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熙二年,十一月初十。

陽武侯薛祿、新城侯張輔等北征大漠的東路大軍有功將士押著阿魯臺扶持的阿岱汗凱旋抵京。

奉天門前,阿岱汗向大明王朝第三任皇帝朱高煦獻上了北元(蒙古)傳國玉璽,標誌著韃靼汗庭(蒙古本部)的正式滅亡。

此前,瓦剌實際上的掌舵人脫歡、也先父子等人死於和林城之役,韃靼實際上的首領阿魯臺、昂克孛羅父子等人也戰死在了和林城外面的草原上。

自今日起,瓦剌、韃靼這兩個為了爭奪草原霸主地位的遊牧政權,從此成為了過去的歷史。

朱元璋、朱棣父子倆都沒能做到的事,朱高煦做到了!於是,朱高煦在次日攜太子朱瞻域拜謁太廟,他本人更是跪在朱元璋的聖像面前,感慨萬千的說了許多話,甚至情難自禁的流出了激動的淚水。

離開太廟回到武英殿之後,朱高煦便召集六部九卿以及大都督府左、右都督開始商議如何治理大漠。

這次北征的有功將士,大都督府軍參部、軍法部、軍勳司已經在公議後遞交了題本,但是朱高煦對於題本上的封賞進爵等將士的名單不太認可,不僅讓通政司把題本退了回去,還下令讓曹國公李景隆、魏國公徐輝祖等人重擬。

按理說,李景隆、徐輝祖身為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無權參與這次的御前議政會議。

畢竟治理大漠屬於政事範疇,不屬於軍事。

可朱高煦卻讓慶耀、劉敬忠親自去傳口諭給李、徐二人,讓兩人來武英殿參加會議。

朱高煦親征漠北,一戰剿滅瓦剌首領脫歡數萬戰兵,更是把和林城打成廢墟,之後率領隨駕文武官員登燕然山,勒石記功。

經此一役,乾熙帝朱高煦的天子威望已不下於三徵漠北的永樂大帝朱棣!以吏部尚書蹇義為代表的文官們,雖然不理解朱高煦為何要這樣做,可面對攜大勝之威凱旋而歸的朱高煦,他們卻又不敢多問。

朱高煦環顧殿內眾臣,目光著重從蹇義、夏原吉臉上掃過,朗聲道:“在開始議事之前,朕要宣佈一道旨意.”

蹇義、夏原吉似有所悟,幾乎是同時向李景隆、徐輝祖所在的方向望了過去。

“著曹國公李景隆、魏國公徐輝祖兼任內閣侍從顧問,佐理政事.”

乾熙元年五月,朱高煦借呂震案對六部九卿進行了一次人事調整,當時內閣七人分別是吏部尚書蹇義、禮部尚書於彥昭、戶部尚書夏原吉、工部尚書宋禮、兵部尚書齊泰,以及版印司正副司正方孝孺、解縉。

後來方孝孺年老致仕,內閣七位侍從顧問就剩下了六位。

等到乾熙二年五月,朱高煦推行新政,實施巡撫之制時,齊泰雖兼著兵部尚書之職,但其人已遠離中樞,趕赴貴州就任巡撫。

因此,齊泰身上的內閣顧問之職也就被朱高煦撤掉了。

這個時候,內閣七位侍從顧問,就出現了兩個空缺。

朱高煦把李景隆、徐輝祖調入內閣,等於補齊了內閣侍從顧問的兩個空缺。

可他的這番做法,卻引起了不少文官的反駁。

“陛下,自洪武后期太祖皇帝設立內閣以來,從未有勳臣或武將擔任侍從顧問,即便是永樂年間,也不曾有過.”

禮部尚書於彥昭率先起身反對道。

雖然他的年紀比朱高煦大,可他是金陵常科書院出來的學子,屬於朱高煦的門生。

於彥昭非常瞭解朱高煦,他怕蹇義或夏原吉說話難聽,惹怒朱高煦,此時開口反對,其實是故意做給蹇義、夏原吉等文官看的。

“太祖皇帝說過勳臣或武將不得擔任侍從顧問麼?”

朱高煦反問道。

於彥昭躬身答道:“不曾.”

“朕的父皇說過勳臣或武將不得擔任侍從顧問麼?”

朱高煦繼續問道。

於彥昭再次俯答首道:“不曾.”

“既然太祖與朕的父皇都沒有說過不準勳臣或武將擔任侍從顧問,那麼朕今日調曹國公、魏國公入內閣,充任侍從顧問,你有異議?”

朱高煦俯視著於彥昭,不怒自威的質問道。

於彥昭急忙稽首到:“微臣不敢.”

“諸卿對朕的決定有異議?”

朱高煦目光從於彥昭身上移開,依次掃過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工部尚書宋禮、兵部代理尚書事陳洽、刑部尚書熊概、左都御史劉璟、右都御史顧佐等人,冷著臉沉聲問道。

“臣等不敢.”

蹇義等人急忙起身行禮道。

“好,既無異議,那就開始議事.”

朱高煦先是說了一句,接著目光落在吏部尚書蹇義身上,道:“蹇愛卿,你說說看,瓦剌、韃靼覆滅之後,朝廷該如何治理如今的草原諸部?”

“陛下,秦漢時,草原上有匈奴繁衍,匈奴覆滅後,至隋唐時又有突厥興起,乃至趙宋時,蒙古於草原上崛起。

而今陛下舉兵滅瓦剌、韃靼,蕩平漠北,草原諸部皆臣服.”

蹇義躬身道:“若依漢唐舊例,當施行分封草原諸部之制,禁止各部相互征伐,以防止草原再現一家獨大之局面.”

他說到這裡,俯首拱手施禮道:“恕臣愚笨,臣實在想不出其他治理草原的辦法.”

朱高煦淡漠的點了點頭,隨後把目光移向夏原吉,道:“夏愛卿對此有何見解?”

“陛下,恕臣直言,治理草原,無外乎分封與郡縣兩種。

若行以分封,不過是老調重彈,走前人的老路罷了.”

夏原吉起身一禮,然後侃侃而言道:“如此百年之後,必定又會有雄主誕生,從而統一草原各部,建立新的政權,威脅我大明江山社稷。

然而,若能置之以郡縣,則可一勞永逸解決困擾歷代中原王朝的草原難題.”

他話鋒一轉道:“可是,據臣所知,整個大漠之地南北縱深三千餘里,東西橫長四千餘里,草原如此遼闊,若置郡縣,又該設定郡縣幾何?於何處設立府治、縣治?”

“治下百姓是放牧還是耕田?朝廷又該如何收稅?”

“若是往後出現了雪災、旱災等天災,朝廷要不要派人奔襲數千裡運糧過去賑災?”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用現代科技征服三國

無所不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