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世人皆知,文人是文人,文官是文官,兩者並不是一個概念。

但是,當文人成為官員後,兩者即混為一體,而文官治政之結果可參見宋朝。

朱元璋可不願大明成為第二個宋朝,朱棣亦不願,朱高煦更不願。

所以,大明需要科舉革新!

朱高煦之前就與朱元璋提過革新科舉來實現這個目的,只是當時朱元璋覺得時機不成熟。

在朱高煦看來,文官是從政的朝廷命官,沒有做官以前是文人,專研學術、收徒授課都可以。

可一旦做了官,那就要有個官員的樣子,做好職務分內之事,守紀律、講規矩,禁止拿文人的那一套來搞政治。

這種創舉,也只有身為穿越者的朱高煦可以想到。

此時,在朱棣發話之後,眾人開始商議科舉革新之事。

不多時,保守派商量出一個大概,隨即便由其代表人之一的練子寧率先發言。

“稟殿下,臣以為可加強朝廷官學在鄉里之間的地位,如社學、蒙學、宗學由專人管理,拓寬可入學者之範圍,讓更多少年人可就近讀書.”

見朱棣聽的認真,練子寧接著道:“如此一來,數年之後,天下間有資格參加科舉的讀書人,將會越來越多。

朝廷可用之人才,亦隨之增加.”

“臣以為不然!”

練子寧的話音剛落,便有一人高聲表達反對意見。

此人正是激進派的代表者之一解縉。

“解學士有何見解?”

朱棣主動詢問道。

解縉深得朱棣賞識,此刻躬身做禮,然後恭聲說了一番話。

“稟殿下,臣認為可廢除古舊制度,而立一新政。

即在天下各縣城之中建立由朝廷直管的縣級書院,每歲招募定量的已開蒙少年入院讀書.”

“針對此類少年進行為期兩至三年的培養,之後再進行考核,擇其優者入國子監繼續進學,最終參加科舉考試.”

聞言,朱棣點了點頭。

按照解縉的這個理論,只需兩至三年以後,朝廷每年都將獲得大量透過科舉考試的讀書人。

“臣還有一個提議……”

解縉見朱棣點頭,很有鼓舞,繼續說道。

朱棣靜靜傾聽,時不時會問一些問題,偶爾會參與眾人的討論。

經過一個多時辰的議論後,朱高煦發現有個本該會是保守派的人,竟然搖身一變成了堅定的激進派,此人便是命運被徹底改變的黃子澄。

由於黃湜乃東宮侍講出身,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邏輯,懿文太子朱標與朱允炆父子已病逝,他這輩子很可能會一直被閒置下去,最終湮滅於眾人。

但誰也沒想到,朱高煦竟會替他說話。

“士為知己者死”乃是華夏自古以來的淳樸價值觀。

黃湜是傳統的讀書人,從小被儒家思想薰陶與洗禮,自然要努力促成科舉革新,以求報答朱高煦,以及朱高煦背後的朱棣。

看似改換了門庭,但他是奉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命。

唯君命是從者,才是忠臣,哪怕愚忠。

顯然,黃子澄算得上是忠臣。

“下臣以為,可對科舉考試的文體進行簡化,統一使用固定的文體,讓學子們提前適應,降低科舉考試的門檻.”

眾人之中,有一位科舉進士出身的官員說道。

“這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有人附和道。

接著就有不少官員開始議論科舉的文體革新,他們似乎覺得可以從科舉的制度方面著手完善與最佳化。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不過並沒有強制規定使用某種寫法,算不上八股文的開端。

後世有人說八股文開始於朱元璋,純粹是胡扯。

半個時辰後,朱棣見眾人議論的方向有所偏離,便出言有意引導道:“小王意效仿盛唐,開多種常科取士,如武事、農事、術數等實用之學.”

他大概是擔心有官員不理解,接著解釋了一番。

“習武事考中科舉者,即為武事舉人,從軍禦敵而為國效力。

習農事考中科舉者,即為農事舉人,可派遣至縣鄉之間任農事官,勸農桑,興農事。

習術數考中科舉者,即為術數舉人,可負責預算賦稅、計算財貨等財政度支之事.”

此話一出,現場一片譁然。

文淵閣的面積雖說不小,但此時容納了近二十人,眾人的議論聲累加在一起,顯得有些嘈雜。

“殿下,若將科舉的考試科目增加,開多科取士,的確能夠為朝廷招募各類人才,但若如此革新,則有失公平,畢竟如今天下學子皆以儒門經典為正統.”

就在眾臣議論紛紛之時,保守派的領頭人禮部尚書鄭沂,開口提出了異議。

黃湜卻急著表現道:“鄭公言之有理,然下臣以為,若想體現公平,並非不能實現,只需設立一個過渡時期,讓學習經典的讀書人有兩至三年的時間適應即可.”

“具體該如何施行?”

朱棣詢問道。

黃湜躬身施禮,恭聲道:“回殿下,臣覺得,過渡期的第一年,新科目取士可以佔總數的一至兩成,過渡期的第二年,新科目取士可以佔總數的三至四成,以此類推,直到各科取士達到朝廷預定比例為止.”

“此策甚好!”

朱棣忍不住讚道。

頓了頓,朱棣望著鄭沂道:“鄭公以為如何?”

鄭沂拱手道:“回殿下,黃學士之提議,確為良策,若能實施,則可兼顧新舊科目,不僅公平,而且甚是合理,老臣附議。

只是,制定新科取士佔比的具體細節,老臣以為應該群策群力,萬不可閉門造車,否則寒了天下讀書人之心.”

“鄭公所說,乃老成謀國之言,小王受教了.”

朱棣謙遜的回禮道。

言罷,他站起身,環視眾人之後,朗聲道:“小王還有事需向父皇陛下奏稟,科舉革新的具體章程,便由世子與諸位繼續商談.”

朱高煦立即拱手,向在場官員行了一禮。

“恭送燕王殿下!”

眾臣連忙跟著起身,微微鞠躬,齊聲恭送朱棣離去。

ps:下一章在今天晚上九十點左右,謝謝老鐵們的推薦票!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攜手江湖,桃之夭夭

小樓別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