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熙三十一年,八月初二。

一大片白雲如輕紗般,被秋風徐徐吹送,從一片松林的梢上飄來,到了寶冢園林的上空。

“鄭和,你今年八十一了吧?”

寶冢園正門入口涼亭下,朱高煦與鄭和圍著一張石桌相對而坐,幾名小內侍與宮女在一旁伺候著。

“陛下,臣去年就已經八十三了.”

鄭和老態龍鍾的說道。

朱高煦微微一笑道:“瞧朕這記性.”

他頓了頓,目光轉向遠處的樹林,朗聲道:“兩個月前,王景弘走了之後,朕命人修建了這座園林。

數日前,園林竣工,朕這才派王振將王景弘葬在了這園林裡,並給這座園林賜名‘寶冢園’.”

說到這裡,朱高煦收回目光,看向鄭和,道:“康平伺候朕四十多年,朕卻沒有把他葬入這園子,你可知朕為何這麼做?”

“景弘雖是洪武年間入的宮,但他跟隨太宗皇帝的時間卻不比臣短,他這一生建立的功績皆源自於太宗皇帝的信任.”

鄭和想了想,試著說道:“此處位於長陵之側,陛下將他葬在這裡,是對他的恩典,也是對他一生功績的認可.”

“你只說對了一半.”

朱高煦也不拐彎抹角,直言道:“朕讓太子在今日早朝上頒佈了一道旨意,凡對國家有大功的宦官,死後皆葬入寶冢園.”

“陛下仁慈,臣感佩萬分!”

鄭和連忙抱拳拱手道。

朱高煦覺察到旁邊的小宦官聞言精神也是為之一振。

《禮記·檀弓》言:“古也墓而不墳”。

《方言》言:“凡葬而無墳謂之墓”。

可見,遠古時候的墓是沒有墳頭的,墓上築土堆才稱之為墳。

“冢”,高大墳墓。

漢律中有規定:“列侯墳高四丈,關內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自此以後,各朝代不同爵位等級的人,對應的墓地墳高皆有不同的規格。

朱高煦此舉,等於是以侯爵之葬對待如王景弘這樣有功績的宦官。

鄭和的功績不比王景弘少,因此他若去世後,同樣有資格葬入寶冢園,如此便等於陪葬在長陵邊上了。

“鄭和,你與王景弘不一樣,你是永樂開海第一人,又是完成繞地航行一圈從海外帶回來仙種的大功臣,你的功績,王景弘比不了.”

朱高煦緊緊握住鄭和的雙手道:“朕想把你改成民籍,恢復本姓,論功封一等侯.”

“陛下與太宗皇帝對臣的大恩大德,臣這輩子也報答不了,只能下輩子繼續報答.”

鄭和萬分激動的說著話,竟然強撐著站了起來,作勢就要跪下。

朱高煦丟了一個眼色給旁邊的小宦官,示意他去扶住鄭和,可鄭和執拗,硬生生跪了下去。

“陛下想給臣封爵,但祖制不能違背,所以想給臣改成民籍,這樣臣就不再是宦官了.”

鄭和努力提高聲音道:“可這樣做,日後若有奸宦蠱惑君上為其改籍封侯,外出獨領軍權,豈不是有重演唐代宦官之禍的風險?臣不能讓陛下負擔這個罵名,所以臣萬萬不能答應!”

朱高煦也想過這一層,但朝廷自有法度,後宮除了皇帝及其妃嬪與未成年皇子皇孫外,只有宦官與宮女可以留宿。

而被改成民籍的宦官已經不是宦官,不僅沒有資格留在宮中,更不可能隨侍皇帝左右。

如此一來,就極大的降低了奸宦亂政的可能性。

然而,鄭和說的也有道理,被改成民籍並封侯的宦官被外放領軍的話,憑藉著其與皇帝的關係,官職自然能越升越高,權力也只會越來越大。

若要避免唐代宦官之禍重演,唯有遏制宦官的權力,哪怕是改成民籍也不行。

這個先例不能開,否則後患無窮。

朱高煦想到這裡,不禁感到一陣後怕,如他這般的穿越者都會在年老時患糊塗,更何況歷史上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鄭和,你說的有道理,改籍之事,是朕思慮不周,朕以後也不會再提.”

朱高煦順勢借坡下驢道:“後世之君也不可為宦官改籍,這是朕今日定下的規矩,誰也不能變.”

“陛下聖明.”

鄭和這才在小宦官的攙扶下重新坐回椅子上。

“臣十多歲時就跟著太宗皇帝,說句僭越的話,臣也算是太宗皇帝的半個養子.”

鄭和臉上洋溢著心滿意足的笑容,緩緩說道:“臣生是太宗皇帝家奴,到死也是家奴,臣死後能葬在太宗皇帝的長陵邊上,臣此生無憾了.”

他說到這裡,雙眼一閉,含笑而逝。

“鄭和?鄭和?”

朱高煦見鄭和許久不說話,急忙關切的喊道。

小宦官伸手探了探鄭和的鼻息,發現對方已經沒有了呼吸。

於是,他當即退到一旁,跪地向朱高煦稟告道:“陛下,鄭三寶他,他駕鶴西去了.”

“不,他沒有死,鄭和他還沒有死!傳太醫,快傳太醫!”

朱高煦憤怒的咆哮道:“快傳太醫!”

人有生老病死,這是天道。

鄭和壽數已盡,就算是太醫來了也無濟於事。

最終,朱高煦只能接受現實,就像當初他不得不接受皇后李瑤與襄武太子朱瞻域去世一樣。

數日後,朱高煦命人把鄭和葬入寶冢園,修鄭和冢立於王景弘冢隔壁。

他又下旨追封鄭和為西洋郡侯,王景弘為南洋郡侯。

與此同時,他命人將寶冢園內的涼亭拆除,在涼亭原址上修建了一座祭祀用的廳堂,堂內供奉鄭和與王景弘的靈位。

又數日後,朱高煦下詔頒佈天下,詔令以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那一天即六月初七為大明航海日。

並規定今後每年的航海日,大明皇帝都必須親自前往寶冢園祭祀西洋侯鄭和與南洋侯王景弘。

這道詔書的威力,不亞於當年他讓張輔與朱能世鎮孟甸、孟撾。

一時間朝野議論紛紛,大致上分為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之前朱高煦讓張玉、王真、張武、蹇義、夏原吉、姚廣孝配享太宗皇帝廟庭,乃是不存在異議的事。

畢竟,這六人功績擺在那裡。

張玉之子張輔更是以軍功搏了一個永鎮孟甸省的世襲罔替的國公爵位,王真之子王通在乾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期間對極西瀚洲(西亞與中亞、南亞)作戰期間搏了一個永鎮恆羅斯城的世襲罔替的郡侯爵位。

即便張武無子爵除,但乾熙皇帝開恩,下令從張武親族晚輩當中選一男丁過繼到張武名下為其奉祀。

姚廣孝也是如此,他的侄子被蔭封為錦衣衛僉事,為其奉祀。

至於蹇義、夏原吉,其功績福澤子孫數百年不在話下,蹇、夏兩家已經註定會成為大明王朝的宦官世家,他們的子孫只要不犯下謀逆大罪,必然不會被殺。

可鄭和、王景弘兩個宦官,即便立有大功,追封為侯也就罷了,畢竟侯爵只是死後殊榮,但兩人沒有資格接受大明皇帝的祭祀。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也沒有哪個王朝的皇帝祭祀過宦官的。

所以,他們不能接受。

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以鄭和、王景弘立下的功勞,是有資格被乾熙皇帝追封為侯的,甚至乾熙皇帝追封鄭和為公他們也能接受。

這是因為鄭和從海外帶回來了馬鈴薯、甘薯、玉米等仙種,讓太多的百姓得以活命。

雖然這些農作物都是傳入大明之後,經過幾十年的改良培育產量才得以大幅度提升。

但是,若沒有鄭和以不畏死亡的意志,迎風破浪,歷經劫難,把這些農作物帶回大明,大明又怎能安然渡過去年冬季到今年春節的雪災寒凍?

因此,乾熙皇帝設立大明航海日,又規定以後航海日去祭祀鄭和、王景弘,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大明皇帝不僅是感念鄭和與王景弘的功績,還代表了百姓對鄭、王的感激懷念之情。

總之,朱高煦對於朝野上下的議論,並不在意。

他是穿越者,他知道設立大明航海日與祭祀鄭和具有無比重大的意義,所以他必須要做。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以智取勝,扶蘇為我三顧茅廬

公子執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