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天下人都在看著大王!看著我吳國!”

伍子胥瞪著眼睛,怒視計然,咬牙切齒的喝道:“天下列國中,能與晉師一戰者,唯有我大吳勁旅!”

“看著自己的附庸國遭受他人霸凌,而置若罔聞,豈不是讓天下人恥笑我吳國乎?”

“……”

其實,不論是計然也好,伍子胥也罷,都是在為慶忌考慮,在為吳國考慮。

只不過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是迥然不同的。

慶忌想了一下,又將目光放在了孫武的身上,眯著眼睛詢問道:“大司馬,你有何看法?”

“大王……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武長嘆一口氣,說道:“晉人這一回,是看準了我吳國因為南征的消耗,再加上多年來動輒大戰,國力損耗過甚,不敢全力北上爭霸。”

“故而,晉人才敢進犯洛邑之地,以及鄭國……大王若有心與晉人爭霸,為周天子與鄭伯伸張正義,欲打這一戰,也無可厚非。”

“若吳晉一戰,勝算幾何?”

“南北兩大霸主國一戰,勢必牽一髮而動全身,華夏諸國都不能倖免於難,而且還可能曠日持久……”

頓了一下,孫武低著頭回答道:“臣以為,勝算是五五開!”

“五成的勝算?”

慶忌的臉上,還是那樣淡然的神色。

他的心裡已經清楚,孫武只是在委婉的告訴他,吳晉大戰,吳國的勝算並不高。

吳國和晉國,一個是老牌的霸主大國,一個是新興的霸主大國,孰強孰弱?

難說。

不過,就天下大勢而言,吳國這邊的同盟國更多。

晉國那邊,雖是老牌的霸主大國,但是蟄伏多年,並沒有動輒大戰,只是近些年來看不慣已經崛起的吳國。

這才準備打壓一下吳國在中原的勢力,保證自己的霸主地位不失,不會遭到吳國的挑戰。

但是,這可能嗎?

想到這裡,慶忌的心中已經瞭然,如釋重負的笑著道:“天下大爭,本就是你來我往,猶如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樣。”

“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我吳國平定了嶺南六郡的叛亂,還擴張了滇郡、黔中郡和交趾郡,而今只是對周鄭之地失去控制而已。”

“一來一往,無可厚非……”

說出這種話的慶忌,是在安慰自己,也是在安慰在座的孫武、伍子胥、計然、伯噽、孔丘。

這種政治上的妥協,對於現在的慶忌而言,算不得什麼。

若是即位之初的慶忌,血氣方剛,一定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

畢竟這可不是到嘴的鴨子不翼而飛了。

而是,吳國已經將吃下去的地盤,還要被迫吐出去。

這換做一個心高氣傲的人,都無法接受。

周王室之地,以及鄭國,作為吳國進入中原的橋頭堡,一旦失去,吳國日後要進軍中原,難度就不是一般的大。

“大王……”

伍子胥還是有些不忍心,再次進言道:“請大王三思。”

“而今我吳國的崛起之勢,已經徹底威脅到晉人的霸主地位。”

“晉國六卿,難免會聯合中原諸國封鎖我吳國,屆時,臣等的有生之年,大王的有生之年,怕是都很難進擊中原半步……”

現實是很殘酷的。

晉人已經被吳國打醒了,宛如一頭睡醒的雄獅,如何能容忍吳國這頭南方的猛虎侵佔自己的領土?

中原的宋、魯、衛、陳、鄭,甚至是齊國,經此一事,怕是都會跟著晉國一起對付吳國,就跟當年北方諸國一起封鎖楚國一樣。

如之奈何?

慶忌擺了擺手道:“伍子胥,寡人之意已決,不必贅言。”

“我吳國現階段的當務之急,還是儘快恢復民生,並汲取新吳人的青壯,同化他們,為我所用。”

慶忌的終極目的,不外乎混一天下,使大國無疆。

但是,在他的有生之年,可能辦不到這一夙願。

所以慶忌的有生之年要做到的,就是擊敗晉國,使自己成為霸主,讓吳國成為傲視華夏九州的中原第一強國。

那麼,慶忌要如何才能完成自己的這一夙願?

吳國的國策,並不是為慶忌稱霸而制定的。

實際上,吳國的國策自慶忌繼位以來,一直未變。

吳國的國策是什麼?

是滅越吞楚,成為南方唯一的國家。

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年,慶忌都必須要隱忍下來,積蓄國力,最後再出兵,一舉吞併楚國,完成長江以南的大一統。

吳國放棄了對周王室、鄭國的控制,並不代表慶忌已經不打算稱霸。

慶忌是在以退為進,進行戰略收縮而已。

隨即,慶忌就下了一道詔令,命遠在鄭國抗擊晉軍入侵的范蠡、田穰苴率兵返回吳國。

同時,慶忌又以伯噽為使者,備上厚禮,前往晉國洽談停戰之事,訂立弭兵之盟。

晉人要稱霸,隨他去!

不過,要是想進一步南下,染指吳國的城邑土地,慶忌不會慣著他們。

……

結束朝議的群臣,都各自散去,唯獨廷尉伯噽還留在滋德殿。

“伯噽,有事嗎?”

慶忌眯著眼睛垂詢道。

伯噽現在的任務繁重,要為吳國出使一趟晉國,按理說伯噽應該早早準備,即刻出發的。

現在這欲言又止的模樣,分明是有話要說。

見到慶忌發問,伯噽的臉色稍微緩和一下,然後低著頭說道:“大王,臣想為大王舉薦一個褒貶不一的人才……不,是大才。”

“大才?褒貶不一?”

慶忌來了興致,笑吟吟的道:“不知道你要為寡人舉薦的是何許人也?”

在吳國,出人頭地的途徑較多,除了從稷下學宮被選拔出來計程車子,可以到朝中或者地方擔任官職。

察舉制,也是一種不錯的舉薦人才的途徑。

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

到春秋戰國時,列國盡皆改革舊有制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眾的人。

戰國時期出現“軍功爵制度”,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幹、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諸侯服務。

到秦朝則以“闢田”和軍功為選官依據。

但,這些都不是完備的選官制度。

到了漢代,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名為察舉制。

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叫“選舉”。

漢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先河……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讀【孫子兵法】,捋職場世事

嘀嘀噠

我在三國裝叉被雷劈

張二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