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小野妹子

自從楊廣繼位以來,連年大興土木,工部尚書宇文愷就沒有閒下來過,常年奔波在外。

正常來說,皇帝真該與民休養生息了,不能再這麼胡鬧下去,但是楊堅留下來的家底實在是太厚了,以至於楊廣腦子裡的盤算,就沒有停下來過。

家底,不只是錢和糧食,還有穩定的賦稅政策、府兵制、健全的行政制度,穩定的國祚,以及有待開發的富饒南方。

如果到此為止,什麼都不要幹,那麼楊廣在歷史上絕對屬於明君行列,只是一條大運河,就足以讓他超過很多皇帝。

可惜沒有如果,修馳道的事情,再一次被提了出來。

還是絕大部分人反對,三千里的馳道,那不是開玩笑呢,而且馳道在北方,也就說修馳道的話還是得從北方徵調民夫,北方都成什麼樣子了?

楊廣修馳道的理由,很充分,高句麗沒有來大隋朝貢,而他在突厥的時候,是對高句麗使者發出過最後通牒的,但是人家沒有當回事。

這讓楊廣顏面掃地,番禺小國竟然敢無視天朝皇帝,這是找死。

南北運河已經開通,取名永濟渠,可以承載中原地區及南方兵員北上,但是這還不夠,因為大隋的精銳,在關中。

所以楊廣要修一條西至關中,東抵涿郡的馳道,以方便關中精銳可以快速支援邊境,對境外用兵。

馳道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以咸陽為中心,修建了可以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類似於國道。

修路這種事情,從來都是政治和經濟來決定的,不會無緣無故去修一條路,既然修,肯定有它的用處。

但這一次,楊廣還是沒有得逞,因為各部衙門都在哭窮,真沒錢了,徵調民夫可以不花錢,但糧食供給總得花錢吧?

現在的問題是,在北方,你有錢也不知道去哪買糧食。

朝會上,楊廣將目光看向高熲,他希望高熲能站出來支援他。

“獨孤公覺得,朕的這個想法,不切實際?”

簡直是天方夜譚高熲站出來道:

“臣以為,修馳道這件事,於國有利,但是眼下這個時機,是不是不太合適?陛下既然有意親征高句麗,那我們至少都需三年的準備時間,如果馳道分為三年來修,國家尚可勉強承受。”

高熲現在學乖了,絕不和楊廣硬懟,但是他又不能不顧及當下形勢,所以他的回答既照顧了楊廣的面子,也給眼下的局面留有餘地。

“以我天朝國力,收拾一個高句麗,真的需要準備那麼久嗎?”楊廣皺眉道。

高熲點了點頭:“征討高句麗,河北必為大後方,可是眼下的河北百業俱廢,人心思穩,想要恢復生產是需要時間的,後勤保障不穩,前方用兵勢必艱難,為穩妥計,確實應該準備萬全,再徐徐圖之。”

讓楊廣將這口氣憋在肚子裡三年,顯然不可能,他甚至恨不得現在就去打高句麗,可眼下的情形,不允許他這麼做。

正如高熲所言,河北還沒安撫呢,別到時候他御駕親征坐鎮河北,結果高句麗還沒打,河北又反了。

那麼眼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安撫河北了,安撫,就要算賬。

但洛陽,不是算賬的地方。

只見楊廣道:“元褒本為齊郡太守,然年事已高,朕準他在洛陽休養,提拔齊郡通守張須陀為太守,收回旌節。”

旌節這種東西,不會一直讓你拿著,它代表的是一種臨時權力,過時就要收回,畢竟使持節權力太大。

接著,楊廣又道:“封元褒為金紫光祿大夫。”

這是給元褒一些補償,畢竟人家剛剛把閨女嫁給了老二。

楊廣又道:“魚俱羅平叛有功,加封左光祿大夫,食邑一千戶,喬鍾葵、史懷義,進封銀青光祿大夫,賞絹五千匹。”

他這次只有賞,沒有罰,只要不在賞賜行列的,基本可以等著皇帝跟你秋後算賬了。

閻毗已經慌了,運河完工,他已經跟著皇帝南下返回洛陽,而他心裡也清楚,這次肯定是要獲罪的,就看是多大的罪了。

所以他也希望皇帝返京之後,再論罪,因為京師有秦王,秦王必然會針對齊王,而他的罪名大小,完全取決於會替楊暕背多大的鍋。

而秦王是唯一能幫他減輕罪名的人。

在大隋,過年沒有上元節熱鬧,而今年洛陽的上元節,又是一場極為鋪張浪費的盛大慶典。

慶祝什麼?慶祝運河開通,同時還得謝神,謝黃河水神。

這些事情,都是太常寺去做。

河北的戰亂,絲毫沒有影響到洛陽的繁榮,在這裡,伱能看到的,就是一派繁榮已極的盛世景象。

正月初三,東邊來了一個人。

這個人叫做小野妹子,他可不是妹子,而是個漢子,漢名叫蘇因高。

此人是倭國遣隋使,也就是小日本子,他這次來帶了一批倭國僧人,還有日本國主的國書,希望能從大隋學習一些佛法。

眾所周知,日本佛教就是從華夏傳過去的,後來傳入日本的還有儒教和道教,前者被統治者拿來使用,後者的影響力遠不如佛教。

但是道教卻直接改變了日本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天皇”一詞,就是道教名詞,而代表天皇地位的劍和鏡兩件神器,也是受道教影響。

直到後世,仍將中日韓戲謔的稱之為儒家三寶。

負責接待外賓的,是鴻臚寺,楊銘還兼著這個部門呢,他不在,負責接待的自然是蘇夔和陳叔明。

正月初四,小野妹子被帶進了紫微宮,覲見大隋皇帝。

這小子會漢語,不知道他是怎麼學會的,雖然蹩腳,但大家勉強也能聽懂,只見他站在大殿中,手捧國書,道:

“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我奉倭國天皇之命,求見大隋皇朝天子,請求大隋天子准許倭國僧人在這裡學習佛法。”

“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這是倭國對楊廣的稱呼,因為對日本來說,大隋在海的西面。

而倭國這個詞,聽起來好像在罵人,但這個時期的日本,確確實實叫倭國。

他們這個倭,在日語中的發音,與“大和”相同,所以日本後來也自稱為和人,大和人,大和民族。

咱們叫起來是有貶義的,倭寇倭寇說的就是他們,但他們自己叫起來可沒有貶義。

楊廣是知道這支使團的目的的,名義上是學習佛法,實際上是倭國打算對新羅用兵,也就是棒子。

而新羅就在高句麗南邊,眼下迫於高句麗的壓力,是討好大隋的,倭國這是提前跟大隋打個招呼,他們不想和大隋有衝突。

楊廣本來是准許的,新羅那邊一亂,高句麗必然趁火打劫,也會順勢拖累國力,對大隋有好處。

但是當他開啟這封國書之後,臉色瞬間難看。

因為國書的第一句話,是“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這尼瑪一看口吻,也知道自己就是那個日沒天子,我大隋蒸蒸日上,怎麼就日沒了?有你這麼說話的嗎?

一個海中小國,在我面前也敢稱天子?

楊廣直接就動火了,冷冷道:“蠻夷書有無禮,勿復以聞。”

意思是這種無禮的國書,以後不要再讓老子看到。

於是小野妹子碰了一鼻子灰,被鴻臚寺的人給請下去了。

等人走後,裴矩趕忙道:“倭國打算對新羅用兵,於我有利,臣以為,當派使團回訪,以示我大隋乃禮儀之邦。”

楊廣皺眉道:“朕何須交好蠻夷?倭國不過是海中島國,一隅之地耳。”

裴矩笑道:“我們派出回訪使團的目的,是要告知倭國國主,他打新羅,咱們不插手,同時,我大隋還需派人前往新羅,知會真平王金白淨,告訴他們倭國有意對新羅動武,而我們則是坐觀虎鬥。”

楊廣一愣,頓時笑道:“世矩多謀善斷,每解朕憂,就按照你說的辦,只不過,誰為使者?”

裴矩道:“鴻臚卿掌客裴世清,通曉倭語,可由他率領使團,東渡大海,傳遞陛下聖意。”

“把這個人叫進來,”楊廣道。

不一會,老裴家的裴世清懵裡懵逼的就來了,他真的懂倭語嗎?略知一二。

他懂漢語,就能差不多理解日語的意思,聽不懂沒關係,看字就能猜個大概。

欲求不滿兄嫁三日間,義母の誘,不要告訴我你們看不懂啊?

漢字是從漢末三國時期傳入日本,南北朝時期,日本才正式將漢字與本土日本語融合,創造出他們自己的語言方式。

裴世清半吊子水平,完全能勝任,他一個河東人,跟日本交流的困難程度,和與嶺南人交流的難度差不多。

當他知道自己被委以這個重任的時候,心裡多少是有點不爽的,這特麼跑的也太遠了,還得跨海,鬼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回來。

但是他也清楚,閥主裴矩這是在給他機會,只要能順利完成任務,回來就能升官。

畢竟像他這樣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想要往上爬,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於是裴世清痛快道:“臣當不辱使命。”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融合項羽,從征服貂蟬開始!

帝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