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率領吳國十五萬步騎,從晉陽出發,一路北上征討代國。

吳軍一路攻城略地,迅速攻克了代國的孟縣、仇餘、霍人等城邑,進抵夏屋山到句注山一線。

此山又名陘嶺、西陘山陘,雁門山。

這裡群峰挺拔、地勢險要,東西兩翼,山巒起伏。

山脊長城,其勢蜿蜒。

早在多年前,趙鞅攻下代地的時候,就相中了句注山和夏屋山這片形勝之地,於是在此地建造關隘,使之成為了一座雄關——

雁門關!

雁門關以南,為趙國,雁門關以北則是婁煩、林胡、匈奴等胡人的領地。

趙國覆滅之後,趙無恤憑藉著趙國的殘餘勢力,出雁門關,趕走或吞併了諸多北方的遊牧民族,建立代國。

趙無恤意識到,只有守住雁門關,才能使代國不至於被吳軍覆滅。

所以,早在趙無恤建立代國的時候,就進一步加固了雁門關的防禦工事,並駐防重兵。

當孫武率軍進攻雁門關的時候,發現這一處關隘著實是易守難攻。

“殺!”

冒著敵人的箭雨,吳軍銳士們悍不畏死的順著雲梯,爬上城關,跟趙卒展開了殊死搏鬥。

但,趙軍的反抗非常激烈。

吳軍使用了投石機、回回炮、床弩、蹶張弩等威力巨大的武器,都不能撼動雁門關分毫,哪怕是用上了吳國人引以為傲的震天雷,也是效果一般。

“轟隆隆!”

硝煙瀰漫,爆炸聲此起彼伏。

碎石飛濺之間,濃煙滾滾,一些防不勝防的趙軍將士被直接炸死,血肉模糊的倒在了地上,氣絕身亡,或者是還沒有被炸死,卻一個勁兒的哀嚎著,等待著生命的流逝……

每當吳軍拋射過來的震天雷停止之後,城關之上的趙軍士卒總是會探出頭,繼續張弓搭箭,射殺了一個又一個吳兵。

趙軍用箭矢、滾木、擂石、金汁等東西,對吳軍造成了不小的殺傷。

每一波攻城戰,吳軍至少要死掉幾百人,才會宣告終結。

孫武站在戎車之上,看著前方慘烈的戰況,不由得皺了皺眉頭。

他估摸著,吳軍與趙軍的傷亡比例接近於一比一。

作為攻城的一方而言,這已經是了不起的戰績。

但是,吳軍的精銳程度跟趙軍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對於孫武而言,趙軍大多數都是雜牌軍,怎麼能跟身經百戰,或者是訓練有素的吳國正規軍相提並論?

死一個士兵,都讓孫武心中倍感肉疼。

“鳴金收兵。”

“諾!”

“鐺鐺鐺鐺!”

隨著孫武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正在攻城的吳軍將士,不由得鬆了口氣,如蒙大赦,紛紛猶如潮水一般退去,跟受傷的老虎一樣,暗暗舔舐著傷口。

……

夜幕降臨。

在中軍大帳之內,孫武召集一眾吳軍將領,升帳議事。

對於這兩天的戰況,眾將心裡都不甚滿意,卻又無可奈何。

公子章出列道:“武安君,末將認為,一味地在雁門關跟代人死磕,實屬不智。”

“既然雁門關險峻,易守難攻,我軍何不從別處突破?”

“我願率萬餘鐵騎,繞過句注山以及夏屋山之後,渡過長子河,直撲代國的都城平城!”

“不妥。”

孫武當即否決道:“孤軍深入,太過危險。”

“按照代人的戰法,一定會堅壁清野,哪怕是將平城丟掉,也會不惜一切代價,困死深入的吳師。絕不能這樣冒險。”

“這……可是我軍如何能攻破雁門關?”

公子章嘆氣道:“武安君,我聽說趙無恤還向燕國,以及東胡、林胡、匈奴、婁煩等北方的戎狄遣使,請求他們派兵增援。”

“一旦胡人南下,屆時我吳軍就算是正面一戰,也未必能佔到多大的便宜。”

聞言,孫武緩聲道:“老夫倒是不怕胡人南下。”

“再多的胡人,在老夫看來也只是土雞瓦犬,不值一提。”

“跟代軍在雁門關打拉鋸戰,反而對我吳軍不利。”

“傳我將令,全軍停止進攻雁門關,伺機而動。”

“諾!”

不得已的情況下,孫武只能是選擇在雁門關跟代軍乾耗著。

因為,吳軍的震天雷、回回炮等先進的武器,也不是萬能的。

即便孫武用兵如神,對方龜縮著不出戰,還沒有露出任何破綻的情況下,孫武也是無計可施。

……

吳國都城,咸陽。

此時,在滋德殿內,慶忌正在閱覽前線傳回來的戰報。

坐在陛臺下首的,是太子恆、大司馬伍子胥及太宰文種。

“代國與中山國的抵抗,都非常激烈。”

“孫武所部兵馬,被代軍阻擊於雁門關。田穰苴率軍攻入中山國,一個月來,相繼攻克顧、肥、扶柳、石邑等八座城邑,直插中山腹地,連中山國的都城中人都已經陷落。”

慶忌皺著眉頭道:“然,中山人仍舊沒有放棄頑抗。”

“他們躲到了深山中打游擊,不時的出來襲擊城邑之內的將士,給予我吳軍造成了不小傷亡。”

慶忌不得不承認,中山國的確是一個頑強不屈的國家。

中山國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曾長期與晉國等中原國家交戰,一度被視為中原國家的心腹大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的事件。

中山國因為國力太小,所以不得不崇尚武力以求自保,之前強大的晉國一直壓得中山國難以喘氣。

中原局勢大變,列國紛爭之後,中山人就勵精圖治,發展軍備,使國力不斷增強。

時至今日,慶忌認為燕國、代國、中山國這北方三國當中,軍力最強的當屬中山國。

田穰苴率領十五萬大軍,一個月就滅掉了中山國?

這不是假的捷報。

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中山國面對吳軍強大的攻勢,自認為不敵,卻又不會投降,所以採取了以守為攻,躲到深山裡打游擊的做法,讓吳軍吃了不少苦頭。

“大王,對於敵人打游擊的戰法,我吳軍並不陌生。”

伍子胥朝著慶忌躬身行禮道:“昔日,我吳軍征討駱越的時候,越蠻子就是躲在深山老林裡不斷伏擊吳軍,使我吳軍死傷慘重。”

“有這樣的先例在,大王,臣以為,我吳軍應該採取堅壁清野的戰法。”

“想辦法逐一圍剿山裡的中山戎,寧可錯殺一千,也絕不放過一個!”

三光政策嗎?

慶忌不由得眯起了眼睛。

搶光、殺光、燒光,這樣殘酷的戰法,吳國曾經對駱越人使用過,而且效果還不錯。

只是,吳國真的有必要對中山人這麼做嗎?

“大王,臣以為不妥。”

太宰文種沉聲道:“一味地殺戮,只會增添仇恨,並無多少裨益。”

“我大吳乃禮儀之邦,泱泱大國,應該以德服人,以懷柔政策征服、教化中山戎,切不可徒增屠戮,以免日後治理起來,多有不便……”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冀州小霸王

重開的蛇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