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拿到了新命令後興高采烈,馬上就去調集士兵,準備附和盧植的作戰命令。

陳暮在一旁平靜地看著。

他不知道自己這樣干預對於劉備來說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因為這與歷史上的劉備行徑截然不同,自己很可能已經改變了他的性格和命運。

透過劉備現在爭先恐後地搶作戰任務就可以知道,現在他還根本沒有想當一方諸侯的打算,最大的願望就是在這次戰鬥中立下軍功,等待朝廷授予他一個官職,就心滿意足了。

所以此時的劉備存著建功立業的心思,有什麼活都搶著去做,帶著一股不怕死的拼搏精神,非常符合昭烈帝前期熱血暴躁的性子。

畢竟前期一怒之下,能怒鞭督郵的人,現在肯定還存留著年少氣盛的念頭和想法。

如果繼續按照歷史上的發展,劉備鞭打督郵後棄官四處流浪,先後擔任過下密縣丞,高唐縣尉,高唐令等官職,最後在公孫瓚那邊渡過幾年,跟著公孫瓚討伐過董卓,才於十年後,也就是公元194年在徐州粉墨登場,總算是登上了歷史舞臺。

不過雖然在中原有了一席之地,但徐州地理位置很差,上面是袁紹,左邊是曹操,下面是袁術,還有個呂布在一旁虎視眈眈,可謂四戰之地,使得他很快又兵敗如山,再次開啟流浪生涯。

可以說,未來劉備二十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是他最終能夠成功的重要二十年。

這些時間抹去了劉備少年時的暴戾,平靜了他躁動的內心。給了他堅毅、寬厚、猶如竹石般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頑強品質,讓他擁有了一個開國君王的氣度。

而現在的劉備起點高了許多,有關羽張飛護持,人身安全有保證。有陳暮做謀劃,遠比按照歷史程序那樣流浪二十多年好得多。有盧植照顧,就沒人能抹除他的功勞,朝廷也會有人替他說話。

一切的一切都標誌著他已經提前走入了歷史舞臺,未來也不太可能再變成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卒,也不需要再等十年之後的徐州戰爭打響。

少年得志和中年得志是兩個概念,前者容易忘形,後者成熟穩重。

人是會變的。

少了許多生活的磨礪,就連陳暮也不知道,未來劉備會變成什麼樣子。

跟曹操一樣大氣灑脫、膽識過人卻又夾雜著多疑暴戾?

還是像孫堅孫策那樣變成一個悍勇的武將?

亦或者走上另外一條道路?

誰也不知道。

歷史已經改變,陳暮這隻小蝴蝶扇動起了翅膀,讓後來者再也看不到前方的路。

只是。

那又如何呢?

愚笨的穿越者還在歷史書上循規蹈矩,遵從歷史的發展演變來蠅營狗苟。

聰明的穿越者卻早已經看透了歷史的本質,絲毫不懼未來的發展是否超脫自己的認知。因為他們已經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在歷史書上刻寫自己的名號。

如果什麼都跟著歷史程序走,那麼當有一天曆史忽然發生改變的時候,恐怕也是愚笨的穿越者走到盡頭的時候。

“那便只能且行且走吧。”

陳暮仰望蒼穹,星垂四野,夜幕下點點璀璨繁星明亮,宛如這大爭之世,對應著這一個個鮮活燦爛的歷史人物,灑下浩瀚餘暉照耀人間。

.......

.......

關羽和張飛收攏了部屬,劉備軍傷亡慘重,五百人馬從幽州一路穿州過郡大大小小十餘場惡戰,僅僅折損了不到二十人,其中還有幾個倒黴蛋是被流失射死的,真正戰死計程車兵很少。

但在易陽城巷戰,街巷裡短兵相接,僅僅持續了不到一個時辰的戰鬥,居然讓劉備軍傷亡近半,死了七十多人,傷了一百多人,還剩下不到三百可戰之兵。

從這一點上來看,也能看出古代攻城戰和巷戰的殘酷性,遠比其它任何戰鬥方式都要慘烈許多。

相比之下,野外戰鬥有時候敵我士兵一擊即潰,傷亡反而不會那麼大。

比如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進攻荊州。孫權嚇得都已經在考慮投降的問題。而《三國志·周瑜傳》以及《資治通鑑》中都記載,周瑜向孫權分析了曹操的兵力,認為“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意思是曹操北方所有的軍隊也不過十五六萬,還得部署隊伍防止北方胡人偷襲,各地城池也要派兵駐守,所以能夠攜帶的兵力不超過七八萬,再加上收降劉表的七八萬人,總兵力頂多十多萬人而已,絕不可能有八十萬人馬。

十多萬人的軍隊進攻江東,赤壁之戰後,《三國志》記載說是曹操損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曹操十五六萬大軍,折損了三分之二,那就是還剩下五六萬人馬,看上去好像損失慘重。

但實際上曹操部隊真正戰死計程車兵極少,曹操損失的只有劉表的那幾萬水軍和南方軍隊而已。從中原帶來的陸軍由於不善水戰,在船上連站都站不穩,所以被他安置在了赤壁江北的烏林安營紮寨,根本沒有放置在船上。

等赤壁之戰開打之後,周瑜火燒赤壁,把曹操的數百艘戰船燒燬,對曹操的水軍造成致命打擊。

而曹操的陸軍呢?

屁事沒有。

反倒是因為北人不適應南方氣候,導致曹操陸軍軍營發生瘟疫,死了不少人。

如此曹操不得不撤退,十五六萬大軍,除了刨除掉劉表的部隊,曹操自己的部隊其實根本就沒有戰死幾個,之所以他七八萬中原陸軍回去的時候只有五六萬,是因為瘟疫死了一萬多人而已。

這就是赤壁之戰的全部過程。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古時候野外戰爭想要出現大規模傷亡,靠純粹的短兵相接幾乎不可能。要不就用火燒,要不就用水淹,而最大的敵人,居然是瘟疫之類的疾病。

原因很簡單,士兵也是人,不是機器,發現打不過的時候,會本能選擇逃跑。

這種情況下,靠銜尾追殺根本斬獲不了多少。

畢竟,即便是十幾萬頭豬要一刀一刀追著宰,殺個三天三夜也殺不完,更何況十幾萬大軍。

士兵體力有限,砍殺個幾分鐘就得累癱瘓,哪還有力氣去追殺丟下盔甲武器,一心想要逃命的敵方士兵?

因此在無法逃跑的攻城戰和巷戰當中,其實才最為可怕。

因為攻城戰和巷戰就猶如鬥獸場,特別是被攻擊的那一方,完全沒有後路,只能拼死抵抗。

像唐朝安史之亂的睢陽保衛戰,18萬叛軍圍攻了睢陽整整一年,張巡七千人馬全軍覆沒,安慶緒的叛軍也死傷兩萬多人,守軍到最後不得不淪落到吃人的境地,戰況慘烈,可見一斑。

與之相比,易陽戰役孟震的三千前鋒軍,僅僅只損失了三分之一,已經算是運氣相當不錯了。若是劉備沒有射殺於羝根,盧植大軍再晚來一會兒,三千都得死。

不過即便如此,關羽在發現自己計程車兵傷亡慘重,依舊悶悶不樂,畢竟這些士兵之前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整日朝夕相處,都有感情。

他甚至記得自己那一屯人馬每一個士兵的名字,記得他們的長相,知道他們的家在何處,記得他們的笑容和囑託。

但戰爭就是這樣,有憐憫之心也換不回這些死難的生命。活著的人要活著,死了就讓它去吧。

“唉。”

無數哀慟,也只能換來一聲長嘆。

相比之下,張飛就冷漠許多,見到關羽長鬚短籲,他納悶道:“二哥,平日總見你英雄豪氣,今日怎麼如此失態?”

關羽愛護士卒是寫在史書裡的事情,但張飛不愛護士兵同樣也是寫在史書裡的事。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關羽善待士兵,面對上層人物則很狂傲,十分輕視。而張飛尊敬有道德的君子,卻不體恤下人,對士兵十分嚴苛。

因此對於士兵的死傷,張飛絲毫不關心,對於他來說,普通平民的生命像草一樣賤,死了一批,再招募一批就行,哪用得著在此地這麼惋惜長嘆?

關羽並不想跟張飛爭執什麼,也不跟他做計較,只是說道:“無事,四弟讓我們去拿軍械,點上那批新降計程車兵,跟我們去吧。”

趙琳已經在那邊等著,他的任務是核對一下劉備部曲的戰損情況,關羽讓活著計程車兵去把死掉的部曲士兵收攏起來,將武器盔甲剝落,在城外安葬,這樣就能瞞下一百多副戰甲武器,再加上趙琳多報損個兩三百,這樣就多出了三四百的武器裝備出來。

關鍵這還只是個開始,等戰爭一波一波地開打,後勤輜重部隊就會發現,劉備部曲的戰損好像非常高,一波接著一波來領物資,很快就會不止是三五百副鎧甲兵器,三五千都有可能。

沒準到時候劉備打著打著,忽然發現自己都快從一個曲長變成了校尉,可以和王子服吳蘭等五營校尉都平起平坐。

趙琳核查完戰損,帶著關羽張飛以及數十士兵去後軍領物資。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現代戰爭

辰亦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