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浙江的囡囡,蘇對於青團的印象開始於院落裡那一大盆的“綠草”,和很快變成的一大盆的綠色汁液。自已也會“參與”其中,其實對於一個小孩子而言,只要大人有足夠的耐心和容忍度,不在意小孩把這各種的東西弄得到處都是,包括但不侷限於地上、衣服上、桌子上、臉上、嘴裡......

從小到大,蘇是沒有見過姥姥發怒或者生氣的,即使生氣也是為了讓過於淘氣的蘇收斂一點,也是隻是板起臉來假裝生氣,連小孩子--蘇都可以看的出來,一點也不害怕,反而會覺得好笑,會笑個不停地看著板著臉的姥姥。

記得每次姥姥做青團的時候,在每一個環節上,都會誠意邀請蘇的參與,這也是青團給她留下了特別多的、特別立體的記憶的原因。

從採摘青團開始

小時候清明節前夕,姥姥會根據天氣情況,一早起來,準備好籃子和一些食物,就趁著晨色,帶著蘇和表姐一起去遠一點的野地裡去採摘艾草了。姥姥提著一個大籃子,給蘇和表姐一人提一個小一點的籃子。到了一片茂盛的野地,姥姥會指著一個植物告訴她們它的名字,再指著那個告訴她們名字,只有艾草除了被告知了名字,姥姥還會讓她們姐妹倆仔細地用兩根手指揉搓葉片,去感受葉片的厚度和上面的葉脈,然後會讓她們把艾草湊近鼻子去聞一聞,再放進嘴裡咬下一些去認真咀嚼。姥姥的神情是那麼的認真,現在想來帶著虔誠,也帶著對於食材的珍愛。因此,這種叫“艾草”的植物,在兒時的蘇那裡,已經從它的型、到它的香氣、再到它的味道,以及姥姥帶著她們去採摘的早晨的露水、晚一點的豔陽高照、每個人提著的籃子......所有的點點滴滴,都牢牢地印刻在了蘇的手上、鼻腔裡、味蕾裡,也永遠地被烙印在了記憶裡。

回憶起姥姥帶著她們採摘艾草,突然間,小時候學的唐代白居易寫的《寒食日過棗團店》,在蘇的腦袋裡出現了:

寒食棗團店,春低楊柳枝。

酒香留客住,鶯語和人詩。

困立攀花久,慵行上馬遲。

若為將此意,前字與僧期。

說到青團這個東東,艾草的作用功不可沒,走過了千山萬水,越來越發現,國內的好吃的太多了,這些真是祖祖輩輩人類智慧的結晶啊!

記得那時候,三個人的籃子裝得滿滿的艾葉,這就意味著要往回家走了。回到家裡,姥姥給姐妹倆做一點吃的,有時候是煮玉米,有時候是一碗手擀麵,有時候是一碗炒飯......只要有姥姥,各種各樣的美食,姐妹倆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吃到了。這時候姥姥就快速地洗好了艾草,然後用水焯一下,再把它們放在大大的木頭的案板上,左右開弓兩隻手各持一把刀,同時剁碎這些植物,再把它們放進一個碩大的盆裡,一大袋子白花花的東西就到了進來,姐妹倆這時候一定已經吃完了好吃的,湊熱鬧一樣地湊了過來,用小手摸著這白花花的、帶著清香的東西問姥姥,她們可不可以嚐嚐。

“這是糯米粉,還是生的呢,不能吃,等一會兒就蒸熟了,再給你們小饞貓們吃!”

長大後的蘇到過發達的大城市,越來越多的理論被拎了出來,來應對大城市裡養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比如孩子的不愛吃飯,於是各路“專家”就會提出“食育”這個概念來,說要養成孩子這方面的造詣。

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況,蘇都特別慶幸,小的時候姥姥在身旁,這些點滴的陪伴、一起做的事情、瞭解到的食材的種類和名稱,對它們的如艾草的立體感受那樣,多方位地從色、香、味、到如何揉、如何做、如何品等等來感受,這樣長大的人,不愛食物才怪啊!

蘇和表姐都是不挑食的孩子,大人都說她們好養活,其實,在姥姥身邊長大的孩子,有著這樣無條件的愛,有著這樣不厭其煩的解讀,怎會不愛食物。

她和表姐一起和姥姥揉著麵糰,慢慢地,散粉狀的糯米粉和艾草碎和汁液就拌到了一起,不停地搓、揉,加上時間、加上耐心,這一天的大部分時間就交給了做青團這件事。孩子們從採摘、到取汁液、拌糯米粉,再到包進餡料,然後成形,到最後蒸熟、吃到嘴裡,這一個在當代人看來會是繁瑣、冗長的過程,讓蘇每每回想起來,都會覺得暖洋洋的,帶著生活的那縷炊煙,走到哪裡,蘇都知道要吃好飯,要耐心,要等待,不要著急。

這些話,都是在做每一樣好吃的時候,姥姥告訴她們的,沒有刻意的教育痕跡,沒有做作的指導,有的是一起作為夥伴完成任務的開心,是一起坐在院子裡稀疏的棗樹和茂盛的大槐樹古樹下的那份悠然自得。

蘇看向現在桌子對面正在切碎艾草的安德魯的姥姥,發現自已竟然在若干年的今天,完全復刻了小時候每年姥姥帶著她和表姐一起製作青團的整個過程。彷彿伸手可以摸到地裡的艾草和成片的她已經忘記名字的開著小紫花和小黃花的小野草們,彷彿可以聞到青草的味道,還可以聞到那熟悉的姥姥的那帶著淡淡衣物清香和食物香味的複合味道。

蘇站起身,走到安德魯的姥姥身旁,接過她手裡的菜刀,切著早上她倆去附近的菜市場買的艾草。這也許就是生活的變化吧,一切不再親自去採摘,而是可以買到。離開的不僅僅是最愛的姥姥,離開的還有那份回不去的對生活的無慾無求,那種可以花上大半天去採摘的耐心。蘇拿起一些艾草碎,放在鼻子旁邊聞了聞,又拿起幾片還沒有來得及切碎的艾草,用手指揉搓揉搓,她回憶著兒時的在姥姥身邊的這些動作和帶來的味道和質感。一切都變了,而又好像一切都沒有變。

如果說記憶永恆,那麼一切就沒有變,畢竟這樣立體的記憶,這樣的多年的無條件的陪伴和愛,一直融在了蘇的血液裡,讓她永遠保持著對姥姥的思念,保持著對諸如青團的兒時的美味的記憶,讓她知道家一直在這裡,在故土,也永遠在心裡,無論走多遠,長多大,這些都有永遠不會變。

姥姥說話的聲音彷彿迴盪在了耳邊,“蘇,去給我進屋拿鍋蓋去,咱們蒸上這些青團,一會兒就能吃到了!”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可怕!夫君會讀心,劇情搞崩了

伊人在橋

退役後幹代駕,被病嬌女總裁纏住

氣球不會飛

綜影視之你好偶像

苒苒呀

我這是穿越到異世界了!

璃之風

戲說大清二十九位皇后

飄得太遠的哈達

離夢傳

軒欲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