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黃君漢經水路夜破洛城的捷報傳來,其他各地亦是接二連三的傳來捷報。

偽鄭蔚州刺史時德睿降,管州刺史郭慶降,汴州刺史王要漢降……開戰不久,黃河以南的偽鄭州縣,望風而降。

而山南諸州,亦是掀起波瀾。

顯州總管本是楊士林,楊士林起兵協助唐軍攻滅朱粲,以顯州之地歸附大唐,李淵當即冊封楊士林為顯州總管,轄淅州、鄧州、顯州等州,爵封淮安郡公,而一同歸唐的田瓚則封為顯州總管府長史,亦是位高權重。

楊士林對於這個待遇已是極為滿意,而顯州之地位於襄陽和洛陽之間,洛陽王世充派遣侄子魏王王弘烈鎮守襄陽,田瓚唯恐腹背受敵,同時受到王世充威逼利誘,竟是殺死楊士林,投奔王世充,王世充封田瓚為顯州總管。

田瓚的投降影響甚大,一連山南二十五州盡數降鄭,李淵大為惱火。

現在,見得唐軍勢如破竹,偽鄭州縣望風而降,田瓚便又是心中惶恐不安,上書給李淵,以表示懺悔,願意重新歸唐。

田瓚殺楊士林降鄭,李淵本是極其惱怒,但為大局考慮,仍是親筆回信,表示可以甚好田瓚罪過,並且允諾官拜顯州刺史,進爵蔡國公,田瓚收到回信大喜過望,當即率領山南二十五州盡數降唐。

隨著顯州等地降唐,襄陽王弘烈便已成為孤軍。

王世充大怒之下,派遣大將張鎮周領軍兵出河內,以期打破唐軍封鎖,奈何此時的王世充早已經盡失人心。

張鎮周此人的才幹絕對是有的,妥妥的大將之才,但張鎮周更有道德節操,早已看出王世充倒行逆施,必定敗亡,竟是直接領軍投奔李唐。

作為偽鄭軍中數一數二的大將,張鎮周降唐的影響力不亞於田瓚以二十五降唐。

張鎮周乃是前隋左屯衛將軍,金紫光祿大夫,曾與武賁郎將陳稜一道組建樓川艦隊,由長江入東海,經過一個多月的乘風破浪,以雷霆之勢收復流求群島,斬殺島主渴刺兜,俘虜其子島槌以及數千島民。

這一次海戰雖是名聲不響,不為人知,但卻是明明白白記載於史書之上。

隨著張鎮周降唐,滎陽守將魏陸亦是獻城歸降,短短一月時間,洛陽周圍州縣盡數降唐,洛陽城儼然成為一座孤城。

直到這時,王世充方才是失魂落魄,主動求和,約見李世民於洛水河畔,竟是恬不知恥的將唐軍已佔的州縣割讓給大唐,而他王世充繼續佔據洛陽,號稱東帝。

上一個企圖劃分東帝、西帝的西涼李軌已經被安氏兄弟押往長安處死,現在王世充竟妄圖僅用一座孤城繼續稱帝,李世民如何能忍,當即宣佈繼續進擊。

命王君廓直接進擊洛陽屬縣頧轅縣,劉德威率軍向河內進擊,偽鄭軍節節敗退,李世民趁勢入主洛城西北的禁苑——青城宮。

洛陽城,紫薇宮,王世充臉色鐵青,直盯著殿中眾臣,咬牙切齒的說道:“本以為本土作戰,又採守勢,當可拖垮唐軍,未曾想短短三月,便是一敗塗地。

朕自接受禪位以來,事必躬親,宵衣旰食,未敢有絲毫懈怠,國事何以到此地步?究竟是朕失德,還是臣子不忠?”

殿中眾臣聞言忙是拜倒在地,王世充走下御座,掃視著眾臣,“朕知道,在你們這些人當中,肯定有心向李唐者,勢不如人,朕亦不會追究,但朕告訴你們,朕不會敗”。

說著王世充一臉自信,“你們看看殿中,誰人不在?”

眾臣聞言茫然,左看看右看看,吏部尚書楊汪這才驚呼道:“代王和長孫相公何在?”

王世充聞言便是朗聲笑道:“楊尚書看到了,朕已派遣代王和長孫相公前去夏王處求援”。

代王便是王世充之侄王琬,長孫相公便是偽鄭內史令長孫安世,長孫安世乃是前隋民部尚書長孫熾之子,也就是長孫無忌的堂兄。

“竇建德?”眾人一驚。

楊汪急忙說道:“陛下不可,竇建德是敵非友,前不久方才劫掠我殷州,與之聯合,無異於與虎謀皮啊”。

“朕若敗亡,李唐下一個目標定是夏王,夏王當不至於如此短視”,王世充直言道。

段達也是略顯遲疑,一臉憂慮,“竇建德亦非善類,借其援軍唯恐是飲鴆止渴啊”。

王世充聞言頓時不滿,“事已至此,各州淪陷,爾等有能耐便去擊潰敵軍,若無本事,便依代王之計,連夏抗唐”。

眾臣這才知道,向竇建德借兵的計策乃是代王王琬提出來的,當即便是識趣的閉嘴,畢竟王世充無比信賴王氏宗親。

可以說王世充的基業敗亡如此之快,王氏宗親在其中“功不可沒”。

王世充稱帝后便是大肆分封族人為王,叔父王瓊為陳王,兄長王世衡為秦王、王世偉為楚王,王世惲為齊王,堂弟弟王世辨為杞王,嫡長子王玄應為太子,次子王玄恕為漢陽,侄子王太為宋王、王君度為越王、王虔壽為蔡王、王弘烈為魏王、王行本為荊王、王仁則為唐王……一應兄弟子侄,盡數封為親王。

在李世民率軍來攻之後,王世充一邊在各地派遣良將抵禦,一邊卻又是信不過各地守將,便派親王駐守,名為駐守,實為監軍,可以說各地之所以紛紛望風而降,那些監軍的親王們功不可沒。

其中魏王王行本駐守襄陽,荊王王行本駐守虎牢,宋王王太駐守懷州,齊王王世惲駐守洛陽南城,楚王王世偉駐守洛陽寶城,太子王玄應駐守洛陽東城,漢陽王玄恕駐守洛陽城北的含嘉,魯王王道詢駐守洛陽宮城北的曜儀……

短短三月,偽鄭境內五十餘州傳檄而定,其中甚少有拼死抵抗者,由此可見王世充已是盡失人心,一應糧草優先供應洛陽城,致使城外各屬縣鎮糧食緊缺,餓死者不計其數,連堂堂尚書郎盧君業、郭子高都餓死城外,更何況普通民眾。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越戰之殤:美國何以失敗

簡單不煩惱

1918,大明風華

碧藍提督李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