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府試求策,靖海七策

府衙的禮房吏員開啟府衙大門,大聲喊著:“一個一個進!先南平縣的來!”

延平府下各縣的讀書人站在一起,蘇澤等一批南平縣的讀書人先進府衙登記。

和縣試的登記工作差不多,同樣在考用簿上登記上姓名籍貫家庭資訊。

禮房的吏員認識蘇澤,笑著說道:“蘇案首,這是您的號牌。”

蘇澤接過一看,甲一。

吏員在蘇澤的考用簿上寫上了一個皿字說道:“各縣案首都在甲字號考棚,蘇案首放心,甲字號考棚是最好的。”

原來如此,怪不得之前說案首一般府試都能取中,原來,各縣案首都是集中在一起考試和閱卷的,考卷上也做了記號,防止他們被黜落。

甲字號考棚在距離主考官最近的地方,也是考場巡查最嚴格的地方。

主考官也會看甲字號考生答題,這也是為了防止縣裡的案首是作弊考出來的,府試的主考官要親自監考。

蘇澤接過號牌,向吏員表示了感謝,出門遇到了兵房當差的林顯揚。

“阿澤兄弟,知道你今天來登記,已經登記完畢了?”

蘇澤點點頭,林顯揚高興的說道:“我們長寧衛終於要出秀才了!”

上次蘇澤高中案首的訊息傳回長寧衛,家老阿公就在衛所裡擺了酒宴,讓長寧衛年輕一輩好生羨慕。

即使是長寧衛這樣的衛所,對於讀書考功名都有強烈的執念,考公熱潮到現代社會依然不停歇,足以可見這種思想的根深蒂固。

蘇澤也意識到,即使在倭亂這麼嚴重的時候,福建人依然想著科舉,上升途徑確實是最牽動知識階級的事情。

若是日後造反,想要團結這些知識階層,也必須要給他們一條路才行。

接下來幾天,蘇澤繼續讀書,摹寫以前的科舉文章。

三月十日,

蘇澤信心滿滿的走入了府試考場。

府試的考試內容和縣試一致,也是考三場,每場考試之間相隔兩天。

主考官是延平府的方知府,同考官是延平府的李通判,監考官則是府學的訓導。

負責閱卷的是方知府的幕僚和各縣學的學正,海瑞依然以避嫌為由沒有參加閱卷。

府試前海瑞又給蘇澤和陳朝源開了小課,蘇澤終於在府試開始前將科舉技能刷到了lv7級。

lv7級的科舉技能升級後,蘇澤對於四書五經的掌握更加融會貫通。

提著考籃,搜檢完成之後,蘇澤坐到了自己的考棚中。

第二次考試,蘇澤也是輕車熟路,給考棚糊上油紙之後,就坐在考棚中閉目養神。

在考院的大殿中,方知府帶領眾考官祭拜了至聖先師,接著又要祭拜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負責文運的神仙,文昌星,職在司命、司祿,也就是考試之神。

作為延平府知府,方知府所求的不過是考場平安,這次府試不要鬧出什麼事端來就行了。

祭拜完成之後,方知府帶領眾人來到考棚,鎖上了考院大門之後,禮房的吏員開始舉著牌子,開始發放四書義的題目。

蘇澤看著牌子,“女與回也孰愈”。

這個題目簡單,看來方知府出題不像是白知縣,這是一道四書中的原文,屬於四平八穩的考題。

這是《論語。公冶長》中的原文。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問一以知十;賜也,問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但是再仔細揣摩,就算是四書中的原文,這道題目也不容易。

因為知道原文,並不能完全答好這道題。

這原文其實很簡單,女就是汝,就是你的意思。

回,是孔子最喜歡也是最出眾的弟子顏回。

這段話翻譯就是,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誰更勝一籌?

子貢說他不如顏回,顏回能舉一反十,而子貢只能舉一反二。

孔子感慨說,伱確實不如顏回,我和你在學習能力上都不如顏回。

論語這段話,是體現孔子因材施教,善於誘導啟發弟子。

可八股文,只能根據題目作答,如果將全文貼上去就得不到分了。

蘇澤不由的感慨,命題作文難,要緊扣題目又要寫出新意更難。

府試的難度就這麼大了,自己如果沒有系統,還真的卷不過這些大明卷王。

不過蘇澤還是很快就有了解題思路。

還是從題目入手,“女與回也孰愈”。

子貢是孔子門下有名的弟子,是七十二賢之一。

而且孔子因材施教,能不知道自己門下弟子的成色?

孔子故意問子貢,就是為了讓子貢反省自身。

蘇澤提筆寫道:

“以孰愈問賢者,欲其自省也。”

引出儒家推崇的自省,所謂“吾三日而自省”,從而開始談儒家經義。

這樣文章的題目就破了,蘇澤提筆按照八股的格式,開始引經據典論述起來。

蘇澤寫的認真,沒有注意到方知府已經站在他考棚邊上,看著他在草稿紙上筆走龍蛇。

破題的不錯,方知府摸著鬍子,對蘇澤的科舉水平很滿意。

這樣的文章,就算是在院試也是十拿九穩了,考個舉人也是有機會的。

方知府越看蘇澤越是欣喜,以蘇澤的年紀,就算是這次鄉試不過,三年後也有機會。

而且他這篇文章,比上次縣試時候的文章又有精進了。

縣試結束後,方知府也調來了蘇澤的文章。

對於蘇澤破題的思路方知府也是認可的,但是那篇文章引經據典過多,反而有些說教意味,落入了科舉作文的下成。

若不是因為這個題目破題太難,蘇澤也不一定能得案首。

但是這次的文章蘇澤寫的很穩,平鋪直敘又恰當引經據典,比起上一次的縣試文章又高了一個層次。

根據海瑞說,蘇澤系統讀書不過一年,能有這個成績當真是天分了得!

接下里的五經義,蘇澤答的也是沒有問題,試帖詩這些內容只要聲韻對就行了,這兩道經義題已經可以過關了。

方知府也看了其他幾個縣的案首,不得不說這一次各縣的考生實力都不錯,也有幾個僅次於蘇澤的種子選手。

方知府有些犯難了。

如果點了蘇澤為案首,日後自己將女兒嫁給蘇澤,恐怕也引發很多議論。

雖然現在他們不是翁婿關係,也不違反大明朝的規定,但是世人傳謠可不管這些。

可若是將蘇澤屈到後面的名次,方知府也有些不甘心。

縣試、府試、院試都是第一名,也可以叫做小三元了。

鄉試、貢試、殿試都是第一名,那就是大三元了。

大明朝目前只有一名大三元的讀書人,那就是正統十年(1445年)殿試狀元商輅了。

他歷任英宗、代宗、憲宗三朝元老,官至內閣軼一品事,為一時名臣,民間稱之為“三朝宰相”。

小三元雖然只是一個榮譽,但是有了這個榮譽,鄉試就更容易考中了。

方知府有些猶豫,還有有些難以抉擇。

要不然看最後一場?

蘇澤考完了第一場,從考院出來後,又遇到了送食盒的彭安。

彭安將食盒遞給蘇澤,在他耳邊說道:“方公子說了,第三場策論好好寫。”

蘇澤剛剛返回住所,林清材也衝進來說道:“蘇兄,這次府試最後一場好好寫!”

蘇澤疑惑的問道:“這是為何?”

林清材說道:“府衙傳出來的風聲,這次府試策論也參與定等次,必須經義和策論雙優的,才能被點中案首,策論不通的也會被黜落!”

蘇澤這才想起彭安的傳話,他問道:“這是為何?”

林清材搖頭說道:“往年也有過,看來是方知府側重策論的緣故吧?這府試本就是知府大人做主,既然有這風聲,汝霖兄就好好作答就是了。”

蘇澤點點頭,他倒是不怕策論,不過很多讀書人聽到這個訊息就罵娘了。

可是罵娘也沒有辦法,縣試三場,本身就是選拔考試,也沒有鄉試、會試那樣嚴格的制度,甚至各地的考試日期都是府衙縣衙自己定的。

真正的將縣試納入到整個科舉考試過程,並且嚴肅化考試過程和錄取條件的,實際上是清代。

所以明代的科舉輔導書中,很少有縣試的內容。

比如曾經有過一位重視律令的縣令,就更看重判的答題,將第二場考試和第一場考試並重,考生也沒有辦法。

反正閱卷的是方知府,他要側重什麼自然只能聽他的。

經策並重,不知道多少考生要愁的睡不著覺了。

果然陳朝源回來之後也得到了同樣的訊息,方知府要以策定次的訊息在考生中飛快的傳播開。

結果是於家書鋪和蘇澤書鋪中的名家文集被一搶而空。

要知道這些文集是很難賣的,有些名家的文章很多,文集中的文章也不是篇篇都是精品。

而且名家文集的價格很高,成套的書價格都是很貴的,也因為雕版印刷的成本高,所以這些文集的售價很高,主打的就是個少銷多利。

不過也沒有辦法,要提高策論的兩個辦法,一個是多讀史書,那史書要比文集還貴還厚,現在讀肯定是來不及了。

要麼就是看這些名家文集,看看古代名臣是怎麼討論問題和辦事的。

蘇澤後悔沒有早點將《古文觀止》排版印刷出來,不過可以等自己考完了縣試就印,這種精品古文選編的市場比自己想的還大。

第一場考完後兩天,考院外再次張貼出紅榜,蘇澤的號牌“甲一”寫在紅榜中央,知道他號牌的親友們又是一番道賀。

府試一千五百人,主榜依然是五十人,副榜也取了四十人,一同進入第二輪考試。

第二場考試內容也很簡單,這一次是寫“詔”。

詔就是一種公文格式,也就是朝廷的詔令,這種文章寫起來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四六駢文就可以了,蘇澤迅速寫完了一篇。

判也是必考的,方知府的判也沒有為難考生,都是大明律中量刑比較清楚的,蘇澤將判詞寫出來之後,就交了考卷。

第二場張榜,蘇澤的甲一依然牢牢的佔據紅榜中央的位置。

終於到了第三場府試了。

蘇澤坐在考場中,拿起考卷之後立刻就笑了。

這場策論的問題很簡單,題目名字叫做《靖海策》。

策論很長,主要內容就是論述南宋海貿發達,為什麼海疆平靜,沒有出現海盜侵擾沿海城市的問題。

蘇澤一下子明白了,為什麼這次府衙放出風聲,要重視第三場的策論了。

這是方知府不知道怎麼寫奏章題本,向考生們要靈感來了!

這些當官的可真的雞賊啊!

方知府一邊巡邏考場,也是有些尷尬的。

皇帝的命令傳到福建,從福州府到南平縣,所有的正印官都想著憋出一份策問,能一舉被皇帝看中,一步登天提拔要職,一展生平所學,為國家平定海疆!

可是在書房憋了幾天之後,方知府也歇火了。

要是這策論這麼好些,那些專門幹進言的科道言官早就被皇帝採納了,也不會輪到他們這些官員上書。

方知府抓耳撈腮了半天,最後還是女兒方若蘭給了一個主意。

為什麼不讓府試的學子幫著想辦法呢?

一人計短,多人計長嘛。

萬一這些府試的學子有寫的好,到時候再用在自己的奏章中不就行了。

方知府茅塞頓開,立刻採納了女兒的建議。

他也讓人放出風去,讓學子們重視第三場的策論,不能隨便糊弄一份交上來。

不過這篇策論其實也不算是難為延平府的學子,畢竟倭亂這種事情算是福建讀書人日常討論的問題了。

喝了酒之後,讀書人都會暢論平倭之策,幻想自己羽扇綸巾,談笑間倭寇灰飛煙滅。

老鍵政話題了。

蘇澤想到了方若蘭,既然方知府求策,那就好好給他寫一道策吧。

蘇澤想到的自然是趙文華的《上平倭七事疏》,也不知道現在趙文華有沒有上書,這篇平倭策論依然空洞的,但是比起其他大臣的上書,有兩點打動了皇帝,所以趙文華才能被委派巡視江浙,而後靠著誣告張經,進一步獲得了平倭的主導權。

現在皇帝讓東南沿海地區官員都上書,如果方知府的進策被皇帝採納,是不是也會高升?

上一次看方知府對付蔡員外,蘇澤也知道他是個好官,這樣人如果能參與到指揮抗倭中去,也許沿海的百姓也能少受點苦。

蘇澤想到這裡,提筆開始寫《靖海七策》。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書女配之喜當媽

小乖瑞瑞

娛樂:開局戀綜,卻誤入歌手舞臺

醉酒江南蟹

重生怎麼活

2皮卡巴拉

貝雅回憶錄

此心彼悅

火紅年代:從東北插隊知青開始

大鯨落南北

我在古代建立商業帝國

穎雨點清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