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子,我大吳的兵役如此繁重,你們心中可怨悵嗎?”

慶忌環視一週,詢問著附近的父老鄉親們。

那個老人搖搖頭道:“陛下,說不怨悵,那是假的。”

“但是,凡事有得必有失。”

“草民沒讀過書,不曉得什麼大道理,卻也知道,沒有國哪兒來的家?”

“草民這一代人,見證了大吳從弱小到壯大,再到崛起,最終一統天下,包舉宇內。多麼不容易!”

“大吳的榮耀,是陛下帶給咱們的,咱們豈敢相忘?”

“若無陛下,也無今時今日之大吳。說不定,草民以及草民的兒孫,至今還過著拮据的生活,且朝不保夕……”

“正是!”

四周的父老鄉親也紛紛進言,向慶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以前咱們吳人過得多麼艱辛?陛下,草民依稀記得,家裡當時只有三十二畝薄田,交了賦稅之後,一家人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

“那個時候,咱們吳國跟楚國連年交戰,家家縞素,死了不知道多少人。我吳人不止是有沉重的兵役,還有沉重的勞役。”

“現在陛下治下,大吳蓬勃發展,我吳人具有榮焉。”

“草民家裡現如今有良田不下百畝,薄田二百餘畝,自己一家子忙不過來,還有閒錢僱人耕作。”

“以前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頓葷食,現在大魚大肉都有了,想吃就吃……”

眾人的話語中,無不透露著對慶忌的感激之情。

而這,只是大吳本土黎庶,對慶忌態度的一個縮影。

不止是吳郡,偏遠地帶的漁陽郡、太原郡、隴西郡等地,吳人也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他們要負擔的就只是兵役,而繁重的徭役,則是由崑崙奴承擔。

在對待國人的福利政策上,慶忌是一視同仁的。

只不過吳郡作為慶忌的故民,作為老吳人,他們祖祖輩輩,子子孫孫都為了慶忌,為了大吳浴血奮戰,從一而終,所以得到的封賞自然也是最多的。

說是務農,其實他們都是地主……

“二三子,你們對我大吳當前的各種國策,可有什麼不滿的嗎?”

慶忌的此言一出,在場的父老鄉親不由得面面相覷,紛紛搖了搖頭。

如果說他們較為不滿的地方,估計就是大吳的兵役過於繁重了。

每年都有不少的大吳兒郎要從軍,遠征異國他鄉,這一去,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歸家了。

“陛下,草民有一句話,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請講。”

“朝廷最近推行什麼十二年義務教育,據說這是強制性,草民不得不把三個兒子都送到了小學、初中入讀。”

慶忌身邊的一箇中年人苦澀的笑道:“陛下,這家裡的勞動力本來就少。”

“草民的三個兒子固然未成年,卻能幫上一些忙。”

“如今都去上學了,家中這麼多耕地,只有草民與拙荊,還有幾個已經成年的兒女,著實忙不過來。”

“陛下,能否改一改這所謂的義務教育?上學之事,任憑去留?”

聞言,慶忌笑而不語。

站在一邊的皇太孫吳基啼笑皆非的道:“你這話,未免太過自私了。”

“國家推行的十二年義務教育,完全是陛下對國人的恩典,莫大的恩典。”

“難道你想讓自己的兒子,跟你一樣,一輩子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沒有別的出路嗎?”

“這……”

中年人皺了皺眉頭,想要反駁吳基的這一番話,卻又不知道從何說起。

“陛下,以草民之見,一輩子當個農民,也沒什麼不好。陛下說過,勞動最光榮,草民深以為然!”

“善。”

慶忌微微頷首,很是讚賞的看了一眼這個中年人,緩聲道:“勞動最光榮,此言不虛。”

“在我大吳,不管是當官的,還是當兵的,或是務農的,務工的,都是在勞動,職業不分高低貴賤,二三子都在為大吳之繁榮昌盛,為國家社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誠如太孫所言,你的三個兒子上了學,讀小學、初中、高中,日後還可能上大學,隨後他們就有著更多選擇了。”

“他們可以選擇子承父業當農民,也可以當兵,也可以當官,一切皆看個人能力。”

“這是他們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也是你們一家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此,豈能不珍惜?”

聞言,中年人頓時一臉鄭重其事的神色,向慶忌跪下道:“陛下,草民受教了!”

慶忌的這一番良苦用心,他們能理解,那是最好不過的。

……

離開了這一處鄉村之後,慶忌的巡視隊伍,又來到吳縣的一座初中學校裡。

讀初中的,基本上都是半大的少年,十二三歲到十五歲這樣,隔著大老遠的,慶忌就能聽見朗朗的讀書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讓慶忌頗為欣慰。

“轟隆隆!”

只見在學校的操場上,還有不少的學生正在練習駕馭馬車的技術,也就是“御”。

還有一些學生則是在練習騎射……

很是彪悍!

十幾歲的少年就開始練習騎射砍殺,進行軍事化管理了。

然而,見到這一幕的慶忌,卻是不由得皺了皺眉頭,似乎有些不滿。

這讓跟著慶忌的吳基、吳鴻、曾參、樊遲等大臣,心裡都在打鼓,難道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對嗎?

大吳本土的尚武之風,還是頗為濃郁的。

在這偌大的操場上,可能不太協調的地方,就是學生們使用的“教學用具”了。

他們所騎的馬,不是良馬,而是駑馬,或是騾子、毛驢,因為這樣的教學資源實在是較為有限的。

高中、大學這兩級學府,可能用得上良馬,以及制式的弓弩、戎車,甚至是能接觸到真正的軍事化管理,披堅執銳,跟真正的戰士一樣。

而這一切費用,都要由國家報銷。

有的時候的確是物力有限的。

“曾參,這學子們的學科,還是以往的‘君子六藝’嗎?”

“是的,陛下。”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末漢初之劉邦的釣魚竿

西蘭花炒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