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句話並不是朱瞻墉“原創”的,而是出自元代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現在被朱瞻墉引用過來,給朱高熾帶來的衝擊還是比較大的。

是啊,不管是秦朝還是唐朝、漢朝,在歷史上都是強盛無比的王朝,但是最終也淪落到滅國的地步。

大明呢?

大明能夠改變這個命運嗎?

難不成瞻墉真的有辦法改變嗎?

這一刻,朱高熾的心情變得複雜了起來。

“瞻墉,你說的這些,跟我們出海遊玩有什麼關係?”

聰明的朱瞻基敏銳的感受到自己老爹的態度有點變化,趕緊在旁邊插了一嘴。

甚至他還故意在“遊玩”這兩個字上面強調了一下。

“是啊,你說的這些到底有什麼意思呢?”

張妍也忍不住在旁邊追問了一句。

朱高熾雖然沒有說完,但是那炙熱的眼神卻是表明了他此時也是非常期待朱瞻墉的回答。

“當然是有關係的,歷朝歷代的王朝都很難避免更替,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到了王朝末期,百姓吃不飽飯,國內的利益分配不平衡,各種矛盾突出,再加上天災人禍,就亂起來了。”

“如今我大明有了土豆和玉米這些高產糧食,百姓吃不飽飯的情況會大大的緩解。而土豆和地瓜都是從海外獲得的,這充分的說明了在海外探險的充分意義。”

“我們這一次下南洋也好,去西洋也好,本質上也是海外探險的一個環節,對於鼓勵更多的大明勳貴將眼光放在海外,是非常有意義的。”

“你們想一想,如果朝廷要鼓勵大家出海,還有什麼比大明太子親自出海一趟更加有說服力的?”

“他們不是覺得出海的風險很高,覺得出海不安全,覺得只有活不下去的人才會考慮出海嗎?那我們就告訴他情況不完全是這樣子的。”

“他們的性命再寶貴,還能有我大明太子的命寶貴嗎?還能有我大明皇太孫的命寶貴嗎?還能有我大明太子妃和越王的命寶貴嗎?”

“當然,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透過海外開疆拓土,可以很好的轉移國內的矛盾以及解決國內人口不斷增多之後帶來的土地兼併問題。”

“不管大家承認還是不承認,一個王朝發展到了後期,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土地兼併的情況一定是會越來越嚴重,這會導致我大明的基層變得不再穩定,會讓百姓流離失所甚至沒有飯吃。而這些都是動盪的源泉,是別有用心的人手中最容易利用的東西。”

“開拓海外的疆土,可以讓大明百姓有更多的去處。我們都去過舊港還古里港等各個地方,這些在國內百姓眼中的蠻夷之地,真的是蠻夷之地嗎?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說的殘酷一點,這些地方其實比我大明大部分的土地都要好啊。人家一年四季都能種植莊稼,產量比大明還要大。”

“要不是那些土人實在是太過於懶惰,還能輪到我們去這些地方發展嗎?如果換成是我們大明百姓擁有這些地方,那麼憑藉著他們的勤奮,會連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嗎?”

“只要百姓對生活有了盼頭,只要百姓家中糧倉有糧食,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大明王朝不能千秋萬代呢?”

朱瞻墉滔滔不絕的在那裡說了半天,朱瞻基好幾次想要站出來反駁,但是不知道怎麼反駁。

雖然他覺得自己弟弟一定是在那裡胡攪蠻纏,但是他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啊。

這些話聽起來都是很有道理的樣子。

“瞻墉啊,你說的話有一些道理,但是這些道理,朝中的大臣恐怕不見得有幾個人會認可啊。”

甲板上沉默了片刻之後,朱高熾說話了。

雖然剛剛他的心有點熱血,但是他對大明官員太瞭解了。

要想讓他們改變,可實在是太難了。

甚至要讓大明百姓改變,要讓他們主動的下南洋,甚至下西洋,也太難了。

哪怕是這些行動是真的為他們考慮,也沒有幾個人會輕易的接受的。

安土重遷!

這四個字,可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解決的。

“爹,那些大臣不認可,是不想固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現在的大明,他們要怎麼掌握權利,要怎麼讓自己的家族不斷的生存,都是有過往的經驗可以參考的,他們心中也都有自己的打算。”

“但是一旦變換了方法之後,他們到底應該怎麼辦,很多人心中就沒有主意了。雖然變化不一定就意味著變壞,但是他們也不確定就一定會變好啊。”

“這種情況下,他們肯定是寧願什麼都不變了。既然他們不願意變化,那我們就逼著他們變。”

“為了大明江山社稷,為了大明百姓,我們就應該逼著他們變。”

朱瞻墉斬釘截鐵的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海外的情況確實是跟之前我們想象的很不一樣,《大明日報》上面的很多報道,其實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我覺得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太子爺你可以直接在報紙上發表一下下南洋和下西洋的經歷與想法。”

“這樣子就可以更好的跟過去的一些東西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慢慢的改變大家的想法。皇上想來遲早也是可以理解你的。”

張妍首先改變了自己的觀點,開始站在小兒子這一邊,幫助勸說起了朱高熾。

朱高熾本來就被朱瞻墉說的話說的有點動搖,現在張妍又這麼說,他自然就更加沒有堅持的理由了。

“行吧,那就先按照這個方案跟皇上解釋了。到時候他要是發脾氣,我默默地承受就是了。反正這種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噴到了。”

朱高熾儘量裝出一副輕鬆的樣子。

實際上他內心還是慌得一批。

沒辦法,朱棣對孫子的時候往往態度比較不錯。

但是在對上朱高熾這個兒子的時候,態度就沒有幾次是好的。

隔三差五的罵人,那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了。

不過,這個時候,朱高熾也沒有更多的其他選擇。

按照他自己的方案,結果不會更好。

倒不如搏一把,聽兒子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華演義

季陵笑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