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錯了嗎?咱是為國為民,咱怎麼會錯了呢?”朱元璋這話似乎是在問別人,又似乎像是在捫心自問。

朱權沒有回答,而是說第三件事。

“父皇,這第三錯,為兒子說!我現在以兒子的身份問你這位父親,在你的心裡,是否只有大哥才是兒子,而我們只是皇子!你立朱允炆為儲君,不僅僅是因為所謂的立嫡立長,更多的是出於對大哥的愛屋及烏,因為他朱允炆,是大哥的孩子,對還是不對!”

朱權大聲的質問道。

在這奉天殿上,當著滿朝文武,袞袞諸公的面質問道。

“咱……權兒……”朱元璋看著朱權,周身帝王氣勢一下子散了個乾淨,一時語塞,不知道是無言以對,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反駁。

朱元璋剛想說什麼,就被朱權呵止住了。

“請陛下稱呼寧王!”

聽到這話,朱元璋愣住了,張了張嘴,不知道說什麼。

“偏心,咱之過也,但咱殺貪官沒錯,咱定的俸祿雖有些低,但足夠官員生活了。”最終,朱元璋真正認下的唯有這個錯。

朱元璋最不希望的就是手足相殘,可偏偏自已偏心,立朱標為太子,本欲立朱雄英為皇太孫,可惜朱雄英早夭。

朱標薨世,自已依舊沒有考慮過其他兒子,而是從朱標的兒子中選擇了新的儲君。

這一點,自已確實是偏心了。

“足夠官員生活了?怎麼,只管官員吃喝就行了?官員就沒有社交?官員就不需要走親訪友?官員就不需要生病吃藥?”朱權一連幾問,讓朱元璋無話可說。

“唉。”千言萬語,朱元璋盡皆化作了一聲嘆息。

朱權知道,朱元璋這是依舊沒認為自已這麼做有錯,這也不能怪朱元璋執迷不悟,只怪朱元璋就是從貪官的時代走過來的。

一個人心中的成見就宛如一座大山,不管怎麼努力,也別想搬動。

朱權拿出了一本奏摺,“父皇,兒臣去年在來京的路上,聽到部分地區內部流傳著這麼一篇討帝檄文,父皇要聽嗎?”

“討帝檄文?討伐咱的?咱幹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竟有人寫檄文要討伐咱?念!你給咱念!”朱元璋坐回龍椅上。

這一刻,朱元璋既憤怒,又不理解。

朱權開啟了這篇檄文,便開始唸了。

“當此朝皇帝者,人非聖君,出身微賤,仗驅韃復中之功,洋洋自滿至極,昔於天下亂世時,廣積糧草,高築城牆。

髮際於皇覺寺中,崛起於義軍之內,急功近利,狼子野心,撰取利益之分毫,貪婪成性,封王不足,殺明王僭登帝位。

形如惡獸,殘暴令人髮指,心似沙礫,吝嗇讓人窒息!稱帝不擇手段,搬弄是非黑白!登基之後,以暴制暴橫行無忌。

自詡有功,無上風光耀武揚威,內心自私,為孫兒屠戮功臣,胸無乾坤,斬功勳兔死狗烹!

百官皆罵,自私自利,摳搜小氣,無容人量,功臣遭戮,更覺如此,名副其實,過猶不及!

洪武之獨裁,威加海內,巍峨破於九霄,猶復包藏私心,自詡為國又為民,實為自毀長城之舉!

無能之輩立為儲君,天地之所同疾,百官之所共憤!臣子皆義憤填膺,冀求陛下三思,重定國本!

然,一紙之令未下,滿朝文武何託?洪武獨夫屠殺功臣,難平臣憤,獨斷專權一意孤行,難止臣聲!

願只願人聲動而風雲聚,求只求劍氣衝而國本定,竊有戲語者,儲君者乃國之根本,臣子任意發言,不應為罪!

而非皇帝獨裁,削臣言論自由,塗炭滿朝文武,雖是戲語,亦是心聲,君不見太宗以銅為鏡,猶自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陛下為何不以臣言為警,於自毀長城之路裸露狂奔!嗚呼!仗義半從屠狗輩,無情最是帝王家!

大明之路未止,陛下負盡臣子!臣子未有生路,皆是因言獲罪!獨裁都是洪武帝,臣子發聲不可能。

臣子因言獲罪,陛下就是兇手!不許臣言,屠刀相嚇,臣子不滿帝行,紛紛上奏為志,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

縱執屠刀,豈能令黑白易色?縱然獨裁,又豈變臣之忠心?天道不可移,臣心不可欺。

山之高,是因其正,海之闊,是因其容,帝大權盡收已手,壓力盡留後人,食盡臣子血肉之徒,可嘆!

陛下昏聵蠻橫獨裁,兔死狗烹臣子寒心,強立儲君,舉屠刀而戮忠臣,不許妄議,令群臣有言不發。

千夫所指,墮迷途而不知返,話語間皆強勢,萬臣跪諫,撞南牆而不回頭,視忠心為反心!

殺人放火,及辱罵之能事,是古時之惡霸,獨裁專治,拒臣子之諫言,是今朝之洪武!剛愎自用,強立幼主而戮功臣。

一意孤行,臣子諫言不放耳中,血流成河,意欲堵悠悠之眾口,臣子諫言,反獲抄家斬首之罪!

昔日曹公奸能自表,寧我負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負我,被後世奉為梟雄,今陛下邪不自知。

天下臣不可負朕,朕可負盡天下臣,諸臣工皆罵昏君!同為男子,胸襟別於溪海,同掌大權,風評判若雲泥。

生於盛世,猶見此奇幻離奇之景,當於今朝,奈竟有荒誕不經如斯,若帝不知罪已,歧路徘徊。

坐昧先幾之兆,必遭筆伐之誅!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天未失其藍,江山不改。

臣子猶未死,豈容如此?陛下獨裁,臣怒藏於眼內,太孫上位,悲憤蘊於胸中,故今當日,移檄天下!鹹使知聞。

天下臣工,吾等雖有六尺之軀,然已退無可退,諸臣工得檄日始,當上書共諫之,更不限於口誅筆伐之囿。”

朱權洋洋灑灑唸完了這篇檄文。

大概意思就是反對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然後說朱元璋獨裁,不尊重臣子意見之類的。

巴拉巴拉說一堆。

這是朱權起兵靖難的時候,路過某地發現的,而且還沒有傳開,應該是還沒來得及傳開。

朱權得到之後下令不許傳。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假太監:我為女帝打天下

炒扎粉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