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杲在一旁靜靜看著,見得常達如此忠節,一時間,心中不由得想到郝瑗,儘管二人一文一武,區別甚大,但卻一樣的忠耿。

“常將軍,朕在問你一次”,薛仁杲起身走近,盯著常達問道:“你果真不降?不畏死乎?”

常達聞言灑然一笑,“七尺男兒,死有何懼,但恐成為貳臣”。

聽聞這話,薛仁杲點點頭,竟在一眾西秦將領驚詫的目光中,親手為常達解開繩索,“常將軍是位好漢,朕不殺你,但如今李唐未滅,亦不能放你”。

而後吩咐道:“將常將軍帶下去看押,不可虐待,若其歸降,速來稟報”。

常達朗聲大笑,“縱使關我到死,亦是不降”。

安定城,李世民一臉沉重,隴州被破,這突如其來的訊息著實有些打亂李世民的思維,在李世民看來,據守安定城,便是插入涇州的一個釘子,進可攻取失地,退可守豳州京畿。

但是沒有想到常達好心辦壞事,竟將隴州給丟了,這讓本欲撤軍的薛仁杲一下又找到了方向。

雄心勃勃的薛仁杲當即傳令內史令翟長孫固守金城,以應對李軌,而薛仁杲則收回撤軍命令,大軍進駐靈臺城,與李世民針鋒相對。

薛仁杲只是性格暴戾,但腦子不傻,他知道繼續作戰定是危險重重,但薛仁杲極度自信,他只要再次擊敗李世民,便可進佔豳州,直逼京畿,屆時一切危難迎刃而解。

大將趙弘安見狀忙是勸阻,“陛下,莫要忘了涼州李軌,如今我大秦將士盡在此處,金城少兵,屆時縱然打進長安,則金城失手,如之奈何”。

一旁的午士政亦是皺眉附和道:“是啊,我等將士基本都是金城人氏,家卷皆在金城,一旦金城有失,士卒定是紛紛潰散”。

薛仁杲聞言卻是不屑一笑,“李軌?不過見風使舵之小人,只要朕擊敗李世民,進取長安,李軌定將背棄李淵,向朕稱臣納貢”。

一眾西秦將領聞言亦是愕然,仔細想想覺得有些道理,畢竟李軌此人之前乃是武威鷹揚軍府司馬,在座諸將或多或少都與其打過交道,見風使舵倒也確實附和李軌脾性。

翌日,薛仁杲留下兵將駐守汧源城,便是率領大軍直奔靈臺,進逼安定、高墌。

武威郡,姑臧城,李軌意氣風發,佔據張掖郡、敦煌郡、武威郡、西平郡等地,薛舉父子東征後,又趁機奪取抱罕郡(河州),盡擁河西五郡之地,河西之地,民風彪悍,多出精兵強將,李軌之綜合實力由此躋身天下諸侯前列。

志得意滿的李軌並不滿足於區區涼王,在攻佔河州(抱罕郡)後,信心暴漲,而後在一眾文武的勸諫下,竟是僭稱帝號。

定姑臧城為都城,正式登基稱帝,建國大涼,改元安樂。

封其子李伯玉為太子,曹珍為尚書左僕射,梁碩為吏部尚書,安修仁為戶部尚書,鄧曉為尚書左丞,一應文武,盡數封官進爵,君臣同賀。

剛剛登基不久,來自長安城的使者鴻臚少卿張俟德持節便輾轉來到涼州。

在先前書信之中,李軌表示接受大唐冊封的涼王,現在使節到來,進行正式冊封,李軌一下子有些慌了。

姑臧城,之前的縣署,如今的大涼皇宮。

李軌滿臉憂慮,不停哀嘆,“唐使已到,如之奈何,如之奈何啊?”

吏部尚書梁碩見狀直言道:“暫不可與唐國起衝突,不若暫時隱藏,將御用之物收起,對張俟德以王爵示之,左右不過幾日時間,待張俟德走後,再恢復帝制”。

聽得這話,尚書左僕射曹珍當即反駁,“陛下擁有河西五郡,建國稱帝眾望所歸,既已稱帝,便是昭告天下,豈可暫時隱藏,若如此行事,那對民心軍心將會是劇烈打擊”。

李軌聞言亦是點點頭,但面上似乎有所顧慮,斟酌說道:“李氏當為天子,乃歷運所屬,瓦崗李密已被詔安,如今李淵佔據京畿之地,已是天下第一勢力,一姓不可竟立,現在若是除去帝號,面東稱臣,不知李淵能否接受?”

曹珍聞言當即驚怒不已,直說道:“陛下怎可有如此想法?隋亡天下,群雄競爭,稱王稱帝,瓜分鼎峙,他李淵自保關中,而我大涼坐擁河西,互不相干,且陛下已為天子,豈可接受他人冊封?”

聽的這話,李軌浮現笑容,“所言極是,便依曹相公所言”。

當即在國書上以大涼皇帝自稱,並派遣尚書左丞鄧曉送張俟德返回長安,意圖與大唐建交。

當李淵收到國書後,勃然大怒,當即囚禁鄧曉,但由於中間隴右有西秦阻隔,北有突厥,南下吐谷渾,大唐兵馬難以抵達,李淵只得憤怒,卻難以有所動作。

這時,一名流寓長安城的胡人經人舉薦見到了李淵。

“什麼?”李淵聽完這名胡人的話,不由得一驚,“李軌據有河西五郡之地,北連突厥,南結吐谷渾,如今朕縱想興兵討伐亦是為難,你如何能夠單槍匹馬將其勸降?”

若非這人之身份背景屬實,李淵當真是想將其驅逐出去。

來者名曰安興貴,慄特族,乃是西域安息國王子安難陀的後代,其祖父安弼乃是北周肅州刺史、爵封張掖郡公,其父安羅乃是前隋石州刺史、爵封貴鄉縣公。

李淵入主關中時,恰好安興貴正在長安,有意投唐,但卻苦於沒有進身之階,現在聽聞李軌僭稱帝號,安興貴便動起心思。

安家乃是武威望族,在胡人中甚有威望,而李軌之人,安興貴也是熟識,在安興貴看來,李軌志大才疏,只要他回到武威,定是可以將其解決。

面對李淵的疑慮,安興貴早有說辭,“回陛下,李軌如今兵強馬壯,確實強盛,但其志大才疏,且猜忌多疑,氣量狹小,必不長久。

且臣世代為武威望族,小有聲望,瞭解民情,假意投奔,李軌斷無不納之理,且臣之胞弟修仁在李軌處頗受信任,任偽涼戶部尚書,亦有親信同僚,屆時尋找嫌隙,見機行事,定可成事”。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隆慶大帝

休息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