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立之後,西南蠻亂幾乎就沒有停過,洪武時期如此,永樂年間亦如此.”

齊泰苦著臉說道:“陛下,微臣自知才疏學淺,實在不知該如何做,方能使西南蠻以後不再叛亂.”

他這番話,等於是委婉的告訴朱高煦一個事實,即洪武、永樂兩朝都沒能解決掉的問題,乾熙朝也一樣沒辦法解決。

“坐下說話.”

朱高煦看著齊泰,抬手虛按示意道。

“謝陛下.”

齊泰躬身一禮,隨即坐下。

朱高煦沉聲道:“齊卿,朕剛才所言,並非是有感而發。

西南蠻反覆作亂,雖是洪武、永樂兩朝遺留問題,但我大明滿朝文武,難道就真的無人考慮過解決這一問題麼?朕不信!”

他把目光落在齊泰身上,加重語氣道:“齊卿,你的名字是太祖替你改的,太祖是不會看錯人的.”

“陛下謬讚了,盡心王事,乃為臣者的本分.”

齊泰連忙欠身施禮道。

“朕知道你想有一番作為.”

朱高煦無視了齊泰的客套話,繼續說道:“因此,朕決定給你一個青史留名的機會.”

齊泰聞言,大受感動,同時也警覺了起來。

“朕要你去做貴州巡撫,替朕治理貴州.”

朱高煦緩緩說道。

齊泰頓時一愣,目瞪口呆。

“怎麼,齊卿不願意?”

朱高煦故作不悅道。

齊泰連忙起身,作揖行禮道:“盡心謀國,乃臣的職責所在,陛下但有差遣,臣必定萬死不辭,以報皇恩.”

他若是推脫不答應,豈不是與剛才口口聲聲“為臣者的本分”背道而馳?

朱高煦深知齊泰為人,自然是將其拿捏的死死的。

貴州是通向雲南的門戶,只要朝廷牢牢控制住貴州,便可同時穩固周邊各省。

當年漢武帝經營西南夷之地,便始於夜郎國,之後才逐步控制雲南一帶的滇國、哀牢等地。

大明建立之後,朱元璋為了消滅前元梁王在雲南的勢力,便採取了“先安貴州,後取雲南”的策略。

然而,雲南平定後,朱元璋之所以沒有直接設立貴州布政使司,主要是因為貴州當時有大量的土司,其中勢力最大的有思州田氏、播州楊氏、水西安氏和水東宋氏。

除四大土司之外,還有大量的小土司,這些土司的存在,使得大明朝廷的力量難以深入。

雖然那時貴州建省的時機還未成熟,但朱元璋卻設定了貴州都司,實行大規模的軍屯,以威懾雲貴地區的土司,同時不斷在合適地區派遣流官,加強對當地的管理。

永樂年間,由於遷徙至貴州定居的漢民不斷增加,朝廷對貴州的控制也隨之加強,以至於在安順一帶,形成了諸衛錯佈於州縣,千屯遍列於原野的局面。

永樂十五年,思州、思南兩大土司宣慰使為爭奪土地發生內訌,互相攻戰釀成叛亂。

朱棣派兵活捉了兩大土司官進京問罪處斬,在平息戰亂之後,趁機廢除了思州與思南宣慰司,建立貴州布政司,下轄一司三州八府,推行“改土歸流”之策。

一司即貴州宣慰司,下轄水東、水西兩大土司。

次年,朱棣下詔分播州宣慰司為遵義、平越兩個“軍民府”,分別隸屬四川、貴州兩省。

可以說,大明建立貴州省,乃是基於山川地理和政治方面的考慮。

貴州在建省之後,經濟、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此後,貴州布政司的轄區又隨著“改土歸流”政策的推廣而不斷擴大,都勻府、普定府、安順府、程番府(後改為貴陽府)等都相繼劃入了貴州省管轄範圍。

在永樂二十年的時候,朱高煦奏請朱棣,進一步按照山川地理形勢重新對貴州版圖進行了調整,將四川所轄遵義軍民府劃給了貴州,又將廣西南盤江以北地區劃給了貴州。

至此,貴州版圖已經無限接近於朱高煦前世記憶裡的樣子。

“貴州在我大明西南地區的交通道路上,佔據著中心位置。

從巴蜀到達兩廣,以及從雲南到達湖廣、江西就必須要經過貴州.”

朱高煦先說了一句貴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然後下令道:“齊泰聽旨,朕調你為貴州巡撫,十日之後赴任,替朕巡視貴州府縣,安撫軍民.”

貴州建省之前,北部隸屬於四川、安順以西隸屬於雲南、南部隸屬於廣西、東部隸屬於湖廣。

其位置可謂是四省環繞的中心,穩定貴州,對大明穩定西南,乃至交趾都極其重要。

他故意強調貴州所處的位置,就是要讓齊泰明白他對貴州的重視程度。

換言之,朱高煦調齊泰為貴州巡撫,不是貶其離開京城,而是特地給了對方一個立功的機會。

“臣齊泰領旨,謝吾皇聖恩.”

齊泰連忙作揖行禮接旨道。

朱高煦滿意的看著領旨後坐回去的齊泰,撫須言道:“你現在已是貴州巡撫,安撫當地土民,是你職權之一。

貴州等西南蠻為何屢叛不止,朕要聽聽你的見解.”

齊泰心中苦澀,繞來繞去,還是繞到了剛才他一直迴避的話題上。

如今他成了貴州巡撫,不得不斟酌措辭,開口言道:“陛下,臣認為西南蠻屢叛不止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大明開國之前,西南各地渠帥你來我往,稱王爭霸,相互之間皆有仇怨,不服管教,天生反骨.”

“二是大明開國之後,對西南諸蠻施行‘既擊且撫’之策,導致諸蠻土司手中掌握著一定兵權,對朝廷流官統治稍有不滿,便起兵作亂,恃兵而驕.”

齊泰見朱高煦聽的認真,於是解釋道:“陛下,臣所說的第一點,屬於西南諸蠻的民風傳統.”

朱高煦明白這算是一種歷史遺留下來的習俗,刻在了西南諸蠻的骨子裡,只有透過教化才能逐漸改變這種民風。

因此,他點頭示意齊泰繼續說。

“對此,當年太祖皇帝便採用了‘用夏變夷’之策,具體有兩個辦法.”

齊泰接著道:“第一,設立儒學。

洪武二年,太祖下令內地各府州縣均要設定學校,內地一些諸蠻聚居之地便開辦儒學,邊疆諸夷混雜之地也逐漸開辦,不少土司也紛紛聘請儒師.”

“洪武十五年,朝廷大軍平定雲南之後,太祖命令‘雲南各府州縣學校,宜加興舉,本處有司選保民間儒士堪為師範者,舉立學官,教養子弟,使知禮儀,以美風俗。

’”

“第二,大量招收土司子弟進國子監。

在太祖倡導之下,各地土司皆遣子進入國子監學習,出現了‘時天下府州縣歲貢生員及四夷酋長遣子入學者凡數千人學舍不能容’的景象.”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我有一首詩

天天天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