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後。

傍晚,夕陽斜照。

順天府墨巧司前院。

剛剛卸下防爆盔甲,穿上常服的朱高煦,就接到了劉敬忠親自遞上來的密信。

朱高煦撕掉完好無損的蠟封,抽出信紙,仔細看了一遍,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封密信來自大同,是于謙身邊錦衣暗衛送來的。

朱高煦頒佈強制漢化的聖旨之後,隨著邸報傳到于謙手中的,還有一份刑部公文,即處決賽格東與塞格西絞刑的批文。

于謙看完邸報與批文之後,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當即快馬加鞭趕往寧夏府。

當於謙趕到寧夏城時,寧夏府同知劉倫等地方官員剛收到邸報沒超過三天。

于謙亮出朝廷處決賽格東兄弟倆的批文之後,又下令把寧夏城周邊數千百姓召集刑場之外,觀看賽格東、塞格西的絞刑。

行刑之前,眾官員在值房內議事。

寧夏同知劉倫擔心於謙這麼做,可能會激起那些定居在本地的歸化民作亂。

于謙卻毫不畏懼,只言奉朝廷命令列事,若有人敢生亂,必治死罪。

寧夏警安局王芳看到邸報上朝廷三司在修訂《大明律》時增加了一條“離間官民罪”,便詢問于謙這個“離間官民罪”是不是與歸化民有關,于謙只說了一句話作為回應——凡我大明子民,必須遵守大明律令,歸化民也不例外。

賽格東兄弟倆被執行絞刑之後,王芳站在刑場上利用墨巧司製造的官用擴音器,告訴觀刑的所有民眾,凡我大明子民,必須遵守大明律令,違反禁令者,賽格東、塞格西就是下場。

“捏烈忽、把禿錄巴最近可有異動?”

朱高煦把密信塞回信封,遞給劉敬忠之後,一邊向院門外走去,一邊問道。

劉敬忠躬身跟著,恭聲答道:“據探報,此二人為順應朝廷法令,已分別更用漢姓,用漢名,並要求麾下僕從一律改用漢姓,漢名,學習使用漢字、漢話.”

他沒有等朱高煦提問,而是很懂事的補充道:“賢義伯以萬為姓,取漢名曰烈。

安樂伯以安為姓,取漢名曰祿。

目前,兩伯已向禮部遞交重製身份牌的申請.”

捏烈忽雖然年輕,卻是原瓦剌克烈部首領,即便他現在手底下能用的僕從不過幾十名,可終歸是大明伯爵(終身)。

“克烈”有漢語“萬”的意思,顯然捏烈忽是以自身部落的名字為漢姓,以“捏烈忽”之中的“烈”為名。

而把禿錄巴就比較乾脆了,直接以“安樂伯”之“安”為姓,並取“把禿錄巴”之中“錄”的諧音字“祿”為名。

“既然二人如此識趣,朕總得有所表示.”

朱高煦嘴角帶笑道:“你去禮部,傳朕口諭,鑑於賢義伯捏烈忽、安樂伯把禿錄巴積極響應朝廷法令,改漢姓用漢名,特賜賢義伯萬烈鐵券一塊,特賜安樂伯安祿鐵券一塊,皆可免一死.”

他這句話的意思,等於要求禮部給賢義伯、安樂伯製作身份牌的同時,分別給他們製作一塊免一死的鐵券。

“奴婢遵旨.”

劉敬忠連忙躬身領命道。

待劉敬忠離開後,跟著朱高煦另一邊的慶耀開口道:“陛下仁慈,賜賢義伯、安樂伯鐵券,此二人必定對陛下感恩戴德.”

免死鐵券就是俗稱的免死金牌,朱高煦金口玉言,說免一死,肯定就能免一死。

雖然賢義伯、安樂伯的伯爵爵位是終身爵,不能世襲,但免死鐵券是可以傳給子孫後代的,此乃乾熙皇帝賞賜給他們的莫大殊榮。

只要兩人恪守律法,即便兩人的子孫不小心觸犯死罪,也能借鐵券免除一死,若犯下的只是如毆打他人等罪不至死的罪行,朝廷也會盡可能以判處繳納罰金為主,要求犯事者給受傷的人賠錢並道歉,不會死抓不放。

換言之,這兩位改換姓名的伯爵及其後世子孫,從此就多了一個大明乾熙皇帝賜予的護身符。

千金買馬骨,不外如是。

朱高煦沒有就此事再說下去,而是換了一個話題,問道:“慶耀,依你之見,荊縣伯楊洪所請,可行性有幾成?”

數日前,朝廷收到朔方都指揮使楊洪奏請,希望大明乾熙皇帝陛下可以准許他在朔方都司轄區內推行強制牧民出家信佛的法令,以削弱牧民之血性,施行弱民之策。

“陛下,恕臣直言,原先草原諸部首領本就強制其部眾牧民信佛,如今朝廷設都司直管草原,再延續舊制,恐會有失民心.”

慶耀尋思著言道:“臣覺得,大可不必強制牧民信佛,可以在每個千戶所城的城郊處,擇地修建一座金頂輝煌、氣象莊嚴、瑰麗壯觀的寺廟,再派國內僧人前去擔任各座寺廟的主持,以收牧民為徒人數作為主持的年終察項之一.”

對草原牧民施行“弱民減丁”之策,目前仍是大明高層文武的共識。

畢竟,這一政策從永樂年間開始施行以來,起到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草原的壯丁逐年減少,如今大漠諸部歸順之後,即便有部落作亂,也是小規模,根本成不了氣候。

之前太子朱瞻域帶兵平定的叛亂,就是一個不服氣被限定在固定牧場的小部落作亂。

“而且,凡是過去存在劣行之牧民,或以後觸犯朝廷律令,罪不至死之牧民,准許其剃度出家吃齋唸佛以贖罪,此舉可體現朝廷待草原牧民之寬仁.”

慶耀見朱高煦若有所思,又接著補了一句。

“此策甚妙,可以一試.”

朱高煦輕輕點頭道。

他頓了頓,隨後淡淡的問道:“朕打算拆分努爾幹都司,改設兩個實土都司與兩個省之事的風聲,放出去沒有?”

“臣昨夜安排人手,今日一早就把訊息放了出去,想必今晚就會有人安耐不住,私下聚議此事了.”

慶耀緊跟著朱高煦,小聲回答道。

“你怎麼看?”

朱高煦隨口問道。

兩人說話的同時,先後登上了駛向京城的寬大豪華的八輪馬車。

慶耀雖是宦官,但他更像是姚廣孝一樣的謀臣,所以朱高煦才會私下詢問他對某些政事的看法。

當年慶耀入宮之初,經朱高煦力薦,起步就擔任了御馬監少監之職。

朱棣也知道慶耀的真實身份,特地加恩,准許其面君時稱臣,以示殊榮。

因此,慶耀面對朱高煦、朱棣時總以“臣”自稱,不自稱“奴婢”。

而且,朱高煦效法朱棣,偶爾出城乘坐巨大寬敞的八輪馬車時,會讓如慶耀這般的心腹近臣陪坐。

這樣的待遇,在永樂一朝,也只有鄭和、王景弘等幾名屈指可數的大太監享有。

“早在永樂二十年,朝廷下令清查人口時,努爾幹都司轄區內的漢民人數就達到了兩百九十餘萬.”

寬敞的馬車之中,慶耀坐在距離朱高煦三米之外的位子上,不緊不慢的說道:“永樂二十一年年初,上皇再次下詔,分三年從河南、山東、山西等地遷移一百八十萬百姓過去。

實際上,直到永樂二十五年十月,這一百八十萬百姓,才按期遷入努爾乾地區.”

“據臣估算,如今努爾幹都司轄區內的漢民人數,應該在六百萬之上。

若是加上羈縻衛所下轄的土著,及生活在山林間的野人,整個努爾乾地區目前應該有八百萬人.”

“雖然還不足如今江西人口的一半,但洪武年間,廣西與四川的人口也就一兩百萬,同樣設立府縣,遣官以理民政。

臣覺得,拆分努爾幹,改設三個省都夠.”

朱高煦聽到這裡,正準備開口說話時,馬車卻忽然停了下來。

他掀開窗簾,見錦衣衛指揮使賽哈智疾步而來,手中揣著一封奏報。

“臣向陛下報喜,太上皇回航了!這是來自天津的八百里加急奏報,請陛下過目.”

朱高煦開啟奏報,仔細看了一眼,頓時面露喜色。

隨後,錦衣衛指揮僉事盛磊又火速趕了過來。

“啟稟陛下,美王殿下提前派人送來一封密信.”

朱高煦接過盛磊呈上來的密信,見信封上有朱瞻堂的私章及蠟封,便毫不猶豫將其拆開。

他本以為朱瞻域會在信中說出什麼不好的訊息,但定眼一看,發現信封裡封存的竟然是一張摺疊起來的小型蒸汽機設計圖紙。

“回墨巧司.”

朱高煦收好圖紙,果斷下令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賊駙馬

我愛冰兒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