與劉政同罪.”

劉政走投無路,投靠邴原。

邴原將劉政藏匿了一個多月,當時東萊人太史慈準備回家,邴原把劉政託付給他。

然後去向公孫度說:“將軍之前要殺劉政,是因為擔心他會成為您的禍害,現在劉政已經逃跑了,您的禍害不就不存在了嗎?”

公孫度說:“你說的不錯.”

邴原又說:“您忌憚劉政,是因為他有智謀。

現在劉政已經被免職了,他的智謀無用武之地,您何必再拘捕他呢?不如赦免他吧,以此來平息眾怒.”

公孫度聽從了他的勸告,邴原這才出錢送劉政回到老家。

而邴原本人也受到了公孫度的厚待,但是在中原安寧,邴原想回中原之時卻也遭到了公孫度的禁足。

名士王烈避亂遼東,公孫度以兄弟之禮相待,向他諮詢政事,後來更想讓他擔任長史,而王烈以自己是個商人為由拒絕了任命。

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生的身材高大,面如滿月,武藝精熟,也是一員悍將。

遼東公孫世家,只待公孫止來到,引出一串北方群雄絞殺逐鹿的好戲。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中華帝王錄

使用者15243686

聖時龍光

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