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又省下上千億

幾天之後,川崎集團的水谷隼作為碳纖維聯合體的代表到達了華夏。

隨後,在極短的時間內,雙方便就引進事宜達成了協議。

當然,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還是華夏主動出讓的印度高鐵的訂單。

畢竟,在華夏退出之後,川崎重工擁有了更高的議價權,也可以免於惡意競爭的風險。

這其中獲得的潛在利益,要遠比“三億訂單”的利益高得多。

當天晚上,無論是華夏方面,還是島國方面,都是一片歡樂祥和的氛圍。

只不過,在這歡樂氛圍下掩蓋的,一面是巨大的危機,另一面,卻是史無前例的機會.

西工大的辦公室裡,陳念滿意地看著手裡的合同副本,開口說道:

“陳教授,你們這次運作的真漂亮!”

“6條千噸級生產線,其中還有4條大絲束線,未來十年之內,我們的碳纖維材料都不用愁了。”

陳念這話並非沒有依據,在他的印象裡,華夏在上一世是知道2017年左右,才建成了第一條48k大絲束千噸級生產線,在那之前,大部分的高強度碳纖維材料都是依靠進口。

而現在,有了初始的“啟動母機”,後續碳纖維產業的發展必將持續加速。

這可不是一個小市場。

不提快速發展的航空、高鐵事業,光是民用產品,涉及到碳纖維的就不勝列舉。

汽車、腳踏車、建築、各類體育器材.包括釣魚佬最愛的碳纖維魚竿,其實都需要強大的產業支援。

在2006年以前,國內的碳纖維材料進口率達到80%以上,少的可憐的20%也幾乎全都是低端產品。

大量利潤流出海外,帶來的都是不必要的、純粹因為“技術代差”而導致的損失

聽到陳唸的話,對面的陳果坦然地笑了笑,回答道:

“我們也沒想到會那麼順利,小日子確實是被印度的訂單衝昏頭腦了,搞的我們都有點猶豫,覺得印度那邊的專案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好.”

“不過,反正事情已經定下,就不用想那麼多了。”

“這次的引進不僅可以解決h-20專案的燃眉之急,在後續,還可以盤活整個產業。”

“初步估算,我們這次引進可以產生的經濟效益應該在百億人民幣以上,省下的外匯就更多了。”

“以10年為基礎,總共節省的金額應該會超千億。”

“這些錢,以後就可以投入到更有用的技術部門裡去了。”

陳念點了點頭,從陳果的話裡,他看到了一種不一樣的東西。

也許無論是在網際網路上、還是在民眾之間,甚至在某些上層決策者看來,搞一些大專案、搞一些決定性的裝備,才是推動國家迅速發展的動力。

但實際上,有個老人說的那句話無比正確:

治大國如烹小鮮。

每一勺的調料、每一下翻炒,都有可能決定整道菜的滋味和火候。

錙銖必較、小心翼翼地去拿到那一分一毫的利益,並且將其積攢起來,才能真正地透過量變引發質變。

晶片專案是如此,移山專案也是如此,現在的碳纖維專案也是如此。

一步一步往前,不知不覺間,我們其實已經走得很遠了。

也許未來有一天再回頭看時,才會發現此時眼前的尋常小事,其實都是壘成大廈的堅固磚石

想到這裡,陳念繼續開口問道:

“材料問題能解決的話,h-20打算什麼時候試飛?”

“唐總那邊預計是在明年3月初,還有五個月的時間。”

“基本上也差不多吧,變迴圈發動機的‘南嶺’專案也進行到尾聲了,預計三個月內完成第一次測試。”

“不過,這臺發動機要上h-20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除錯,這個時間差算起來剛剛好。”

說到這裡,陳果思索片刻,像是想起了什麼,繼續開口道:

“楊總想要把變迴圈發動機先用到j-20b上,現在金銀島的機場基本上已經完成建設了,未來肯定要在那邊部署各類戰鬥機。”

“如果能讓j-20b提前形成戰鬥力,我們想做的很多事情,都會輕鬆得多。”

“嗯我覺得也沒問題。”

陳念點頭回答道。

在上次事件平息之後,海外鄰居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出來搞事情了。

但有備無患,維持住基本的軍事存在,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而最好的軍事存在方式,就是軍艦和戰鬥機。

“不過說起來,米國那邊好像也把他們的環太平洋戰略暫停了啊?”

“之前不是還說要在南邊部署中程導彈嗎?現在沒訊息了?”

“沒訊息。”

陳果搖頭回答道。

“不只是中程導彈計劃——就是他們的導彈牆計劃,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已經被擱置,連島國那邊的thaad部署,也已經被取消了。”

“而且,這兩個專案都不是他們主動撤出的,反而是當地官方拒絕的。”

“這種情況對我們很有利啊可以說,他們的影響力第一次出現了被動的下降。”

“看來,我們前期的幾次行動,確實是成功地打出去了。”

“按照這個趨勢,只要深藍16專案完成,01號航母一下水,整個第一、第二島鏈不說盡在掌握,至少也能勢均力敵了。”

“很不錯。”

陳念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這一通覆盤下來,讓他有了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整整三年過去了。

三年之前,整個國家還處在一片恐懼和焦慮的氛圍之中。

一個軍事實力與我們相差無幾的中東強國被吊起來打,每個人都在問,下一個會不會是我們?

但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悄悄地消失無蹤了。

大家普遍在想的問題只有一個:

還需要多少年,我們才能真正與他們抗衡?

暫時,還沒有答案。

畢竟,現在的我們只是在努力的補上那些缺少的東西、堵上那些最緊急的漏洞。

想要走到引領者的位置,還需要時間。

但陳念相信,很快就會有的。

離開陳果的辦公室之後,陳念按照之前定好的計劃前往王建成的實驗室。

這時候,喬麥已經正式加入了他的團伙,開始幫他做外骨骼機電液一體化改造了。

自己過去,就是想看看他們的進展怎麼樣,需不需要什麼額外的幫助。

在路上,陳念開啟系統,開始審視自己當前的源點情況。

由於此前京石段鐵路的“引流”宣傳,他的源點增長數量遠遠超過預期,到目前為止,已經積累了24點源點,日均源點增長數量也達到了的峰值。

不過,最近幾天,源點增長的數量顯著下降。

很顯然,是因為“重型機械”這個分類的技術裂變潛力已經快要被榨乾了。

下一步,應該要讓李想他們那邊再去溝通,輸出更多的科普類節目,從而引發新的裂變。

做什麼好呢?

殲二十二似乎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向。

或者,燃氣輪機?

總之讓他們去操心好了

幾分鐘的時間,陳念已經到了實驗室的門口,還沒走進敞開的大門,他就已經聽到了裡面王建成和喬麥的討論聲。

“.這個電機完全不行,反應速度太慢了,再加上液壓系統的延遲,操作會有嚴重的頓挫感。”

“這玩意兒真上身了,別說跑步了,連走都很難走起來。”

“延遲至少要控制在300毫秒以內吧,超過這個數字,敏捷性就沒辦法保證了”

說話的是王建成,他似乎對現階段的成果很不滿意。

“那沒辦法,現在的電機極限響應速度也要到500毫秒了,要達到你的標準,起碼要等下一代直流伺服電機出現才行。”

喬麥有些無奈地回答道。

“但不是說電機的響應速度都在10毫秒內嗎?快的甚至可以達到毫秒。”

“.你說的那是啟動響應速度!要達到工作轉速,毫秒夠嗎?我們現在能做到500毫秒已經很不錯了”

“實在不行就不要追求敏捷性了吧,先把負重的問題搞定。”

“那跟我設計這套外骨骼的意圖就違背了啊!”

“哪有什麼裝置是能一開始就完全達到設計目標的啊?都得一代一代地去迭代.”

裡面的兩人還在爭論不休,陳念撥開防塵的簾子走了進去,插嘴問道:

“伱們倆吵啥呢?”

聽到陳唸的話,兩人下意識地轉過頭來,看清陳唸的臉後,王建成趕緊說道:

“學長,你來的正好。”

“我們現在遇到問題了,直流伺服電機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外骨骼反應很慢,穿上去簡直是一步一摔.”

陳念看了眼王建成,又看了眼喬麥,後者的臉上寫滿了憤憤不平的神情。

那模樣,就好像是家裡的姐姐好心幫老弟做作業,最後還被嫌棄了一樣.

這讓陳念不由得有些想笑,他輕輕搖了搖頭,開口說道:

“我剛才也聽到你們吵了。”

“其實喬麥說的是對的——我之前不就已經說過了嗎?想要真正達到機械外骨骼的敏捷化,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實現bci腦機直連。”

“現在這種技術條件,就算解決了直流伺服電機的問題,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外骨骼‘如臂指使’。”

“你不如真的換個思路,就按你喬麥姐說的那樣,先解決負重的問題,再去考慮敏捷性.”

“但負重的問題就算解決了也沒有用啊!軍隊作戰的時候,沒有敏捷性,難道敵人會等你慢悠悠地挪上去嗎?”

聽到王建成的話,陳念忍不住翻了個白眼。

“你懂個錘子的軍隊啊!”

“你不會真的覺得,機械外骨骼造出來,是為了培養像士官長那樣的超級士兵的吧?”

“可別開玩笑了.機械外骨骼的真正出路,是為了解決疏散化作戰的問題。”

“啥叫疏散化作戰?”

王建成一臉懵逼地問道。

“.所謂的疏散化作戰,就是指將大規模集團作戰拆解成多模組、分散化、超視距的複雜戰役,透過獨立的作戰單元來組成整個作戰和指揮體系。”

“這種作戰方式,實際上是空軍、海軍現代化作戰的延續。”

“它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傳統作戰方式中天然劣勢,儘可能發揮出單個作戰單元的最大戰鬥力。”

“這麼說吧,它是一種宏觀上的三三制體系”

“哦明白了。”

王建成點點頭,但隨即又問道:

“但這跟我外骨骼的設計有什麼關係?”

“關係大了。”

“這樣的作戰方式,要求每一個作戰單元都擁有極高的火力投送能力,否則作戰單元一旦分散,就很容易被圍殲。”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要麼去搞武器小型化,要麼搞無人體系人機配合,要麼就是提高載重——也就是現在的機械外骨骼。”

“所以,機械外骨骼的意義,並不在于敏捷作戰。”

“因為在大多數戰場上,並不存在需要戰士頻繁機動、高速移動的場景。”

“他們需要做的,是在一條戰壕裡一蹲蹲一天,在漫長的行軍路線上一走走幾百裡,或者是守在大炮後面搬運彈藥,一搬就搬幾百上千發。”

“這種情況下,你覺得他們真的需要多敏捷嗎?”

“畢竟,我們培養的不是士官長,是普遍的、能夠緊密配合的戰士啊.”

聽到陳唸的話,王建成一時沉默下來。

而一旁的喬麥,則滿臉都是“對對對就是這樣”的神情。

趁著王建成沒有回答的當口,她開口說道:

“我的思路也是這樣的,解決了負重問題,就能提高持續作戰能力,至於進一步的應用,我們可以慢慢來嘛。”

“也不是說敏捷化的外骨骼完全沒用,比如特種作戰啊、民用的機械操控啊等等,都還是有用的。”

“但產品總是要一步一步迭代的嘛。”

“就像我們的殲二十二、j-20b,別看它們現在表現那麼完美,但在背後,肯定也是經過了一版又一版的改進的,不信你問你學長,他不是也參與了一部分工作嘛。”

“沒錯吧,陳念?”

聽到她的問題,陳念一時愣住了。

一版又一版的改進?

還真不是

不過,現在的狀況,這種話肯定是不方便說的

於是,他只好開口道:

“嗯,是的,確實是要改很多次的.”

晚點還有一章

<BR />

(本章完)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後室:前廳末日活不下去啦!

御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