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大學每天都在變得不像是一個學術園地,而更像是一所軍事學校。正常的教學課程每週都在讓位給那些軍訓課程,成百上千的學生身穿著統一的軍裝,接受軍事訓練,將原先書聲琅琅的校園變成了軍號嘹亮的軍營。

g,你知道我有多麼想來到中國和你暢談數學,聊一聊數學問題,此刻我真的羨慕你,還能自由自在的在數學之海中遨遊,願上帝讓這該死的戰爭儘快結束……”

在趕往歐洲的遊輪上,程諾並不僅僅把目光放在德國,其中還包括英國、法國等國家,尤其是眼下他更熟悉的美國,更是在程諾的考察範圍內。

中間還特意囑咐他在美國的同學,著重考察現在的美國情況,積極學習。

程諾還記得他的前世,早些年網上還流傳著一則笑話,說是每年美國秋季都很疑惑,說是中國快速動員增兵,過了一個月之後又迅速消失,非常不解,到了後面才知道這是我們獨有的軍訓。

但是論起嚴格意義上的軍訓,美國起步也是非常早,甚至更專業化。

眼下美國有525所高校組建了學生軍訓練營,佔全國高校的94%,大約16.5萬男學生應徵加入各校的學生軍訓練營,佔全國大學生總數的74%。

同時發起“學生軍訓練營”專案,以校園為場地招收學生軍,開設與戰爭相關的課程,全面開展軍事教學。

具體課程中的軍訓課程和軍事理論,程諾並不上心,但這些大學同步進行的與戰爭相關的應用型課程則讓其倍加重視。

不是因為有它,而是因為這些課程包括汽車駕駛與修理、電子通訊、電工、鍛造與鑄鐵、汽油機工、機械工、鈑金工等,這些東西都是程諾發展工業所急需,也所眼饞的。

所以程諾也想著看看能不能透過留美同胞,蠱惑一些專業人才過來。

就算是找不來人才,弄回來一些教材或者裝置,那也是相當不錯的。

畢竟程諾再厲害,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涵蓋所有的工業分類。

“這樣,任公麻煩你給美國學生會那邊再發一封電報,大意是我們眼下不用想著省錢,只要是對我們有用、有利於發展的,我們都要來者不拒,越多越好,錯過這個村可就沒這個店了。”

梁啟超猶豫一下,詢問道:“軍事方面也是嗎?”

沒等程諾回答,一旁的蔣百里率先出聲:“僅僅是做一個富家翁肯定是不行的,我們必須學會武裝自己,老師您也說過,謂剿絕弱者為強者之天職,且為世運進化所必要。沒有防範能力,最後辛苦積累的財富,必然被搶走。”

程諾身為軍事門外漢,之所以帶著蔣百里,除了因為他是梁啟超的學生外,還想著看看能不能讓手下這唯一一名軍事人才,來到一戰戰場上學到些什麼東西,回來也好進行自己的軍事化教育。

如今看到蔣百里主動出聲,不僅沒有覺得很唐突,反而欣慰道:“軍事和科學不分家,想發展軍事能力,科學技術水平也不能差,這樣吧,我給美國的同學說幾個方向,供他們參考。”

原地踱步一會兒,程諾勐然抬頭,認真道:“比如軍事光學、軍械、地形測量、食品儲存、致命毒氣、染料、炸藥、煙幕、代用燃料、潛艇探測等,這些對我們非常有用,也都是美國擅長的,建議同學們重點關注。”

雖然不明白其中的具體意思,但梁啟超還是點點頭:“好,我這就去辦。”

看著梁啟超遠去的背影,蔣百里欲言又止,最後還是強行忍住,嘆了口氣。

程諾對此心知肚明:“不要怪你老師,當初他對自然科學也是非常欣賞,表示要將世界學說無限制的儘量輸入,如今看到科學水平如此發達的歐洲諸國,打得不可開交,想法由民族性趨於世界性也算情有可原。”

蔣百里略感痛惜:“老師的想法還是過於天真,國際地位不是談判得來的,而是……唉。”

程諾大度地擺擺手:“那又如何,至少任公先生還在積極聯絡他在北美的朋友,幫我們做這些事情。雖然眼下美國看著全員動兵,看著比我們先進不少,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渾水摸魚,悄悄把一些技術給挪過來。”

不過聯想到美國大學發展史,程諾心中的急迫感又湧上心頭。

正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大學積極參與,直接導致其大學在教學、科研和服務三個方面均很大程度地轉向為國家利益服務的戰爭軌道,而不再是囿於純學術理念的象牙塔。

大學師生們亦組成了為國效力的“知識大軍”,而不再是象牙塔裡的學究和書生。

並且這種影響不僅僅侷限於戰爭時期,還進一步影響到戰後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其積極表現也扭轉了美國公眾由來已久的、藐視大學“百無一用”的反智主義偏見。

隨著大學的公眾印象和社會地位的大大改善,美國高等教育迎來了空前繁榮的年代,被稱為美國大學擴招和發展的“黃金十年”,堪稱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大眾高等教育時代。

而程諾正處於美國大學教育的起跳點,如果他不抓住這個機會,在國內完成工業基礎的同時,不趁著這個寶貴的時間視窗發展大學教育,那麼剩下的大半個世紀裡,兩國間的高等教育將會越拉越遠,直至望塵莫及。

而這種負面影響,也會在程諾發展高科技含量工業技術時,愈發凸顯。

“可惜啊,西南聯大有且僅有一個,太短、太小、太弱啊!”

難得遇上火燒雲,海天一色,入眼皆是火紅。

或許是被環境感染的心潮澎湃,程諾突然轉身向蔣百里鄭重說道:“百里兄,可否幫我再做一件事?”

蔣百里謹慎道:“不知致遠所託何事?”

程諾認真道:“回去我準備成立一個科學研究與發展委員會,以軍事重工業為主,專門負責與大學簽訂科研合同,並向後者提供科研經費,由原本的產學研調整為‘軍事-工業-學術複合體’。”

蔣百里皺眉思索,覺得有一定的可能性,又接著問道:“軍事我在行,工業你在行,那學術……換句話說,學術方面由我們科學院內部其它分院負責嗎?”

程諾啞然失笑,隨即搖搖頭:“獨木難成林,古人早就明白的道理,我自然也不會忘記。”

蔣百里眼中逐漸湧出光來,難以置通道:“難不成咱們要把訂單拿到學院之外,用我們的錢來補貼別的學校嗎?”

程諾笑道:“為什麼不呢,只要這些學校願意在校內新建或組織起各種軍事或工業科學實驗室,我們就願意給他們下訂單,甚至可以預付相關款項,支援他們實驗室的搭建。”

儘管對於程諾做的這個決定比較激動,但身為科學院之人,蔣百里不由得為其擔心道:“這樣一來,科研經費壓力勢必不會小到哪裡去,我們將揹負著巨大的壓力,這……這真的值得嗎?”

程諾笑呵呵道:“值,當然值,哪怕我們科學院最後失敗了,只要國內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高等教育科研體系,於國於民都將大有裨益,再好不過了。”

夕陽西下,月亮開始接管這片天空。

“所謂立於皓月之邊,不弱星光之勢。”

……

此行目的地之一,英法兩國,眼下分佈著十多萬華工。

某處工地宿舍,蔡大掀開門簾,勐地闖進來,鞋都沒脫下,直接躺回自己的床上。

或許是太過生氣,無論是仰躺還是側躺,都不能找到一個舒服的姿勢。

宿舍本來就破破爛爛,裡面的上下雙人床自然不會好到哪裡去,如今經過蔡大這麼一折騰,整張床都發出了痛苦的吱呀聲,興許下一秒就要解體散架。

睡在上鋪的同鄉蔡貴不高興了,探下來一個腦袋呵斥到:“我說,蔡大你今天是抽了哪門子的瘋了,咋滴,使不完力氣了,對著這破床進行撒野,有本事你把洋人打一頓啊?”

蔡大本來就不高興,如今被這麼一激,怒氣立馬又燒起來,抬起腳對著上鋪床板就是一下,差點把上面的蔡貴給蹬飛:“打不了洋人,我還打不了你?”

上鋪的蔡貴脾氣也好不到哪裡去,如今受到欺負,更是直接從上面蹦下來,把凳子一磕,卸下來一隻凳子腳就要好好理論:“別的我不敢說,今天怎麼著也得治治你這嘴臭的毛病。”

蔡大蹭的竄起來,粗聲粗氣道:“來啊,誰怕誰是孫子。”

眼瞅著兩人就要打起來,宿舍的其他人趕緊站出來勸架,並詢問其原因。

弄了半天才知道,問題出在了語言不通的問題上。

英法兩國在華招募的勞工大多是首次踏出國門。初到歐洲,他們遇到不少困難,首當其衝的便是交流障礙。

由於華工團的管理者皆是英法軍官,且當時高水平翻譯人員又很短缺,以致兩方溝通極為不暢,時常引發誤解和矛盾。

眼下蔡大之所以生氣,正是因為英國人說的“Go”,被他們當成了成了辱罵人的“狗”,頗感氣憤,拒絕配合工作。

雙方對立之下,剛剛就被訓斥了一頓,氣不過之下,蔡大受到的懲罰更重。

問明緣由後,宿舍的幾名華工頓感辛酸,同時夾雜著些許無力,屋子裡的氣氛既壓抑又沉重。

蔡大冷靜之後,心裡開始隱隱有愧疚之感,極力想緩和氣氛,可惜這個實在是難為他了,嘗試幾次後,氣氛反而越來越怪,最後無意間瞥到桌子上的報紙,興奮地拿在手上,想去讀一下新聞。

可拿到報紙後他突然想起來,自己就會寫個名字,通篇下單更是不明其意。

最後還是蔡貴接過報紙,拿過報紙認真道:“異國他鄉,大家都不容易,還是我來吧。”

讀了報紙後,他們才發現,這份報紙《華工雜誌》滿篇介紹的都是程諾,除了描述其個人成就外,更是冠以華人驕傲名聲,表示這位大才將會來到英法,慰問當地華工。

這下倒好,屋裡的氣氛徹底熱烈起來。

其實上報的這件事,程諾本身並不知道,這些都是蔡元培一手安排的。

原來這份《華工雜誌》是由也由華法教育會所負責,創辦人雖是齊雲卿,但蔡元培為該刊撰寫了不少文章,與其關係非常好。

旨在向華工普及知識、教授語言。該雜只用白話文寫作,大大地方便了勞工的

雖然華工整體的識字率並不高,不識字者“十有八九”,但他們也可以聚集起來,聽人讀報,故《華工雜誌》的影響力非常之高,是該時期華工的主要讀物之一。

離開之前程諾曾向蔡元培說了一嘴,說是可以考慮爭取一下這十四萬華工群體的支援。

當時程諾只想著是玩笑話,可沒想到蔡元培真的提前去做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中國堅持中立立場,後來隨著時局變化選擇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但由於經濟落後、國力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北洋政府最終沒有直接派遣軍隊參戰,而是透過“以工代戰”的方式履行參戰義務。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政策也平衡了深刻的國內矛盾。

而這批華工為一戰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間因為赴法途中遭受德國潛艇襲擊,戰後清掃戰場被地雷、炸彈炸死以及死於疾病,死傷眾多。

令人失望的是,儘管有如此多華工埋骨他鄉,無法魂歸故里,一戰結束後協約國依舊將中國的功績一筆抹殺,完全否認了華工的犧牲和貢獻。

而程諾此行聯絡華工,慰問這批辛苦之人的同時,宣揚我們的功勞,最後幫助這批人回國。

若是有可能,還可以將其引入自己的工廠中。

如今得到家鄉大科學家的關心,內心更是止不住的狂跳。

“快說說,上面還說了些什麼?”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蓋世敗家子

文字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