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沙雕問答

開書都兩個多月了,字數也走到四十多萬了。

我平時還是很喜歡看評論的,基本上每條評論都要看看,看看讀者老爺的反饋等等情況。

本來還幻想著抄抄書評呢,但我也不知道為啥,我的書評論普遍不多,好像看撲街作者的書,讀者老爺們都不愛評論?

今天也是寫著寫著寫煩躁了,整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沙雕問答,在這裡統一回復(狡辯)一下。

首先第一個。

在前幾章就有一些大聰明和美吹在那裡評論。

1主角憑什麼看不起美利堅啊,你一個帶英貴族有什麼資格看不起人家美利堅人,你不知道人家美利堅以後有多強嗎?

答:看到這種評論,我實際上有點麻木,但凡瞭解點歷史的,總該知道美利堅是怎麼來的吧?

他那點歷史攏共二百多年,你猜猜他們當初沒獨立之前,是怎麼回事?

帶英的傳統貴族又怎麼不能看不起他們?

而且書裡那個看不起富商之女的橋段,是有無數真事印證的真實事件呀,就算不懂,可以瞭解一下嘛。

為什麼非要給我東扯西扯的,有些人覺得美利堅強,那是因為宣傳上,伱只知道他們,但不代表別人都要像這些人的認知那樣,多麼在乎他們。

我看有些評論裡,動不動給我來一句,人家歐美如何如何,你這不能如何如何。

好傢伙,一句歐美你把整個歐洲和北美當整體了?

有些情況下,在大方向上,是能用這樣的詞,但只要一細分,歐是歐、美是美、人家那麼多國家和地區,都被有些人當一樣的了,這種東西我簡直無法吐槽了。

難道你看一個年代文,主角要是穿越回華夏了,那以前島國還很強呢,主角是不是也要看得起島國?

這是立場問題啊,有什麼可槓的?

2本書對話沒有翻譯腔,沒有代入感,不真實。

答:前一段時間有個人,跑來對我指指點點的,說這說那的,那書寫出來是給自己人看的,為什麼國外題材的書就非得用翻譯腔寫?

難不難受啊?

哦.上帝啊,我真想照著你的腚溝子上狠狠踹一腳。

我至今都記得那位讀者老爺,掛著個李佳欣的頭像,一副大言不慚的樣子,對我指指點點,還美其名曰兩本書都支援我了,還幫我推書了,說我要聽他的意見,不能玻璃心。

我按照他的名字一查,好傢伙,兩本書都是2點粉絲值,總共兩本書加起來4點粉絲值,您的支援真是讓我感動。

別的不說了,打賞個黃金、不白銀盟主吧,我給我在法國的二舅姥爺拉過來,讓他給你找個純正的倫敦人,用倫敦腔親自給你朗讀英文的都行,這夠不夠有代入感?

3醉了,你這是1986年?你覺得那個時代沒相機和攝像頭?我們那邊城市八九十年代結婚都有手持的攝影機,一抓一大把,什麼香江更多,外國就不用說了。

答:這個問題至今還掛在書評區,本來給他回覆了,但好像發不出來。

這給我氣的呀

說不好聽的,簡直無心碼字。

我鄭重宣告一下。

如果有的專業問題,不懂。或者沒看明白之前,先別急著噴,咱可以搜一下.

但不懂,硬是偷換概念,還一副指點我的樣子,就真的搞心態了。

拍電影的那叫膠片攝影機,是用的膠片!膠片!膠片!

這玩意和後來拍電影的數碼攝影機不同的地方在於,後來的數碼攝影機是可視的,剪輯也方便,導演坐在監控器前,就能看到幾個鏡頭內拍攝的畫面了。

而書裡最早的膠片攝影機,不是相機!

相機雖然也用膠片,但那叫膠捲,是拍照片用的!

而以前電視採訪,和慶典錄影用的,那叫模擬訊號錄影機。

看清楚了,錄影機!

錄影機是插錄影帶的!

這玩意是便攜,但它拍出來的東西畫素差,只適合小螢幕,也就是電視上播放,這個有的時代比較早,八九十年代早就普及了,更早之前就有。

但它和拍電影用的膠片攝影機完全不是一種東西。

把錄影機拍攝的東西發大到大熒幕上看,基本上全是顆粒感。

畫素畫素懂吧?

錄影機拍出來的畫面,在八九十年代那個時期,能有幾十萬畫素就了不起了,後來的高畫質錄影機出的更晚!

這種錄影機從最早的卡帶、磁帶、到後來的碟片、硬碟。

錄影機和攝影機這倆不是一回事!

燒煤的火車和高鐵,都是在鐵路上跑,都能拉人拉貨,你能說這倆是一種東西嗎?

那位叫@無限月票的讀者,非常感謝你給我普及的知識,我謝謝您!

本來準備和他對線的,發現評論老發不出來,特意開個單章解釋一遍,憋的我實在不爽。

好了吐槽完了,打擾各位讀者老爺了,我繼續去碼字了。

(本章完)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鼎鼎大名

愛吃方便蒸蛋的詹臺青

聖主的名稱

古羅

礦區美人養娃日常[八零]

老胡十八

末世修真界

飛行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