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墉最近雖然很少上朝,但是他的意思卻是被內閣堅決的在執行著。

一個皇帝親自擔任京師大學堂的校長,只要進入到京師大學堂,就是天子門生。

不管是喜歡科學還是討厭科學,京師大學堂還是吸引了許多讀書人的加入。

甚至一些讀書人投其所好,開始研究各種科學知識,想要吸引朱瞻墉的注意。

效果自然也不會差。

畢竟這個年代的科學知識還是比較原始,朱瞻墉幫著大家捅破了那一層紙之後,進步就很是誇張了。

與此同時,朱瞻墉登基以來,第二個嚇壞人的規劃也在討論之中。

“楊閣老,這個五年規劃完全就是瞎胡鬧,就是把大明的所有賦稅收入投入進去,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這簡直就像是話本小說上的內容一樣,居然也拿出來跟大家討論,內閣就是這樣子辦事的嗎?”

夏原吉的語氣很是不善。

內閣居然提出了一個五年內投資一億兩白銀的交通規劃。

這是多寫了一個零嗎?

知不知道一億兩白銀是什麼概念?

關鍵是按照這個規劃發展下去,戶部並不是投了一個億就可以了。

後面還需要不斷的追加,才能最終把這個規劃給實現。

雖然說修路這種事情,是利國利民的,但是物極必反啊。

“夏尚書,這個規劃是內閣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的,已經充分的考慮到了大明現在的情況。”

“要不然就不是隻有這麼一點了。”

“像是水泥道路,從北京城到西安,從西安到哈密衛;”

“從北京城到遼東,從遼東到奴兒干都司;”

“從北京城到大草原,從北京城到濟南,從廣州到長沙……”

“你覺得哪一條道路是沒有意義的?”

“按照皇上的想法,將來大明主要的州府之間,必須都要有水泥道路貫通。”

“而在一些核心的城市之間,需要考慮修建鐵路。”

“比如從北京城到天津衛的鐵路,現在就已經在規劃之中了。”

“從北京城到徐州的鐵路,也在檢討之中。”

“將來水泥道路和鐵路將會把大明各地都連線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交通網路。”

很顯然,楊士奇的這個規劃,肯定是結合了朱瞻墉的指示做出來的。

要不然他也不會那麼誇張的給出這麼一個方案。

“是,你說的沒錯,這些道路都很重要。”

“如果可以的話,我不僅想要大明主要的州府之間通水泥道路,我還希望大明每個縣衙之間都能有水泥道路相通。”

“但是想歸想,實現起來沒有那麼容易的。”

“當年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對於國家來說沒有好處嗎?”

“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這是有好處的,但是當時的百姓可不一定會這麼認為。”

“那麼快速的修建大運河,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隋朝的垮掉,跟著大運河的修建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大明現在蒸蒸日上,千萬不能胡亂折騰,要不然大好局面就沒了。”

夏原吉自認為也是站在大明的角度考慮問題。

所以他的態度也很是堅決。

“要致富,先修路。”

“廣東布政使司的發展已經證明了一點。”

“按照去年的資料對比,廣東布政使司的賦稅收入已經跟江浙地區持平了。”

“放在十年前,大家是想都不敢想象的。”

“廣東布政使司為什麼會有那麼的變化,賦稅收入為什麼增加的那麼快?”

“其中的原因雖然很複雜,皇上之前在那裡實施的各種方案都有一些影響。”

“但是誰也沒有辦法忽視,廣東那邊的交通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如今在廣州府,每一個縣衙之間都至少有一條水泥道路修建完畢。”

“在其他的州府和廣州府之間,大部分也已經有水泥道路。”

“這讓廣東布政使司的商業和人員流通變得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快很多。”

“再加上各個作坊的快速發展為廣州府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商品,而商品的快速流通又反過來促進了作坊的發展。”

“如此迴圈下去,才有了今日的繁華景象。”

“夏尚書,有空的時候您可以去廣州府看一看,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巨大變化。”

楊士奇自然也不會退讓。

這個規劃不僅代表了內閣跟六部之間的博弈,更是代表了內閣能不能很好的執行朱瞻墉的想法。

不管是從哪個角度考慮,楊士奇都是要說服戶部同意這個大明交通五年規劃。

今後內閣還會不斷的制定其他領域的五年規劃,從而最終形成大明整體的五年發展規劃。

按照朱瞻墉的想法,大明要透過三到四個五年計劃的實施,讓整個社會從農業社會轉變成工業社會。

這也給楊士奇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

畢竟按照朱瞻墉給他描繪的場景,跟現在的情況有著太大的差異了。

“廣東布政使司的情況我自然是聽說了,那裡的道路確實是修建的非常好。”

“但是,那畢竟是一個布政使司,不是整個大明。”

“有著海外貿易的巨大利潤支援,再加上越王府當年日進斗金的能力,才有了廣東布政使司今日的繁榮景象。”

“這裡面皇上的豐功偉績,是誰也不能忽視的。”

“但是如果放到整個大明,那麼需要的錢財就不僅僅是幾倍、十幾倍,而是幾十倍的差異。”

“你讓戶部從哪裡籌集那麼多的銀子?”

“總不能全部都從大明銀行去借貸吧?”

夏原吉一副我沒錢,我就是沒錢的態度,讓楊士奇一時半刻也沒有辦法說服他。

當然了,這樣子的大事,自然不是楊士奇和夏原吉之間溝通一輪就能最終定下來的。

很快的,這一場爭執就擴大到了更大的範圍。

特別是《大明日報》上面頭版頭條專門把這個五年交通規劃給公佈了出來,還把背後蘊含的好處給說了出來。

這麼一來,立馬就引起了朝中上下的巨大反響。

“姐,你跟內閣打一聲招呼,讓他們把一部分水泥道路的水泥採購訂單給到我的作坊唄。”

“朝廷現在要修建那麼多的水泥道路,對於水泥的需求肯定是非常旺盛的。”

“現在大明各地雖然已經有了許多的水泥作坊,但是面對規模這麼大的道路修建,肯定還是不夠的。”

“我也想要為國分憂啊。”

張升作為當今皇上的舅舅,在北京城裡頭自然也是有一點地位的。

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朱瞻墉不待見這個舅舅。

“就你那個水泥作坊,規模完全上不得檯面,給你訂單,你應付得過來嗎?”

張妍對這個不爭氣的弟弟,還是比較瞭解的。

不過,不爭氣歸不爭氣,張妍還是有伏地魔的屬性,倒也從來沒有真正的不搭理自己這個弟弟。

要不然,她怎麼可能那麼清楚張升的情況。

“姐,我那作坊的產能不夠的話,可以找其他作坊購買的啊。”

“反正朝廷從我這裡訂購的水泥,我都會按時交貨就是了。”

張升顯然是打定主意,想要做一個貿易商,從中掙差價。

自己的那個小型水泥作坊,只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

畢竟,如果你連水泥作坊都沒有,就想要訂單,吃相未免有點難看了。

“你倒是想得美,戶部能夠從其他作坊裡頭以更低的價格直接採購,為什麼要透過你來買呢?”

“瞻墉對這個事情是非常重視,修路也完全馬虎不得。”

“你還是不要想那麼多了。”

“到時候水泥的需求上去了,你就是沒有拿到相關的訂單,作坊裡頭生產的水泥也有其他人會購買的。”

張妍顯然是不想去蹚渾水。

這麼大的一個專案,朝廷肯定會有許多人盯著。

到時候搞一個醜聞出來,她這個皇太后的臉上也沒有光彩啊。

“姐啊,你以為別人拿到了這個水泥的訂單,就全部都是自己的作坊生產的嗎?”

“還不是跟我一樣,是從各個作坊之中購買之後轉手賣給了戶部。”

“甚至有些人的吃相比我難看多了,自己連水泥作坊都沒有,也敢做這個生意。”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就不能做呢?”

“總不能因為您是皇太后,這朝廷的生意,我就全部都不能做了吧?”

張升有點不滿的在那裡抱怨著。

眼看著北京城中不少商家都發達了,但是他的日子卻是沒有太大的改變。

要說財富增加,他倒也不是一點都沒有增加。

只是當別人的財富增加了十倍,你的只增加了一倍的時候,那種幸福感就很微弱了。

畢竟,幸福感有時候就是對比出來的。

有時候看到別人掙錢,比自己虧錢還要難受啊。

“你想多了,這一次是內閣主導的五年規劃,到時候肯定會從嶺南書院和廣州府調派一批人員去監督。”

“水泥作為交通規劃裡頭最主要的物資,肯定是會受到許多注意。”

“那種想要在其中上下其手的事情,恐怕沒有那麼容易。”

張妍這麼一說,張升撇了撇嘴,顯然是不當回事。

在他看來,朝廷的專案,就沒有任何一個是沒有人在其中上下其手的。

無非就是程度有多麼誇張而已。

“姐,要不你寫個條子,我直接去找楊士奇也行?”

“他以前是越王府的司馬,肯定會賣你面子的。”

張升可沒有那麼容易死心。

這麼大一塊肥肉,他要是不咬一口,可是不會甘心的。

“條你個頭,我是不會寫的。”

“有本事你自己直接去找瞻墉,他要是同意了,我絕對一句話都不會多說!”

張妍才不會上當,直接拒絕了。

不過,從這個事情也可以看出來,交通規劃的丟擲,已經開始給大明帶來巨大的影響了。

……

“陳昭,這一次可不要怪我沒有提醒你,趕緊抓住機會哦。”

北京城中,今年新開了一家廣州酒家。

雖然不可能所有東西都跟廣州府黃埔碼頭的那家總店看齊,但是風味也是頗為接近的。

張軏今天就約了陳昭一起在這裡吃飯。

當初他們幾個都是跟在朱瞻墉身邊的跟班,如今張軏和朱勇是混的比較好的。

陳昭雖然也不差,但顯然是不如張軏。

“張軏,我看報紙上也有不少人反對這個五年交通規劃,覺得耗費的銀兩實在是太多了。”

“甚至有些人覺得為了修路,朝廷會找百姓加稅。”

“要是那樣子的話,最終肯定會鬧出亂子,很可能沒有辦法順利的把道路修建下去。”

“這些東西,我覺得也有一些道理啊。”

陳昭是一個比較小心謹慎的人。

可以說他是不見兔子不撒鷹。

“別聽那些報紙上瞎說,那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其實都是歪理。”

“你只要知道一個事情就夠了。”

“那就是這個五年交通規劃是皇上親自安排下來的,只不過這一次是透過內閣來拋了出來而已。”

“皇上想要做的事情,有哪一件事是失敗的?”

“不管剛開始的時候大家覺得有多麼的不可思議,最終結果都是會讓大家大吃一驚。”

“這一次我覺得也不例外。”

張軏這個理由,讓陳昭一時之間都不知道怎麼去反駁。

雖然聽起來這個理由很是簡單粗暴,但卻是有無數的事實去支撐。

“那……那你覺得我應該去做什麼比較好?”

“收購水泥作坊嗎?”

最終陳昭還是選擇了相信張軏,相信朱瞻墉。

“收購水泥作坊?”

“晚咯!”

“現在誰不知道水泥作坊是一個香餑餑,大家都想要去收購。”

“你再出手的話,不說價格非常的高,是不是划算會成為一個問題。”

“哪怕就是你的價格足夠高,也不見得能夠收購到作坊。”

“畢竟,你能看到這一點,其他人也能看到,人家憑什麼把這麼好的事情讓給你?”

張軏撇撇嘴,否定了陳昭的想法。

“那我應該怎麼辦?”

既然選擇了相信,陳昭乾脆就準備聽張軏的了。

“碎石,你可以選擇去做碎石。”

“並且要購買蒸汽機裝置,大規模的生產碎石,這樣子才能有足夠的成本競爭力和足夠的產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符合皇上推廣蒸汽機裝置的邏輯。”

張軏的提議不算多麼的高明。

但是使用蒸汽機裝置來製作碎石,這個卻不是每個商家都願意去辦的。

而蒸汽機的產能也是有限的,誰先下手就能佔據先機。

“蒸汽機裝置?”

“行,我明白了。”

“等會我就親自去找嶺南書院蒸汽機研究所在北京城的負責人去好好的聊一聊。”

“先訂購二十臺蒸汽機裝置再說!”

陳昭一咬牙,決定搞一把大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全球大一統

木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