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問題是磷肥。幾個人想了半天。最容易獲得的天然磷肥就是動物骨骼了,農委會就一直用海產加工廠的剩餘下來的魚骨、魚渣肥田,偶然還會有動物的骨骼。但是現在要改良1500畝土地,哪來這麼多的骨頭呢?

施加草木灰也能補充磷肥,但是依然牽扯到一個問題:數量不夠。

一群人苦思冥想了半天,最後決定打電話給羅鐸。

羅鐸現在在政治保衛署社會部每天搞黑材料,生活過得很充實,不過他還在工作之餘每天還繼續充當活人字典的角色。

吳南海的問題是:如何在沒有磷礦石的情況下製造磷肥?

“這個容易啊。”羅鐸說,“水煮草木灰……”

“這我知道,動物骨頭我也知道,不過我要給1500畝嚴重缺磷的土地施肥。”

“找冶金部門要鋼渣吧。”羅鐸說,“我記得他們用的是小轉爐吧?正合適。”他接著說:“鋼渣混合石灰,可以得到一種土磷肥。”

轉爐鍊鋼中的造渣工藝,是透過沙子來製造酸性爐渣,置換出生鐵中的磷。所以轉爐爐渣中含有相當多的磷元素。

“好。”吳南海趕緊給冶金部打電話。

季無聲卻告訴他,鍊鋼之後積存的鋼渣大部分已經做了鋪路的材料,鋼鐵廠裡只有幾噸存量了。

“幾噸也夠用了。”法石祿說,“先湊合湊合吧。不夠就大量上草木灰,叫國民學校的學生髮起一個回收草木灰的運動。再大量上泥炭。”

“不知道外商委後來有沒有搞定南寶那邊?”

南寶的煤礦,產出的褐煤和泥炭在現代時空就是臨高的主要肥料來源。穿越者自然不會放過。不過南寶已經接近黎區,且是丘陵地帶,遠端勘探隊去了幾次,認為自己開採投入太大了,距離也遠,差不多等於開分基地。最好是讓當地人開採之後再購買徵用的模式。

但是迄今為止,這事情還沒辦下來。當地人對開採這種黑乎乎的煤興趣不大,就算穿越集團願意收購也沒人願意去開採運輸。

吳南海把需要褐煤作為肥料的事情向執委會反應之後,鄔徳決定事不宜遲,乾脆採用強制攤派的方式來收集。於是派人把南寶附近各村的聯絡員都叫來,向他們下達了每村開採運輸若干“大斤”褐煤到百仞的任務――作為回報,他們的應繳糧食可以用褐煤和泥炭來折價抵償。

“這太感謝了。”吳南海簡直要感激涕零了,“其實最好還能有磷礦石……”

“這我沒地方找去。”鄔徳無可奈何的說,“本地沒有這玩意。”

“要不開船去榆林港採礦吧。”吳南海說。他在通報上看到,田獨附近發現有磷礦石。

馬千矚搖頭:“榆林那邊磷礦石又不在海邊,得深入內陸十來公里才行。沒有道路,沒有裝置,沒一個月根本運不回來。”

“這樣。”吳南海一臉失望,“能不能想想辦法――先派一支小規模開採隊去採個十來噸?”

“這個――”馬千矚想了一想,需要磷的人家也不不止農委會,化工工業部、武器小組都和他提出過要磷礦石的提案。要大家都耐心等待開發田獨還得半年。其他還好說,糧食問題可不好混啊。

“我來問問資源部,有沒有經濟快捷的方法可以用。”馬千矚搖了搖桌子上的電話:

“總機,我是計委,接第22辦公室。”

“要最快的解決辦法就是去東沙島,採鳥糞石。”遠端勘探隊接電話的是他們的秘書趙雪,“資源圖上看,這裡離東沙不遠,島上鳥糞石堆積如山,露天開採起來也容易。運一船回來夠用了。”

“要是有鳥糞石更好。”吳南海說。鳥糞石不僅富含磷元素,還含有氮和鉀,是天然的複合肥。這下連鉀肥都省了。

“好,就出動海軍吧。”馬千矚立刻拍板,“請海軍人民委員陳海陽來。我們計劃一下出動的船隻。”

吳南海簡直受寵若驚,這辦事效率,這種氣魄,比起什麼都要“討論討論,商量商量”的感覺要好多了。

當下決定由鎮海號出發去挖鳥糞石――所謂時不我待,派帆船得走十來天,混合動力船就方便多了。畢竟搶風航行是個技術活,穿越眾裡只有北美錢家兄弟那幾個人還算比較老練――他們好歹玩過小型帆船。

由林傳清指揮的鎮海號根據航線圖很快就找到了東沙島。這個島嶼寬約公里,地勢十分平坦,沒有山峰,但長著很多椰子樹。大量的海鳥在島嶼上空不斷地盤旋起降。圍繞著鎮海的桅杆上下翻飛著,不時還給甲板上的水手們留下點“禮物”。

“見鬼!”林傳清罵道,吐了一口吐沫。他的帽子上已經受到了洗禮,漁民多少有些迷信,對這玩意覺得晦氣。

“鳥這麼多,鳥糞石肯定不少。”興致勃勃的白國士說道。

“讓你的鳥糞石見鬼去吧。”林傳清給自己戴上了一頂草帽,“我怎麼攤上這麼一樁任務!”

東沙島的航線,漁民出身,外加當過多年偷渡蛇頭的林傳清不用航海圖也知道在哪裡,不過他過去從來不靠近這地方――上面有臺灣的海軍陸戰隊,來臨檢什麼很麻煩,萬一脾氣不順,以為你是搞間諜活動再賞你一串子彈就更倒胃口了。

“水深米,距離3鏈!”水手高聲報告道。

“減速,放下小艇,測水!”林傳清吩咐道。於是幾個水手便放下小船,向小島劃去。

白國士說:“東沙島有瀉湖,不能直接把船開進去嗎?”

“太淺了。”林傳清搖頭,他雖然沒去東沙島,但是聽人說過,東沙島的瀉湖很淺,“退潮的時候不到1米。進去就擱淺。”

整個東沙島呈現月牙形,面積在一平方公里左右,在島嶼的西部有一個瀉湖。這個瀉湖在退潮時深不及1米,出口處之寬度不過20米,幾乎沒有作為珊瑚島錨地的價值。因為瀉湖的開口極小,導致水量之交流很小,造成湖底的有機碎屑長期累積;整體而言,類似於沿岸之沼澤生態系統,而與常見的珊瑚島上之那種水質清澈、珊瑚繁生的瀉湖完全不一樣。幾個原本想享受下熱帶珊瑚島風光的穿越眾感到失望。

船隻在測水船的領航下,繞過島嶼西面。東沙島實際上是一連串環礁中唯一露出水面的一座。整個東沙環礁的直徑在20公里左右,船隻可以駛入這個環礁湖停泊,不過這裡因為缺少露出水面的珊瑚礁壩抵擋,作為港口避風價值有限。

“停機!下錨!”林傳清操縱船隻儘量靠近島岸,直到前龍骨都快擦底了才下錨。

“裝配浮橋!”林傳清繼續下達著命令。

採挖鳥糞石需要搬運重物,而東沙島上又沒有可供大船停泊的瀉湖,用小船往返效率太低,所以鎮海上帶了一組浮動棧橋,準備在沙灘和船隻之間臨時搭建。

“島上有人嗎?要不要叫大家帶武器?”白國士問林傳清。他把自己的手槍裝進了防水槍套。

“應該沒有。夏天不是捕魚季節。漁民不會來這裡。不過這裡鯊魚很多。”林傳清說著舉起個著個喇叭吼著:“大家要小心,海里鯊魚很多!千萬不要落水。受傷了馬上就回大船上來,不要往海里撒尿!看到鯊魚不要驚慌……”

東沙島本身的瀉湖因為底部之有機碎屑豐富,當湖水往外流到附近的海域後,便形成攝食誘因,吸引鯊魚這類依嗅覺獵食的生物循水流來到瀉湖的附近。所以這裡的鯊魚密度特別大。除了鯊魚之外,這裡環礁湖裡還有不少兇猛的掠食魚類,攻擊性和殺傷力也不容小覷。

又有兩艘小艇被放了下去,水手們從船體上解下浮橋,開始用鐵鏈進行連線。林傳清關照船上的海兵們荷槍實彈,在船兩舷兩側警戒。每艘小艇上還配備了一名專門的防鯊手,帶著魚叉,手臂上穿著細鐵環組成的鎖子臂甲和手套。

環礁湖裡果然鯊魚不少,而且種類繁多,在清澈的海水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些海洋霸王在快活的游來游去。所有人都很緊張。緊張了動作就變形,浮動棧橋花了比平時多一倍的時間才搭建完成。將近一百米長的浮橋在海面上起伏波動,周圍還不時可以看到露出水面的鯊魚鰭,第一批經過浮橋登陸的人臉都白了。原本打算上島看看的穿越眾裡有好幾個乾脆就不上去了。

白國士因為有負責指點開採鳥糞石的任務,只好硬著頭皮下了船,屏息凝神,戰戰兢兢的走過了浮橋,來到島上。這裡和他在地理學上學到過的東沙島概況並無兩樣。

整座島地勢東北部稍高,西南部稍低,中部低窪,平均海拔大約有五六米。最高的是東北部有十來米高。整個島嶼呈四周高中間低形態。中部低地就是淤淺的瀉湖,約佔全島三分之一面積,湖口向西開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父皇,我的家底你別惦記!

龍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