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氮肥這種東西,不論是民國時期還是解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國家都是處於緊缺狀態,通俗點說就是入不敷出。

到80年代之前,我們國家農田氮養分投入和產出平衡一直是負100萬噸以上,肥料嚴重貴乏。

而化學肥料對農作物產出增長的貢獻率一直在30%以上,尤其是在早期階段,化肥施用量(折純)每增加 1公斤,糧食產量增加高達 20公斤,這種增長直到程諾穿越前的21世紀時,增長才算停滯。

在這期間,因為糧食產量的上升,我們國家成功解放了困在田間的大批勞動生產力,自此逐步邁向世界製造大國的行列。

“農民工”一詞便是在這個時代集中出現,成為大多數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總而言之,只有解放更多的人手,工業發展才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以合成氨為代表的氮肥,就是當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擼起袖子,程諾看看手上的手錶,距離下課還有一段時間,便放心地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單詞:

【Involution】

“有人知道這個英文單詞是什麼意思嗎?”

不愧是北大學子,話音剛落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回教授的話,這個單詞在數學上面叫乘方,您之前授課時提到一嘴。”

程諾和藹道:“不過,善於把控細節,還有別的意思嗎?”

學生稍稍猶豫一下,認真道:“在生物上叫退化,醫學上叫萎縮。”

程諾滿意地點點頭,隨即又問道:“那還有別的意思嗎?”

學生皺眉苦思一會兒,實在想不出還有別的意思,有些沮喪的搖搖頭:“教授對不起,學生愚鈍,實在是不知道這個單詞還有別的意思,請老師指教。”

程諾抬手下壓,讓學生坐下,笑著鼓勵道:“沒事,你這已經知道的夠多了,後面新的語義是我新引申出來的。”

此話一出,學生們立馬好奇了,教室裡引起一陣小小的騷動,紛紛猜想著該單詞新的含義。

畢竟認識這個單詞的人不在少數,只不過是剛剛那位同學反應速度比較快,率先回答罷了。

恰好陳仲甫和李大釗路過,聽到裡面的動靜後很好奇,探頭往裡看,正好看到程諾往講臺上走,瞅瞅黑板上的單詞,更好奇了。

“這致遠天天不好好上算學課,怎麼鼓搗起英文來了?”陳仲浦背手看著黑板,皺著眉百思不得其解:“莫不是算學太枯燥,教點英文換換口味?”

李大釗雙手放前交叉,笑呵呵道:“現在都不叫算學了,叫數學。”

陳仲浦擺擺手,有些不耐:“換湯不換藥,都是一回事,要不要進去看看,瞧瞧咱們程大教授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說著便帶頭從後面悄悄進去。

李大釗跟在後面有些無奈:“得虧不是數學啊,要不然你我還不一定也聽得懂,不過聽致遠教英文,這還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次。”

站在講臺上的程諾,將所有學生的表情看在眼裡,自然也知道陳、李二人進來。

不過眼下還在上課,互相點點頭算是打過招呼,便再次開始授課。

“Involution在這裡譯為過密化,通俗點來說,即內卷,意思是自己人互相競爭,不得不爭奪有限的資源,導致每個人的收益均下降的現象,其他場合不好說,但放在農業上極為合適。”

雖然都這麼說了,可臺下眾人還是大眼瞪小眼,理解不透其中的意思。

這一切盡在程諾的掌握之中,頓了頓,程諾又順勢補充道:“只透過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斷追加勞動力投入以求得總產量增長,最終導致邊際效益不斷下降。

人均產出趨於減少,技術進步陷於停滯的一種生產模式,被認為是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從別的手段去提高糧食產量,那麼我們無數的農民兄弟將因為吃飯問題而被困在這一畝三分地上,發展工業需要人口,發展教育需要人口,發展城市化更需要人口。

而人口從哪裡來,唯有從農業農村農民中來。”

有學生不解:“教授,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會怎麼樣?”

程諾收起笑容,嚴肅道:“那麼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同胞死於飢餓。”

為了加深學生們的記憶,程諾乾脆以數字這一直觀的方式,講述給在座的學生。

“最近有了點空閒時間,幫助國史館整理些些資料,不整理不知道,一整理嚇一跳,明朝萬曆年間,扣除各種損耗後,每個農業人口平均產出可直接食用精糧 808市斤,

扣除每人平均口糧 340市斤,可向社會提供 468市斤商品糧;到清末,農業人口可直接食用精糧 400市斤,扣除本身口糧外可向社會提供精糧 60市斤。

到了我們民國,大家知道還剩下多少嗎?”

“多少?”陳仲甫忍不住發問。

程諾略帶傷感道:“人均產出可直接食用精糧僅 394市斤,可向社會提供商品化精糧僅 53市斤,情況還不及清末,很不客觀啊。”

聽到這個數字,眾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氣,對這個數字表示難以置信。

不過仔細想想,自清末以來,年年都有大災小患的,糧食能有這麼個均產已經殊為不易了。

話匣子一開,程諾就不打算放棄了,接著補充道:“農業人口人均產出低下從根本上制約著中國的城市化程序,粗略統計一下,我們的城市化率約為10%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與唐、宋、明三個朝代初期大略相當吧。”

此言一出,教室裡徹底炸開了鍋。

“程教授這該不會是胡說吧,這麼低,合著咱們發展了千年,越發展越倒回去了?”

“人家可是數學教授,能在數字上哄騙我們?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況且也沒理由去騙我們啊,大家都是窮學生一個,要啥沒啥。”

“唉,都怪這滿清韃子了,佔著我們大好山河淨不幹人事,要是我啊,非得給他們徹底清算一下舊賬。”

……

看學生們相互間已經討論的差不多了,喧囂聲也小了很多。

程諾則將剩下的那塊見解給丟擲去:“滯後的城市化,既無法提供足夠的非農就業機會,更難以對農業生產手段進行現代化改造。

最終,面臨傳統農業的單產極限和土地資源貴乏的貧苦農民,不得不向自然過度索取,走上濫墾濫伐的道路。

人地矛盾不可調和,最終導致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引發更劇烈的自然災害,本年度的直隸水災就是因為植被被破壞,導致河道淤塞,最終釀成洪災悲劇。”

此時的李大釗已經逐步學習紅色理論,聽了程諾的這些話後若有所思:“為了避免‘內卷’,所以我們要發展工業?”

程諾笑眯眯道:“李同學說得對,我們農業與農村在經濟上和生態上的雙重危機,不但不是工業發展的產物,相反,恰恰是近代中國工業發展滯後的必然結果。

尋求農業生產手段的工業化改造,是傳統生產方式耗盡增長潛力後,中國人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爭取生存權益的必然選擇!

所以下一步發展合成氨,提高糧食產量勢在必行,工業發展必需!”

當然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程諾並沒有在這裡展開。

從土質而言,全國土地大都缺乏氮素,以華中、華南、西南為甚。

長江上游,淮河流域和長江以南,有許多土地缺乏磷素和氮素兩種。

我國畜牧業不發達,廄肥向來稀少,農民多用人畜糞。

尿素作為自然肥,其數量之多寡與戶口之密疏成正比,近城市處,耕地少而糞多,鄉村僻壤耕地多而糞少,不足農家使用。

而且人糞尿、廄肥、堆肥、河泥、雜草、草木灰、豆餅、棉餅等有機肥,雖富含有機質,然而養分稀薄。

同時還會因風雨日光等緣故又損失大半功效,要適應植物之所需,非大量施壅不為過。

想提高糧食產量,那就必須發展化學肥料。

中國人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將石灰、石膏和硫磺等用作肥料,創造了施用化學肥料的原始形態。

為了打破落後生產手段對農業增產的嚴重束縛,對中國這樣人多地少、土地缺乏休耕機會、綠肥作物種植面積緊缺、牲畜蓄養所能提供的畜糞肥料杯水車薪的國家來說,成規模地施用化肥是有效提高農業產量最現實可行的辦法。

可是,近代中國的化肥生產和使用卻遠遠落在了世界潮流之後。

雖然早在1908年就有由空氣和氫氣合成氨的實用工藝的出現,但等到我們能獨立生產氮肥,還要等到抗戰初期,坎坎坷坷發展到解放後建國,我們年化肥產量還不到世界總產量的1%,慘不忍睹。

如今有了能力,也以化學工業為當下研究的首要方向,程諾自然是不會將這個改變歷史的機會給放棄。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我們無論是想吃飽肚子,還是想發展工業,都必須把糧食問題給先解決了,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可不是在開玩笑。”

話音落畢,甭管學生們是否能徹底掌握其中的道理,但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拳拳愛國之心。

下課鈴都響了半天,還都簇擁在程諾身邊。

或許是臨下課時娜一通演講太過震撼,也或者是數學太過枯燥,圍繞在程諾身邊問問題的基本都是關於化學方面的知識,讓其哭笑不得。

好不容易擺脫人群,又有手從後面扒拉上來。

程諾習慣性說道:“抱歉啊同學,期末考試是考數學不是化學,更不是人文,也沒有考試重點,下去好好複習吧。”

不料這位“學生”一點也不害怕,直接挺身上前,拉住胳膊粗聲粗氣道:“可是程教授,我要是對化學也不感興趣呢?”

“那你對什麼感興趣……仲甫先生?”話還沒說完,程諾就反應過來,跟在後面的可不是什麼學生,而是陳仲甫。

眼下正呲著一口大白牙,樂呵呵道:“剛才學生們裡三層外三層圍著你,我也不好意思直說,現在可以問你了吧?”

“當然可以了。”程諾當即拉了三把椅子,自己留下一把,剩下的分給他們兩人:“要問什麼,仲甫先生該不會對數學感興趣了吧?”

陳仲甫連忙搖頭:“你這可是高估我了,剛才在教室裡沒聽明白,始終沒捋清楚這農業化肥和工業發展之間的關係,麻煩你再給我們講講。”

程諾拿起自己的杯子,大口嚥下去一杯茶後緩緩道:“其實說來也簡單,在農業和非農業人口急劇膨脹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化肥工業的迅勐發展,便不可能籌集到工業化持續推進和城市穩定擴張所必需的農業剩餘。

即使勉強籌集到,農村也很難迎來新的發展。”

陳仲甫恍然大悟:“怪不得,怪不得啊,真是一環套一環,環環不可換吶。”

李大釗點點頭:“還是致遠你想的比較周到,放心大膽的幹吧,需要什麼支援及時跟我們講,你能做的肯定會幫你們,只要是為了同一個理想,什麼都好說。”

程諾打趣道:“沒事,如果真的需要了,可都不會放過兩位先生的。”

當然,除了上原因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就是保護自然環境。

沒有以氮肥為代表的化肥工業的長足進步,中國的廣大農村勢必難逃“濫墾濫伐—農業生產力下降—農民生計無著—濫墾濫伐加劇”的惡性迴圈,

繼續處於生態惡化、農業生產危機和人民生存無著同時交織的窘境,遏制濫墾濫伐,逐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也就無從談起。

哪怕先破壞後治理的老路不可能不走,但也是儘可能的避免。

畢竟因為自然環境破壞,導致一些地方沙漠化之外,還造成了一批瀕危動物滅絕。

程諾可不想後代的子孫們只能在書本上看到中華白鰭豚、華南虎等珍惜動物。

發展合成氨為代表的氮肥工業,農業需要,保護環境需要,工業需要,避免“內卷”更需要。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帝國:江湖門徒

魚羨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