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宮的講堂之上,仙使李明剛剛結束了對朱熹生平和理念的講解。孩童們對這位儒學大師的理解更深了一層,甚至有幾位已經決定要拜在朱熹門下,成為他的弟子。楊廣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

李明微微一笑,手掌輕輕一揮,講堂中央便出現了一幅虛擬影像,那是孟子幼時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場景。

“接下來,我要給你們講述的是另一位儒家先賢——孟子的故事。同時也是榜單之中的第六位”

趙政好奇地問:

“孟子是誰呀?他也和朱熹一樣厲害嗎?”

“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鄒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傑出代表,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李明解釋道,“他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

隨著李明的話音落下,講堂中央的虛擬影像開始緩緩變換。原本空曠的背景逐漸填充了色彩和細節,彷彿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在孩子們面前徐徐展開。

影像中,孟子身著寬大的儒袍,頭戴高冠,面容堅毅而沉靜。他站在一條崎嶇的山路上,遠方是連綿起伏的山巒和飄渺的雲霧。身後跟著一群弟子,他們或揹著行囊,或捧著書卷,一路跟隨著孟子,共同追尋著那高遠的儒家理想。

李明的聲音在講堂中迴盪:

“孟子在四十多歲時開始遊歷各國,他帶著自已的弟子們,踏上了宣揚仁政理念的征程。這是一條充滿艱辛與挫折的道路,但孟子從未退縮。”

影像中的孟子,一襲長袍,儒雅而從容,首先來到了強大的齊國。他站在那座巍峨壯觀的宮殿前,面對著威嚴的齊威王,毫無懼色地慷慨陳詞。他的每一句話都鏗鏘有力,每一個字都透露出他對仁政的深深嚮往,對民眾的深切關懷。

他描繪出一個理想的國度,那裡的君主以仁愛之心治理國家,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然而,儘管孟子的言辭如此動人,齊威王卻並未完全接受他的理念。在當時那個戰亂頻仍、權力鬥爭激烈的年代,齊威王更注重的是國家的實力和戰爭的勝利,而非孟子所倡導的仁愛與和平。

因此,孟子在齊國並未得到重用,他的理念在這裡並未找到共鳴。

影像繼續流轉,孟子的身影又出現在了宋國的土地上。他行走在宋國的街頭巷尾,與百姓們親切交談,傾聽他們的聲音,瞭解他們的疾苦和需求。他看到了百姓們生活的艱辛,也感受到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於是,他向宋君宣揚自已的政治主張,希望能夠改善百姓的生活,為他們帶來福祉。

然而,宋君對孟子的理念也只是表面敷衍,並未真正採納。在那個時代,各國的君主更關注的是自身的權力和利益,而非百姓的福祉。因此,孟子的理念在宋國也並未得到真正的實踐。

影像再次轉換,孟子來到了滕國。在這裡,他遇到了滕文公。滕文公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君主,他對孟子的理念頗感興趣,願意聽取他的建議。

孟子向滕文公闡述了自已的政治理想,以及如何透過仁政來改善百姓的生活。滕文公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點頭表示贊同。

然而,滕國的國力衰弱,滕文公雖有心改革,卻無力實施孟子的仁政方案。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滕國面臨著各種內外壓力和挑戰,滕文公不得不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國家的安全和穩定上。因此,儘管他認同孟子的理念,卻無法將其付諸實踐。

影像中的孟子,雖然屢次受挫,但他並未放棄自已的信念和理想。他堅信,只要有人願意傾聽和理解他的理念,就有可能實現那個仁愛和諧的理想國度。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並進一步發展了儒家學說。”

李明說:

“他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由於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人們可能會走向不同的道路。因此,他特別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劉徹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我明白了,就像我們現在一樣,雖然天生都有善良的本性,但也需要透過學習和教育來保持和提升這種善良。”

“沒錯。”

李明贊同道:

“孟子還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強調君主應以民眾的利益為重。”

這時,楊廣舉手發問:

“那孟子有沒有像朱熹一樣,提出過什麼重要的教育理念或者方法呢?”

“當然有。”

李明回答道:

“孟子提倡‘自得’之教,認為學習應該是自願的、自覺的,而不是被強迫的。他還強調‘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鼓勵我們獨立思考,不要盲目相信書本。”

孩子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他們被孟子的智慧和勇氣所打動,對這位儒家先賢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李明看著孩子們認真的臉龐,心中感到無比欣慰。

影像中的孟子,一次又一次地面對挫折和失望,但他從未放棄。他的眼神始終堅定,步伐始終穩健。他深知,自已的理念雖然暫時不被接受,但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人理解和支援。

李明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眼神,繼續說道:

“孟子在遊歷各國的過程中,不僅宣揚了他的仁政理念,還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起探討學問,一起為天下的和平與繁榮出謀劃策。雖然當時的社會環境並不理想,但孟子從未動搖過自已的信念。”

影像中的孟子,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都始終保持著儒者的風範和學者的謙遜。他與各國的君王和士大夫們交流時,總是耐心傾聽對方的意見,然後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已的觀點。他的言辭犀利而又不失儒雅,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學識和見識。

此時,影像中的孟子已經遊歷了許多國家,雖然他的理念並未被所有國家接受,但他的名聲卻越來越響亮。最後,孟子回到了自已的家鄉鄒國,繼續致力於儒家學說的傳承和發展。

李明繼續說道:

“孟子的一生都在為儒家學說和仁政理念的傳承而努力。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儒家學者,更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精神對我們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孩子們聽後默然無語,彷彿被孟子的故事深深觸動。他們明白了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小,但只要心懷理想和信念並付諸行動去努力追求就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

講堂內的氣氛變得莊重而肅穆,孩子們彷彿被帶入了那個歷史時期與孟子一同經歷了他的遊歷和奮鬥歷程。

他們被孟子的精神所感染也為自已能夠學習到這樣的歷史故事而感到慶幸和自豪,在心中默默立下了志向要以孟子為榜樣去追尋自已的理想和目標。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十萬個為什麼簡略

青風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