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中軍大帳之中。

“慶耀,說說你是如何發現瓦剌重騎的.”

朱高煦撫須道。

“是.”

慶耀恭聲道。

於是,他把自己的分析與具體的佈局、操作說了出來。

據探知,瓦剌重騎兵有八百餘人,每人除了配有一匹戰馬之外,還有從馬三匹。

人餓了可以吃乾糧,渴了可以喝水袋裡存的水。

可是馬餓了,除了要吃馬料之外,也要飲水。

然而,脫歡為了凝聚人心,抵禦明軍,選擇了堅清壁野,在和林城方圓三十里之內的河水、井水等水源裡投了毒。

因此,這八百重騎兵只能遠遠的躲在和林城三十里之外。

明軍為了尋找水源,肯定也會到三十里外的地方巡視。

而八百瓦剌重騎兵若要隱秘的藏起來而不被明軍發現,至少要符合一個最根本的條件,那就是足夠遠離和林城,如此才能躲過明軍斥候的探查。

但又不能太遠,太遠的話,長途奔襲作戰無法發揮出重騎兵的優勢。

所以,慶耀就派出兩隊斥候騎兵,撒網一樣在和林城三十里之外、六十里之內的地方,尋找森林、山林、樹林等一切可以隱藏騎兵的地方。

除此之外,慶耀認為瓦剌重騎的首領為了刺探和林城內的情況,必定會派出若干名探子。

這些探子要定時檢視和林城內有無燃放煙火訊號。

雖然光的傳播速度特別快,但是空氣裡有很多肉眼不可見的東西,這些東西會阻礙光的傳遍。

脫歡命令手下工匠特製的煙火,在燃放後爆發的光芒,最多也就能傳到七、八里地之外,再遠就看不清。

於是,慶耀又派出一隊斥候騎兵在和林城外十里左右的地方來回巡視。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

當派出去的斥候發現瓦剌重騎的探子之後,慶耀心中就有了八成把握,覺得脫歡應該是真的留有後手。

為了避免打草驚蛇,慶耀沒有讓斥候緊跟其後,而是保持著足夠安全的距離,只是為了摸清瓦剌探子從何處而來。

原來,在和林城西南六十里外,有一處山脈,即燕然山脈(杭愛山脈)。

燕然山之中有山谷,乃是隱藏騎兵的絕佳之地。

最重要的還有一點,為了儲存足夠的體力,那些戰馬不可能一直披著重甲。

瓦剌騎兵也不可能一直身披重甲。

在沒有到重騎兵衝鋒範圍之內,他們都不會急著披上重甲,否則長途奔襲,等按計劃到了和林城外截殺朱高煦的時候,他們的戰馬也好,人也好,都已經精疲力竭了。

這就是重騎兵需要從馬的原因。

從馬可以託著鎧甲,減輕戰馬的負擔。

“你又是如何全殲瓦剌重騎的?”

朱高煦接著問道。

至於消滅這些瓦剌重騎兵,對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的慶耀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

可是朱高煦有所問,慶耀不能敷衍了事,他必須認真且鄭重的回答。

“陛下有所問,臣不敢不答.”

現在的慶耀與鄭和一樣,面對大明皇帝可以稱臣,不必自稱“奴婢”。

大明開國以來,面對大明皇帝稱臣的宦官並沒有多少。

甚至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慶耀恭敬的把他剿滅瓦剌重騎的經過大略講述了一遍。

瓦剌重騎兵就潛藏在燕然山之中。

那裡距離和林城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

而且明軍即便是搜尋水源也不會深入其中。

因為燕然山遠離戰場,山中有狼豺虎豹也是正常的。

明軍不可能閒著沒事幹,往山裡探究太深。

就像之前慶耀說的那樣,重騎兵躲在這裡想要突襲明軍,除非是能提前把明軍引到附近。

否則,他們從這裡奔襲到和林城,不需要明軍殺他們,他們恐怕自己都能把馬匹給累死。

當然,慶耀也想到了瓦剌重騎會有從馬。

本來尋找潛藏的瓦剌重騎兵就是慶耀的任務。

所以確定了瓦剌重騎藏著燕然山之後,慶耀想出了一個將瓦剌重騎兵一網打盡的計策。

他先是派出了一百多名軍士作為收集水源與打獵計程車兵,然後闖進了燕然山到處遊蕩,假裝是無意當中撞見的瓦剌重騎兵。

瓦剌重騎兵見到這些明軍,自然會想著殺人滅口,畢竟他們要防止藏身之處洩露。

而一百多明軍就開始往山外逃。

故意把追殺他們的小股瓦剌騎兵引入慶耀事先安排的包圍圈之中。

於是,這第一股追殺明軍的瓦剌騎兵沒有一個活著回去。

燕然山中察覺到異樣的其他瓦剌騎兵自然不會不管。

首領猜到他們的蹤跡暴露,當即集結起來,沿著之前的戰鬥痕跡一路追了過來。

慶耀仍舊是先佯裝戰敗,一路奔逃,一直把這些瓦剌騎兵引到了他事先設計好的包圍圈之中。

當大部分瓦剌重騎進入明軍新式火炮射程範圍內的時候,所有火炮同時開火。

不僅如此,慶耀連地雷也用上了。

中國歷史上的火器在宋代已有較大發展,蒙元時出現了火槍、火炮。

等到明代時,火槍大炮已經變得威力驚人,槍有三眼銃、五眼銃,甚至有十眼銃等連發槍;炮有鐵炮、銅炮、大將軍炮。

明後期的紅夷炮從荷蘭傳入,重三千斤,可以洞穿石城,震數十里。

此外,明代還出現了地雷、手雷。

地雷在明代叫石炸砲,由外殼、炸藥和引火裝置組成,明初就已經出現並派上戰場。

歷史上,朱棣起兵靖難,就曾在白溝河之戰嘗過石炸砲的威力。

言歸正傳。

慶耀帶兵全殲瓦剌重騎,實際上是靠他靈活運用先進火器的緣故,比如膛線火炮、火銃以及地雷。

瓦剌重騎兵做夢也沒有想到,明軍新式膛線火銃可以打穿他們能防鉛彈的鎧甲。

而地雷爆炸的威力,可以把人帶馬都炸的斷肢橫飛,慘不忍睹。

這是武器代差!科技的進步必定會導致武器的革新。

而大明與瓦剌雙方之間的武器有著代差,作為弱的一方,瓦剌的滅亡是遲早的事。

“楊卿,你回頭尋幾個參加過此戰的官兵,對慶耀殲滅瓦剌重騎兵之戰的詳細過程,做一份分析報告呈上來。

朕決定把此戰作為經典案例編入火器對戰騎兵的戰術案列之中.”

朱高煦扭頭看向兵部侍郎楊榮,吩咐道:“以後,所有學習武事科的常科書院學子,都必須要熟悉此戰.”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曹操別再腦補,朕真是昏君

吾名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