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的帷幕緩緩拉開,北方大地籠罩在一片緊張而凝重的氛圍之中。曹操與袁紹,兩位當世豪傑,各自率領著麾下的精兵強將,準備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開一場決定命運的較量。

袁紹軍中,智謀之士沮授提出了一個精細的戰略方案。他建議,首先利用張郃、高覽兩位將領的勇猛,作為先鋒部隊,對曹操軍隊進行持續的騷擾和小規模衝突,以此來逐漸消耗曹操的有生力量。待到曹軍疲憊不堪之時,再派遣顏良、文丑兩位悍將,率精銳之師突襲,給予曹操致命一擊,力求打他個措手不及。然而,袁紹剛愎自用,未採納這一穩紮穩打的策略。

緊接著,田豐,這位深諳兵法的老臣,進言主張採取持久戰,透過消耗戰拖垮曹操,利用曹操後方補給線長的弱點,逐漸瓦解其戰鬥力。田豐的計策,實則是洞察時局後的深遠考量,但袁紹非但不聽,反而誤解其意,認為田豐是在故意拖延戰事,消耗軍糧,一怒之下,將田豐打入地牢,斷絕了又一條可能的勝算之路。

在袁紹的一意孤行下,他決定採用直接而激進的戰術,命令顏良、文丑兩位猛將率軍正面衝鋒,意圖一舉擊潰曹軍,顯示出其急於求成的心態。而曹操方面,面對袁紹的強大軍勢,內心亦是憂慮重重。他深知正面交鋒的風險,為此,曹千密令飛鴿傳書,急召正在外的關羽參與曹魏大事,委以重任,封為大將軍,希望藉助關羽的勇武,為曹軍增添一股衝擊鄴城的強大力量。

與此同時,袁紹軍中的另一謀士麴義,意識到了後方補給線尤其是烏巢糧倉的重要性,他向袁紹進言,強調必須嚴加守護烏巢,確保糧草供應的暢通無阻。袁紹對此表示贊同,安排重兵把守烏巢,以防曹軍的偷襲,卻未料到,這將成為整場戰役的關鍵轉折點。

隨著號角聲震徹雲霄,官渡兩岸的戰鼓隆隆,曹操與袁紹的大軍正式對峙,曠世決戰一觸即發。曹操登高望遠,觀察著袁紹的佈陣,正如先前戲志才所料,袁紹的部署顯現出明顯的前後差異,前方是他的精銳之師,由顏良、文丑兩位名將率領,氣勢如虹;而後續部隊則顯得較為薄弱。曹操心中暗喜,卻又因顏良、文丑的赫赫威名而添了幾分隱憂。

此時,曹千適時出現在曹操身旁,寬慰道:“主公勿憂,我那老友關羽,勇冠三軍,武藝超群,其英勇更在顏良、文丑之上。”曹操雖得此安慰,但面對眼前的嚴峻形勢,憂慮之情仍難以全然消散,不過出於對曹千的信任,他決定放手一搏。

隨著戰鼓催動,兩軍短兵相接,顏良、文丑如同猛虎下山,率領袁軍精銳如潮水般湧向曹軍,瞬間便將曹操的前鋒逼入絕境。曹操目睹此景,心中憂慮與憤怒交織,戰局似乎正朝著不利於已的方向發展。

然而,就在這危機時刻,只見一騎當千,關羽單人獨騎,手持青龍偃月刀,如龍入海,虎躍山林,直闖敵陣。他的武藝超凡脫俗,每一刀都帶著雷霆萬鈞之力,所向披靡,不僅將袁軍士兵如割麥般紛紛斬落,更是直接挑戰顏良、文丑,一番激戰之後,竟將這兩位河北名將一一挑落馬下,扭轉了戰局,為曹軍贏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訊息傳回袁紹大營,郭圖聞訊心驚膽戰,深知顏良、文丑之死定會讓袁紹震怒。為免受責罰,他急中生智,編織謊言,將責任推卸給前線將士輕敵冒進,同時竭力掩飾關羽的英勇,聲稱關羽只是僥倖取勝。儘管袁紹心中存疑,但在郭圖巧舌如簧之下,暫時按捺下了怒火,未對郭圖加以責難。

夜幕低垂,月色朦朧,一場精心策劃的突襲悄然展開。虎豹騎、西涼鐵騎與白馬義從,三支以速度和戰鬥力著稱的精英部隊,如同幽靈般穿梭於暗夜之中,目標直指袁紹軍的重要糧草基地——烏巢。然而,這場看似萬無一失的偷襲,卻早被經驗豐富的麴義洞悉。

麴義,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得知敵軍意圖後,並未顯露絲毫慌亂。他沉著冷靜,迅速佈置了一個反伏擊的策略,精選出數百名精銳,準備給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與此同時,他命令其餘部眾在烏巢駐地嚴陣以待,利用地形優勢,變身成一支龐大的弓箭手隊伍,靜候敵人的到來。

夜色更濃,三路大軍終於逼近烏巢前哨,正當他們準備發起攻勢之際,黑暗中突然殺出麴義親自率領的敢死隊。這些戰士個個勇猛異常,如同從天而降的死神,瞬間撕裂了偷襲者的陣線。與此同時,烏巢的箭雨傾盆而下,猶如密不透風的死亡之網,讓原本計劃周密的偷襲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麴義的嗓音如同洪鐘大呂,在戰場上空迴盪:“主公的勝局,就由我們此刻來書寫!區區白馬、西涼、虎豹,哼!想在我麴義面前取一粒糧食,也要付出血的代價!既然來了,就別想輕易離開!”他的每一句呼喊,都像是給已方士兵注入了無窮的力量,士氣空前高漲。

最終,在麴義巧妙的佈局與士兵們的浴血奮戰下,這三支曾令無數敵人聞風喪膽的鐵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慘敗。其中,虎豹騎的曹純,在意識到敗局已定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帶領數十名勇士發起最後的衝鋒,企圖掩護殘餘部隊撤離。箭雨之中,曹純不幸被一箭穿心,但他堅韌不屈,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緊握劍柄,不願倒下。這一幕,深深震撼了所有在場計程車兵,那些得以逃生的虎豹騎成員,望著他們英勇赴死的戰友,不禁淚流滿面,悲痛欲絕,最終狼狽逃回曹營。

曹操得知曹純戰死的訊息後,淚水無聲地滑落臉頰,每一滴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情感。在旁人眼中,他與曹純之間是叔侄關係,但在曹操心中,曹純更是一位並肩作戰的親密戰友,是虎豹騎的靈魂人物,他的逝去不僅僅是家族的損失,更是曹操心中不可替代的痛楚。曹純對於虎豹騎的執著和忠誠,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也堅持衝鋒在前,這份精神讓曹操深受觸動,也讓他更加痛心。

那一夜,曹操獨自沉浸在悲傷之中,無人敢上前打擾。曹丕、曹植等親近之人,深知任何言語在此刻都顯得蒼白無力,於是選擇默默陪伴,給予父親最大的空間去面對內心的悲痛。整個曹營,籠罩在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重氣氛之中,無人休息,無人喧譁,彷彿連空氣都在為這份哀傷致哀。

次日清晨,曹操出現在眾人面前,面容憔悴,顯然是一夜未眠。文武百官見狀,皆心照不宣,沒有詢問,沒有指責,只以理解的眼神傳遞著支援。他們明白,對於曹操而言,失去一位摯友和得力助手,其心理的重壓不言而喻。

這時,曹千挺身而出,打破了沉默,提出了下一步的軍事行動方案。他冷靜分析,指出應立即利用當前局勢,派遣徐晃切斷袁紹軍隊的糧草供應,斷其後援,再以夏侯淵和張遼兩位猛將為主力,趁機攻打鄴城,直搗袁紹的大本營。這一策略既展現了曹千的軍事才能,也是對曹操情感狀態的一種間接撫慰,暗示著戰鬥還要繼續,勝利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曹操聽完,眼神中閃過一絲堅毅,他深知作為領袖的責任,即使內心悲痛,也不能因此停下腳步。他點頭表示贊同,這一刻,他重新振作起來,將個人情感深埋心底,轉而投入到更加緊迫的戰事規劃中,誓要為曹純以及所有為大業犧牲的將士們,贏得這場至關重要的戰役。

徐晃聽令之後的行動迅速而果決,他的身影在軍營中穿梭,挑選出最為勇猛且機敏的數百士兵,組成一支精幹的小隊。隨著一聲聲堅定的“遵命”,這些戰士整裝待發,緊隨徐晃,如同一股鋒利的刃,劃破夜色,直指鄴城。

抵達目的地後,徐晃的策略顯現出了其軍事智慧。他選擇了一條隱蔽而迅捷的路線,悄無聲息地潛入鄴城後方。在那裡,他精準地找到了麴義輸送軍需物資的糧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切斷,徹底斷絕了城中的補給線。這一舉動,如同掐住了鄴城咽喉,使得城內的守軍陷入了恐慌與混亂。

麴義得知糧道被截,怒不可遏,率領兵馬疾馳而來,意圖奪回控制權。然而,徐晃早已佈下伏擊,面對突如其來的反擊,他指揮若定,以少勝多,不僅成功抵禦了麴義的攻勢,更重創了對方的部隊,展現了其非凡的軍事才能。

在鄴城堅固的石壁之內,城主審配的眉頭緊鎖,他來回踱步於地圖與案几之間,沉思著眼前的困境。連續數日,軍糧未至的訊息如沉重的陰雲,籠罩在他的心頭,讓這位久經沙場的將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審配深知,糧草是戰爭的命脈,一旦斷絕,後果不堪設想。

正當審配心中盤算著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危機之時,城門外突然響起了一聲刺耳的叫囂:“無恥之徒,速速投降,以免城破人亡!”這挑釁之聲在寂靜的夜晚裡格外響亮,彷彿是對鄴城堅守決心的直接挑戰。

審配聞聲,眼神瞬間變得凌厲,但他並未因此而慌亂,更沒有親自回應那侮辱性的喊話。作為一名老練的將領,他明白在這樣的時刻,保持冷靜與尊嚴比任何言語都更為重要。審配迅速作出指示,他高聲命令侍衛:“傳我命令,弓箭手準備,任何試圖靠近城牆並擾亂軍心者,格殺勿論!”

隨著審配的命令下達,城牆上頓時忙碌起來,一隊隊訓練有素的弓箭手迅速就位,他們拉滿了弓弦,箭尖在夜空中閃爍著冷冽的光芒,靜靜地等待著進一步的命令。審配站在城樓之上,目光如炬,審視著城外的一切動靜,他要用實際行動告訴敵人,即使面對絕境,鄴城也不會輕易屈服。

那一聲聲“投降”的叫喊在箭雨的威脅下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沉默與不安。審配的這一舉措,不僅有效地震懾了敵人,也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城內軍民的軍心,讓人們看到了他作為城主的堅決與不屈。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儘管困難重重,審配始終堅守崗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壯志豪情。

然而,城內的局勢已不容樂觀,在這緊急關頭,鄴城的城牆之內,氣氛凝重得幾乎令人窒息。城中的謀士們圍坐在昏暗的燭光下,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焦慮與疲憊。糧草斷絕的訊息如晴天霹靂,讓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絕望。一些人開始動搖,認為為了城中百姓和將士的生存,審配應考慮向曹操勢力低頭,換取一線生機。

審配,這位素以剛烈忠誠著稱的老臣,面容堅毅,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決心。面對謀士們的勸降,他挺直腰桿,聲音鏗鏘有力:“我審配一身忠骨,只效忠於袁家,特別是對袁本初(袁紹)的忠心,豈能因一時之困而轉投他人?曹操雖強,但在我心中,不過是一介篡漢之賊,非我輩可屈膝事之的曹阿瞞。”

然而,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徐晃的條件如同一道微弱的光,穿透了黑暗,照進了人心最脆弱的地方。他透過使者傳達的資訊簡單而直接:“只要審配大人願意歸順,曹公承諾立即提供充足的軍糧,解鄴城燃眉之急。”此言一出,城中的謀士們再次陷入了激烈的爭論,對於他們來說,城中百姓的生命安全遠比個人的忠貞更加重要。

最終,實用主義佔了上風。幾個主要的謀士交換了沉重的眼神,作出了決定。他們認為,審配的個人忠貞不能犧牲全城人的性命,於是趁著夜色,悄悄將審配軟禁於其府邸之中,以防他阻撓計劃的實施。緊接著,他們自行開啟了城門,向曹軍投誠,希望以此為代價,換得城池免遭戰火,百姓得以保全。

這一夜,鄴城的命運被徹底改寫,審配的忠魂被鎖在了府邸的深牆之內,而外面的世界,已是一片新的天地。

當審配被釋放的那一刻,他恍如隔世。踏出府邸大門,眼前的一切讓他震驚不已——鄴城的街道上,曹魏的旗幟迎風飄揚,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開始。昔日繁華的市井如今瀰漫著異樣的寧靜,往日同僚的面孔已被陌生的軍隊所取代。審配心中五味雜陳,既有未能守護城池的痛楚,也有對袁氏家族深深的愧疚。

徐晃,這位在戰場上以勇猛和智謀聞名的將軍,此時正站在他的面前,眼中帶著複雜的神色。他緩緩開口,聲音中夾雜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敬意:“審配大人,如今城破,您是選擇投誠以求生,還是甘願接受命運的裁決?”面對徐晃的詢問,審配挺直了脊樑,眼神堅定無比:“吾審正南,一生秉持忠義,誓死不向曹操之流折節!”他的回答,擲地有聲,彰顯了一個士人最後的傲骨。

徐晃聞言,沉默片刻,似乎在內心深處對審配的氣節產生了共鳴。他揮了揮手,示意身旁計程車兵將審配帶到斬首臺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審配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畏懼,他只是平靜地對徐晃提出了最後的請求:“吾主在北,吾魂亦當隨主,不可向南而亡。”這不僅是對方向的堅持,更是對信念的執著。

徐晃聽後,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敬佩之情。在這個充滿背叛與利益交換的時代,審配的忠誠如同一股清流,觸動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於是,他尊重了審配的遺願,命令士兵調整方向,確保審配能夠面朝北方,保留了他作為袁氏臣子最後的尊嚴。

行刑之後,徐晃並未立即離開,他親自監督手下,按照正式的禮儀厚葬了審配,未及請示曹操。這一舉動,既是他對審配忠貞精神的深深敬仰,也是對亂世中難得一見計程車人氣節的無聲讚揚。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小人物走上巔峰

閒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