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風雲變幻的漢末時代,孫昊的名字如同春日裡迅速蔓生的藤蔓,不僅在江東地區紮下了根,更以其卓越的才智與仁德,贏得了四方英傑的矚目。他的事蹟,伴隨著長江的波濤,跨越山川,傳入了遠在荊州劉備的耳中。

劉備,這位胸懷大志的皇族後裔,向來以識人用人著稱,對於孫昊這樣聲名鵲起的人物自然頗為上心。他心中暗自思量,這樣的人物若能為已所用,無疑將大大增強自已的實力,或許還能在亂世中找到一條明路。於是,劉備決定將這一訊息告知自已視為手足的摯友——劉仁,卻不知命運在此刻編織了一個巧妙的玩笑,那被外界傳頌的孫昊,正是他急於分享秘密的劉仁本人。

與此同時,在荊州這片暫時安寧的土地上,劉備的生活並不單調。他常常邀請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首於風露亭內,這裡成為了他們暢談理想與未來的避風港。在這些聚會中,劉備有幸結識了諸多奇才異士,其中包括了那位神秘莫測、被譽為“水鏡先生”的司馬徽。司馬徽的話語總是蘊含深意,彷彿能洞察天機,讓劉備對未來的佈局有了更多思考。

而諸葛亮,那位“臥龍”,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超凡的謀略,讓劉備堅信其能助自已成就一番偉業。每當夜幕降臨,諸葛亮便會提出一個個精妙絕倫的戰略構想,使得在座之人無不驚歎。

與諸葛亮並稱為“鳳雛”的龐統,雖然外表看似不羈,實則心思細膩,提出的計策往往出人意料,與諸葛亮的穩重形成鮮明對比,二者相得益彰,讓劉備對未來三分天下的藍圖愈發清晰。

此外,還有那手持玄鐵劍,行俠仗義的徐庶,他的故事在江湖上傳為佳話,他的正義感與勇氣為劉備團隊增添了無盡的正能量。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廣識人才的龐德公,他猶如一本活生生的人才辭典,總能在關鍵時刻為劉備引薦合適的賢才,使得劉備的陣營日益壯大,人才濟濟。

在這群英薈萃的風露亭中,他們把酒言歡,暢談天下大勢,那份對未來的憧憬與決心,彷彿已將三分天下的圖景提前勾勒在了每個人的心中。

劉備在無數個日夜,總會不經意間提起那位神秘而又關鍵的人物——劉仁。他的言談中飽含敬意,每一次描述都讓諸葛亮、龐統、徐庶、龐德公以及司馬徽,他們渴望一睹這位傳說中人物的風采,想知道究竟是怎樣的人能讓劉備如此推崇,甚至尊稱為前輩。劉備常說:“劉仁前輩的出現,如同星辰照亮了我迷茫的道路,不僅直接指引我找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還間接讓我結識了你們,這些亂世中的璀璨明珠。”

在臥龍諸葛亮的精心策劃與玄劍徐庶的敏銳洞察之下,劉備決定將這份喜悅和重要資訊透過飛鴿傳書的形式傳遞給遠在曹營的兩位弟弟。他們利用諸葛亮對天象的瞭解,選擇最佳的風向與時機放飛信鴿,確保資訊能夠準確無誤地到達目的地。在一系列周密安排下,信鴿成功穿越了重重阻礙,抵達了戒備森嚴的曹營。

彼時的曹營,關羽正藉著微弱的燈光研讀《春秋》,心中默唸著與兄長重逢的願景。張飛的突然闖入打破了夜的寧靜,他手裡揮舞著一封綁在鴿子腿上的信件,興奮得幾乎喊破了嗓子:“二哥,是大哥的信!他說他找到了水鏡先生!”關羽手中的書卷幾乎掉落,眼眶微溼,三年的離別與期盼,在這一刻彷彿有了回應。兩人立刻明白,這是他們離開曹營,迴歸劉備身邊,共同為漢室復興而戰的訊號。

沒有絲毫猶豫,關羽與張飛向曹操表達了辭行之意,曹操雖有不捨,但也深知留不住這兩位忠心耿耿卻又心繫故主的猛將,便大方地給予了祝福。二人隨即整理行裝,帶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快馬加鞭,向著荊州的方向疾馳而去,心中滿是對劉備以及那位神秘的五位謀士深切期待。

在江東之地,孫昊的名字正如春風般吹遍了朝堂上下,他的才華與見識贏得了眾多大臣的青睞,就連老成持重的張昭也時常與他促膝長談,共商國事。孫權對這位年輕有為的英才頗為賞識,多次提出要給予高位厚祿,然而孫昊每次都婉拒了,他的理由擲地有聲:“國基未固,臣安敢妄居高位?唯有國強民富,臣之價值方能彰顯。”這句話不僅展現了孫昊的謙遜與大局觀,也深深觸動了孫權,讓他意識到國家建設的重要性勝過個人榮辱。

得知劉備的飛鴿傳書之事,孫昊心中湧起了探求真相的衝動。他聽說劉備在荊州聚集了一眾豪傑,不禁對那位能吸引如此多賢才的領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夢想著親自前去,與劉備等人切磋交流,也許能找到更多輔佐國家的良策。然而,孫權對孫昊的外出持有深深的憂慮,害怕他會成為其他勢力的助力,於是限制了他的行動自由,甚至以近乎威脅的口吻說:“既然你已成為我江東的棟樑,豈能輕易離開?”這樣的態度讓孫昊感到束縛與不滿。

在一次夜深人靜的夜晚,孫昊決定不再受此束縛。他不顧周瑜和魯肅這兩位江東支柱的苦心勸阻,他們雖深知孫昊的志向與能力,卻也擔憂此舉會破壞江東的穩定。但孫昊心意已決,他深情地撫摸著自已忠實的白馬,這匹曾陪他走過無數風雨的老夥伴,彷彿在訴說著過往的榮耀與未來的挑戰。

“我之所向,非為一已之榮華,而是求索天下大義,尋找真正的明君與治世之道。”孫昊在心中默唸,隨即翻身上馬,趁著夜色掩護,離開了江東,踏上了前往荊州的旅程。風中,似乎迴盪著他堅定的信念和對未知前程的期許。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這駙馬,不做也罷

甄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