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平是效率執行者,從九原士紳手裡得到民房和大批過冬衣物時,趙平就開始了第一批城鄉搬遷計劃。

九原是郡城,在房屋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容納十餘萬人,趙平自然是可以把所有城外的人都遷到九原來,但是九原並沒有那麼多房子。而且都來郡城的話,其它四個縣城計程車紳豈不是沒有什麼損失,這可是不行的。

畢竟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還是一視同仁的人,再者說了九原計程車紳放血,你們其它四個縣計程車紳幹看著總有點說不過去。

最終,城外的六萬餘名百姓,九原接收了近三萬人,其餘四縣每縣不到萬人。

百姓們一聽,太守要將他們遷到城裡居住,並且免費租給他們房子,且發放過冬物資的時候,都欣然前往,待看到被匠人所工匠們簡修完的房子之後,不少人涕淚四流,時隔多年,他們終於又回到了這個安全的城內生活,因此不少百姓自發走到太守府衙給趙平磕頭謝恩。

甚至看到一眾工匠士卒在整修城牆,加固防禦工事的時候,都主動拿起傢伙去幫忙,因為他們知道這樣的生活來之不易,城牆越是堅固,他們就越安全。

趙平本來是想免費發一些糧食給這些百姓的,但看到百姓們幫忙加固城牆,他靈機一動,以工代賑,招募了百姓參與加固城牆,凡是參與的,除了一天三頓飯之外,還有糧食發,因此還沒到11月工期就完成了。

如此大規模的遷移百姓,自然引起了鮮卑各部落的注意,鮮卑三大部落倒是沒什麼動靜,但依附於他們的那些中小部落,卻是派出小股騎兵進行了騷擾,多的三四百人,少的不過幾十人。但這些人毫無意外都成了趙平訓練新式騎兵的活靶子。

趙平組建了三千騎兵,由於缺少戰馬,曾多次派人向索頭部購買,但索頭部首領拓跋詰汾並沒有給回應。

趙平深知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一咬牙花重金從南匈奴購買了三千匹上等的戰馬,本來是想全部組建成大漢北軍這種身著玄甲的精銳騎兵,但奈何五原缺鐵錠,而且也沒有煤礦,很難造出玄甲出來。

後世的九原大機率就是包頭,包頭是鐵礦和煤礦的,但是以趙平目前的情況來看,即便能發現,只怕也很難開採。

趙平於是將騎兵一分為二,第一隻是身穿玄甲,手持馬槊,腰佩環首刀的重騎兵約有一千人,另一隻是以皮甲、弩箭、環首刀為主的輕步兵。

趙平起初給輕步兵配備的是弓箭,但這些北方士兵雖然馬騎得還湊合,但這邊騎馬邊射箭的本領真的跟從小就在馬背上張弓搭箭的遊牧民族是比不了的。

如果這支騎兵追擊鮮卑人的話,他們能夠被鮮卑人放風箏似的放死,這是趙平不想看到的,於是乎趙平便想到了弩箭。

弩箭的殺傷力比弓箭強且遠,而且準頭不錯,且不怎麼吃力,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漢軍在馬背上的缺點,唯一不足的就是裝配比較麻煩。

趙平想起了國弩,那就是諸葛連弩,能夠連續射出十隻箭,前世喜歡古代兵器的趙平也從網上買了一把諸葛連弩,回老家的時候,都會帶上它,而後去小樹林驚起麻雀無數。

由於趙平經常把玩,這把諸葛連弩也會壞,趙平是個戀舊的人,捨不得扔,便買來器材,跟著網上的製作影片將其修復,久而久之,諸葛連弩的主要構成,趙平都摸的很是透徹。

趙平先是把諸葛連弩的圖紙給畫出來,而後修修改改,總算是改成了跟印象中差不多的模樣,主要是因為趙平繪畫能力不及格。

而後趙平將其分成幾個部分,交給匠人所的工匠們進行製造,有圖紙作參照,且製作的都是一部分因此很快就做出來了,趙平根據記憶將其組裝之後,發現太大了,木弩臂全長五十多厘米,趙平特地騎馬試了一下,不論是拿起還是放下都太過於笨拙了。

但用來裝備給步兵對付騎兵或者用來守城都是不錯的,因此趙平開始試著將諸葛連弩進行縮小,最終經歷幾次失敗後,總算是成功的製造出縮小近一半的諸葛連弩,趙平還很自豪的給它起名叫趙家弩,這種弩從馬背上拿起來很順手,威力和射程都很不錯,但是它只能連射五發,可這也夠輕騎兵追擊敵人用了。

於是乎九原各縣城外,時不時的上演這一幕,一些搶了百姓家財的鮮卑騎兵正被漢軍騎兵追趕,正當他們即將衝出外長城,迴歸廣袤無垠的大草原的時候,身後陡然傳來一陣陣“嗖嗖嗖”的聲音,而後還沒得及高興就被射成了刺蝟。

截至11月底,所有百姓都遷入城池之前,張遼率輕騎兵一共殲滅了近三千餘鮮卑各部落騎兵,而所部損失不過幾十人。

面對鮮卑部落的襲擊,趙平本想將輕騎兵化整為零,以百騎為一支,在外長城以內的廣袤草原上巡視,可是張遼卻給出了反對意見。

原來張遼認為輕騎兵才剛組建,將士們都還不怎麼熟悉騎兵的戰術以及新式武器,貿然分兵雖然能夠及時察覺到鮮卑人的到來,但是也很有可能會因兵力不足而被對方給殲滅,所以張遼的看法是將騎兵一分為二,一支巡視五座縣城,另一支則是活動在外長城的關卡一帶,因為這裡是通往草原最近的途徑,鮮卑騎兵搶了東西之後,一般會選擇最近的路撤出外長城,回到部落,因為他們也怕如果繞遠路,會被別的一無所獲的部落給襲擊。

一名合格的主公不一定要有多麼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力,最重要的是他要學會用人,同時能夠聽進去別人的建議,但凡歷史上能夠成就霸業的人無一不是虛懷納諫之人。

有歧義是好的,趙平在聽取各將領的建議之後,最終採納張遼的建議,將騎兵一分為二,一支負責驅趕來襲的鮮卑騎兵,另一隻則是埋伏在外長城關口一帶伺機出動。

鮮卑不會幹以卵擊石的事情,若不然他們先前也不會臣服於匈奴人的統治,如果對面騎兵數倍於己,他們就會選擇撤退,畢竟他們更熟悉草原,若漢軍趕追,結果往往都是不盡人意。

所以在張遼的計謀之下,鮮卑中小部落損失慘重,甚至有不少小部落被其它臨近部落給吞併,當然這也帶來了一件讓眾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吃了虧的鮮卑部落準備聯合起來,組建大軍進攻郡城九原。

......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興泰六十八年

春江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