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的日記)這一個月下來,經歷無數道德綁架和扭曲的價值觀,我算是明白了,來到了末世的人,已經是一個有新的道德價值觀念的新物種了。

就像《三體》裡說的,從海洋到陸地的生命是地球生命進化的里程碑,但上岸的魚不再是魚;同樣,真正進入太空的人也不再是人,他們會異化成為一種新物種:太空人。

如果要做一個類比,那就是進入宇宙的人類好比是歷史上的智人。在10萬年前,他們離開了賴以生存的非洲,像動物一樣長途跋涉舉族遷徙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為了生存,他們必須讓自已變得更強壯、更瘋狂,打敗了一個又一個敵人,甚至打敗了所有的同伴,在敵人和同伴的骨頭上建立了自已的文明,變成了一個全新的物種——最初的人類。

現在,經歷了一個月的自然淘汰,留下來的人又何嘗不是成為了有了新的道德標準的末世人了嗎?這時候,跳出來以末世前的道德標準來指責末世人,為什麼偷,為什麼搶,為什麼傷人……就好像指責上岸了的魚:你怎麼忘了你是魚?

木槿合上了日記本,嘆了一口氣。不過想起馬上就能見到未來的駐地了,嘴角不覺上揚。

昨天晚上,他規劃了一下駐地的佈置,現在那張紙就在他的包裡:

首先分出一部分人去佔領、清理駐地選址(是一個高檔療養院,由木槿親自帶隊),劃出生活區和其他功能分割槽(初步規劃有管理區、物資儲備區、醫療區、武裝區、戶外活動區、勞動區——木槿感覺跟監獄差不多……瀑布汗;

運輸方面:搬運現有武器和物資,(由於木槿的部隊是基本全機械化,所以搬運方面問題不大);

工程方面:建立戰壕、鐵絲網、塔樓哨崗等安防設施,挖井,砌炕、壁爐、烤爐等防寒設施;

水電等基礎設施改建:療養院有備用發電機,也有太陽能發電裝置,但是太陽能板已被拆走,需要重新裝設;有幾個蓄水池、泳池、溫泉,容量足夠,但裡面沒有水,要從其他地方(比如附近的一條河)並且加裝過濾裝置作為生活用水;飲用水優先消耗隊伍之前收集的罐裝或瓶裝水(有很多,在物資庫裡也有不少)。

種植及養殖:療養院後方有花園,要重新開墾、加建大棚、安裝裝置,種植果蔬(不能一直吃物資庫裡的壓縮乾糧了)。

木槿回想著自已的規劃,不一會,車隊便駛到了那個高檔療養院。

主體建築是依山而建的。主體建築是呈“匡”字結構、用迴廊貫通的住宿和多功能區,包括面向正門的接待大廳和會客廳(木槿準備改為駐地文職和非作戰人員的活動、工作區),東側是一個只剩桌子的高檔餐廳和娛樂區(被保留),西側是空曠的前食品倉庫和洗衣房一類設施。而正對大門北面,則是一個“王”字形建築。

主體建築後面,是一個挺大的花園。想來是療養院的人散步的去處。考慮到大自然現在和以後的不友好,木槿打算等忙完著急的工程之後,就把花園上方用材料封死,比如鋪設大棚或者其他。

外圍的建築總共6層。2-4層是普通、高階、豪華套房有80間左右;4-6層便是各專科醫療診室和治療區。中間的小樓總共7層,上三層是豪華套房(木槿準備當作作戰指揮室和高階軍官的宿舍),1層有一個室內游泳池和溫泉(都沒水了)以及一個小健身房,2-3層有一個小圖書館和一個大功能廳(被保留用作集市、基地召集以及開大會),4層有一個手術中心和一個小藥房(藥沒了大半)。

加上東西兩側的翼樓,算下來合計有200多個單間,20多個套房,可惜這個療養院主打一個高階(據說蘇南首富和其他幾個頂級富豪都在這的豪華套間包年住),有挺多是雙人大床,基本沒有上下床,就算是普通房,最多就是3個單人床,並不完全適宜駐地實際需求。不過這些都是以後可以慢慢配置的小事了。

按照目前共計有超過300個房間和套房,最小的單間面積也有45平,最大的套房有將近100平,大不了在房間裡打地鋪誰家嘛,療養院自已的廣告上說最多可容納上千人,木槿預計起碼能住3000人以上,如果“大家一起擠一擠”,基地承載5000-6000人也不是不可以。

現在滿打滿算木槿也就只有1000來人,完全沒壓力的。

療養院主體的西北方,還有一座不小的三層樓房是以前的員工宿舍,這裡基本都是上下床的六人間、四人間和單間,這裡倒比較適合駐地的床鋪分配。

而在“匡字”建築的外圍,有雙向兩車道的一條寬闊行車道,在往外是末日前精心鋪設的一個綠化帶,栽種了綠竹、白蘭樹以及其他花卉(現在當然已經大部分枯死了),中間還有條石板鋪就的散步小道,圍著建築群剛好一圈團團轉。綠化帶之外,還有一個小高爾夫球場和小人工湖,一個由六個直升機停機坪組成的小型機場。

簡直完美。木槿帶著連以上軍官逛了一圈,每個人都喜形於色。就跟末日前人們看房一樣,對著四面白牆一個陽臺兩個窗戶可以津津有味地看一個下午。只是看房嗎?不,人們看到了自已和家人往後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每個憧憬的生活圖景。

不過有一個問題,在末世裡最重要的問題——防禦。療養院的選址對基地人們生活上的便利優勢顯而易見,所以在防禦上的劣勢如今也顯露無遺,那就是幾乎等於沒有防禦。

所幸這塊是木槿和他身後軍官的強項,而療養院本身的地利也是一個優勢——基地在半山上,只要守住上山唯一的雙向兩車道公路,對方的車輛輜重就無法開到家門口來。所以木槿的思路很簡單:行屍已經基本不用考慮了(畢竟經過一個月的清理,這邊已經沒什麼行屍了,而且戰士們也都學會了大量近戰對付行屍的方法),主要就是防禦來搶物資和搶基地想吞下他們的,而防禦對方的進攻無外乎就是:

空襲——木槿和木國他們自已能搞到戰鬥機和飛機,自然也有其他人能搞到。鑑於末日開始中央就癱瘓了,軍事資源自然是被活下來的軍方人士瓜分了的。抵禦空襲最有效的方法是雷達系統,巧了不是,122基地(木槿他們的母基地)正好有一整套防空加反隱雷達系統,所以幾乎不用擔心。

而且木槿倒是看得很開。根據末日利弊通用原則:所有爭鬥都是為了搶奪生存資源,而空襲一次耗費不可再生的資源無數,造成的結果是把敵方所有資源打個稀巴爛,那請問你圖啥?根據末日資源最高原則,空襲的意義,震懾多於實際使用。所以在防禦上,木槿就打算“真遇上要空襲我們的那就沒辦法只能看運氣了”的革命樂觀主義解決。不過木槿手頭上還是有那麼二十幾門老式高射炮和一些單兵防空導彈的,再加上帶出來的半個防空營的17式防空導彈和09式自行高炮,他準備這些來防禦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

地面襲擊——木槿準備的防禦體系主要針對這類敵襲而建立。因為上山公路只有一條,除了在上山路上設防(戰防炮、反坦克炮、固定式反坦克導彈、固定式重機槍和高射機槍)以外,在山腳多個方位目前都預設了哨崗,有的是明哨(搭建類似保安傳達室一樣供值守人員休息的木屋),有的則是暗哨(比如要在高高的樹幹上安裝戶外攝像頭)。

為了儘快完成建設任務,木槿讓除了必要的站崗人員外,全體指戰員都投入到建設中(包括他本人)。木槿還將人分成了兩半:一半去之前各個踩過點的物資庫蒐集物資(主要是之前沒有很在意、現在很有用的電腦以及電子攝像頭等電子裝置、建築材料等);另一半則在基地加班加點進行各種工事。

木槿直接的作品就是親自帶著人把基地正門周圍的樹木和植被悉數鏟了,在新弄平整的一大片土地上開闢了一個很顯擺停車場,並且直接把2輛99A、4輛04A步戰、4輛09輪式停放在外面(在上面搭了個大棚子來擋雨)

駐地(基地)實行全面的軍事管理制,除了老弱病殘(幾乎沒有),所有的人都入編軍隊,分配力所能及的崗位,需要參加每日的體能鍛練和武器訓練,並且兼任生產隊\/工程隊等崗位的任務。

療養院的建築雖然質量不錯,但是為了美觀運用了大量的玻璃和大理石等材料,必須趕在這一個月內至少在頂部加建一層玻璃\/不鏽鋼掩體,又增長了工作量。

很多木槿採取的措施都是軍史上血的教訓。比如目前的優先項是加固駐地和建立防禦,收集容易獲得的現成食物、柴火,而不要急於開搞各種基礎設施(石門戰役);攜帶的物資儘量全部與重要設施有關,非必要物資可以先埋起來,減少累贅;戰略物資比如武器需要多點存放、隱蔽存放、虛實存放,因為不僅要防外敵,更要防的是內賊(常凱申大喜);收容居民,一定要查根究底,要有旁證或者物證,以防居心叵測的組織滲入,然後裡應外合搶佔駐地,殺傷部隊戰士(放在平時當然不可能,但現在是特殊時期,部隊的生存要緊啊)。

最後,把駐地(基地)管理放在重中之重,基地的規章制度訂立之後公告、組織學習、所有指戰員必須簽署公約(軍規改的),各個職能部門開始運轉。

木槿還第一時間找了以前做宣傳和設計的人來(總共有2個),為駐地和部隊設立了標識——選擇了在海霧中用光亮照破黑暗的燈塔這一方案(也只有這一個方案與基地名字元合…..)。還有就是為駐地想個名字,最終木槿選了個“燈塔”做駐地名(邵華起的,不過兩人和木國等人一致認為,這個大洋彼岸有些像…..瀑布汗)

末日裡,一切都事關生死存亡,人們的執行效率是相當高的。個月後,在這一系列舉措之下,燈塔駐地的各種活動立竿見影地起了作用。各個防酸雨措施都完成了、部隊的人員都住進了療養院裡、各種基礎設施也都建設好了。之後再過一個月木槿還建立了一個精銳戰略偵察部隊和廣播站。

把時鐘和日曆往前回撥的話,上週,也就是末日後的第三個月第三週(比燈塔駐地完成全部防酸雨措施還晚個一週),以往飄丁點雪、就能上熱搜的蘇南,下了一場又一場雪,到木槿一次去找偵察部隊出門的時候,車窗外面除了白色還是白色。更糟糕的是,天上下的暴雪,以及地面上的積雪,全是有腐蝕性的,面板直接沾染之後,不到半日便會潰爛,整片壞死,輕則毀容、或身體留下大片傷疤;重者蔓延至全身,全身奇癢無比,如同萬蟻噬咬,死狀十分恐怖。我們可愛的行屍同學們,就因為這個幾乎絕跡了。

很快這個病便被口口相傳,命名為“雪化病”。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很久了,你還沒忘記嗎

情天貓

末世爽文小說

元花月初

鬼道異聞錄

四百

凹凸世界之努力成神

天天更心

重生之系統就我收徒

九天九尊

列車求生:我能看見隱藏資訊

陸行鹹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