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講立儲風波

畫外音:在上一期節目中,王立群先生講到司馬遷在《史記amp8226外戚世家》中記載了影響少年劉彘命運的兩個女人,一個是薄皇后,一個是劉彘的母親王美人。漢景帝前四年,在薄皇后無子的情況下,漢景帝立了慄姬生的長子劉榮為太子,同時立劉彘為膠東王。這樣看來,皇太子已經名花有主,劉彘的皇太子之夢也就此該結束了。那麼,劉彘的命運還會發生改變嗎?誰會對已經定型的格局進行調整呢?影響劉彘命運的第三個女人是誰呢?

上一集我們講到影響少年劉彘命運的兩個女人,一個是薄皇后,一個是王娡。這一集我們開始介紹其他幾個女人。

第三個影響少年劉彘命運的人是長公主劉嫖。長公主也被稱為館陶公主,竇太主,她是後來竇太后的長女。

這個人在劉彘登上太子之位的過程之中是一個很關鍵的人物。長公主劉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她是漢景帝的姐姐啊,這個位置已經很高了,但是長公主這個人有一個大的特點,就是貪慾。她的貪慾特別強,她自己做了長公主,她還想讓自己的女兒也同樣富貴。在這一點上,就像我們上一集講過的呂后、薄太后、長公主都是一個樣,這大概也是一種人的天性,就是自己這一代人富了,貴了,還想讓自己的子孫萬代都要既富且貴,所以長公主劉嫖她本來不應該攙和到這個事情中來。結果她有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很有名,她的女兒叫阿嬌,是個很有名的人物。在漢武帝的早年和武帝的初年,她是一個很有名的人物。她想讓自己的女兒也富貴。她就怎麼辦呢,她就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太子。如果自己女兒嫁給太子的話,那麼將來太子一繼位當皇帝,她的女兒就自然而然升為皇后了。所以長公主劉嫖捲入這個事件,她的出發點是為自己的女兒找一個太子。

劉嫖首選的當然並不是王娡的兒子劉彘,因為在景帝前四年,他封劉彘為膠東王的同時,我們上一集講過,他同時封了長子劉榮做皇太子。所以那麼長公主選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太子劉榮,當然他找太子劉榮(的母親),想把自己的女兒許給太子劉榮這件事情碰壁了,被太子劉榮的母親拒絕了,拒絕得非常乾脆。這一拒絕,導致長公主把目光轉移到其他皇子的身上,在這個節骨眼上,王娡又出面了。王娡這個時候她的兒子已經被封為膠東王了,王娡抓住這個機會,因為長公主向太子的母親求婚這件事情被太子的母親拒絕以後,長公主正在生氣,正在尋找一個新的將來可能被立為太子的人。這個時候,王娡就貼上去了。就靠近,有意地靠近她,這樣在宮廷內部形成了一種什麼關係呢,就是長公主劉嫖和王美人王娡兩個人聯手的這樣一種局面。這個局面如果一旦形成的話,那麼有可能得益的將來是她們兩家,她們的如意算盤也是這樣打的。如果王美人的兒子劉彘將來被立為太子,那麼有可能長公主讓自己的女兒由太子妃再升一步。長公主與王美人的聯手對少年劉彘登上太子之位的影響可是太大了。因為長公主她有一個很便利的條件,她可以很輕易地見到她的弟弟漢景帝,所以她就可以在她弟弟面前說劉彘和王美人的好話,這是很容易做到的。這個人物對劉彘登上太子之位影響很大,在這個過程中間,有一個流傳非常廣的故事叫金屋藏嬌,這個大家都知道非常有名的一個故事。它是寫劉彘小的時候,長公主把劉彘,因為她是劉彘的姑姑,把這個小劉彘抱在腿上逗著他玩,然後就問劉彘說你要不要娶妻子啊,指了指身邊她那百十個侍奉她的宮女,一個一個點著看問劉彘要不要,劉彘都不要不是。最後點到她自己的女兒阿嬌,然後這個劉彘就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說若得阿嬌為妻,當造金屋儲之。就是說如果要娶阿嬌為妻子的話,我要造一個金房子讓她住。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金屋藏嬌”的故事。這個故事流傳之廣,已經到了人們都已經忘了它是出自野史了,並不是出自正史的記載。我們看《史記》,看《漢書》都沒有這個“金屋藏嬌”的記載。這個記載出自什麼呢,出自有一部書,我上一集講到過的一部書叫《漢武故事》。《漢武故事》現在署名的作者是東漢的班固,班固寫作了《漢書》,但是現在人們把《漢武故事》這一個野史也說成是班固寫,這個我們只能說是後人託名於班固寫的,班固寫沒有寫這本書歷史沒有記載,所以我們不能相信野史的話,但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少年劉彘是個很聰明的人。當幾個女人為太子的位置,為皇后的位置,在角逐的過程中間,受到影響的劉彘他並沒有捲入這個事情,特別是他沒有主動地捲入這個事情。因為這個事情發生的時候劉彘是多大呢?是他立為膠東王到立為太子這個期間,三年的時間,他七歲被立為皇太子,四歲被封為膠東王,四歲到七歲之間這三年發生的事情,劉彘不會起多大的作用。但是少年劉彘應該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至於個“金屋藏嬌”的話是不是出自劉彘之口,無考,史書中間沒有記載,但是野史和小說家記載了,這個故事又流傳非常廣,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有一個成語叫“金屋藏嬌”。

畫外音:王立群先生認為,對於長公主和王美人來說,一個是想讓女兒富貴,另一個是想讓兒子當太子。倆人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樣一來,長公主和王美人就聯起手來,而四歲的劉彘哪裡知道其中的複雜,他的命運還會受到誰的左右呢?

從前面王立群先生的分析來看,慄姬得罪了長公主,確實對太子劉榮來說是一件很不利的事。但是以長公主單方面的說辭,漢景帝也決不會廢掉太子改立他人,這對劉彘來說,仍然沒有當太子的希望。而王立群先生認為,司馬遷在《史記amp8226外戚世家》中還透露了一個人,她對少年劉彘來說意義非同一般,那麼這個人她會是誰呢?她到底會怎樣影響少年劉彘的命運呢?

下面我們介紹影響少年劉彘的第四個女人,慄姬,也就是景帝長子、皇太子劉榮的生身母親慄姬。

我們從歷史的記載來看,她是齊地人,就是山東人,她生了三個兒子。一個被封為太子,另兩個被封為王。但是,在她的兒子在景帝前四年被封為太子的時候,慄姬竟然意外地沒有被封為皇后。當然這個沒有被封為皇后我們可以考察一下,這個封她兒子做太子這一年是漢景帝前四年,這個時候皇后是誰呢,還是上一集我們講到的第一個女人薄皇后,薄皇后雖然無子無寵,但是並沒有被廢,她仍然是皇后,但太子立的是慄姬的長子,也就是漢景帝十四個兒子中的長子劉榮。就是因為原來那個薄皇后沒有被廢,當然,這裡邊有沒有其他的因素,漢景帝在繼位的第四年,也就是景帝前四年,隻立太子不立皇后有沒有其他的意思。比如說,等待,觀察,另有所想,會不會有這些想法,沒有記載。但是我想,漢景帝這個時候隻立太子不立皇后一定有他的考慮。因為他處在一個非常複雜的局面之中,那麼多兒子到底立哪一個,他首先立的還是長子,但是不是嫡,這個時候他的嫡妻是薄皇后。但是這件事情並沒有引起慄姬足夠的重視,因為立了慄姬的兒子為皇太子沒有立她為皇后,這裡面存在很多變數。

第一,慄姬將來能不能被立為皇后,這是一個問題吧,這也是一個變數啊,她能不能立為皇后,會不會讓那個局面一直保持下去。一個是皇后,一個是太子,本來皇后跟太子應當是母子關係,現在卻分為兩塊,這個局面要保持多長時間,什麼時候才能改變,不知道。另外,如果說自己的兒子被立為太子,而自己長期不可能立為皇后的話,會不會又反過來又影響到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呢,這也是個變數啊,這也是一個當時難以回答的問題。

第三,薄皇后是皇后,慄姬的兒子劉榮是太子,這樣一個兩下分離的狀況,會不會給其他的妃嬪們造成一種錯覺,讓她們感到有機可乘,有沒有這種可能性。總的來說,太子立了,而皇后沒有立,這應當對慄姬是一個危險的訊號。

畫外音:根據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和《史記amp8226外戚世家》的記載,慄姬其實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但慄姬自己一點意識都沒有,還在做著美夢。或許慄姬非常自信,畢竟她的兒子是漢景帝的長子。根據立嫡為長的原則,劉榮的太子之位是當之無愧的,所以當長公主向慄姬提親時,慄姬大膽拒絕,毫不猶豫。那麼慄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王立群先生又是怎麼評價慄姬的呢?

在她的兒子被立為太子之後,她就遇到了第一件事情,就是長公主代女兒阿嬌向她的兒子提親。長公主劉嫖這樣做的目的我們上一集講過了,她是想讓自己的女兒將來做皇后,但慄姬的反應是非常果斷,非常快,斷然拒絕。慄姬的拒絕,理由史書沒有講,我想這個理由大概主要有兩點。

第一,妒嫉。慄姬是一個妒嫉心很強的人,因為這裡邊有這麼一個事實,慄姬之所以這麼妒嫉長公主,是因為長公主不斷地向她的弟弟漢景帝推薦美女。長公主這樣做顯然是為了討好她的弟弟,她不斷地向她提弟弟推薦美女,這樣長公主在景帝面前實際上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呢?扮演了一個婚介所的婚介人的角色,不斷地去介紹,而且她提介紹又非常準,一介紹就成功。漢景帝對他姐姐介紹的這些女人一個一個地加以寵幸,這個對慄姬的刺激很大,所以慄姬就覺得她之所以受到冷遇,都是這個館陶公主在中間搗鬼。現在你竟然還想讓你的女兒來做我的兒媳婦,那沒門兒,絕對不可能,所以她斷然拒絕,這是妒嫉。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幼稚。慄姬這個人她並不壞,這個人有妒嫉心,我覺得作為一個女人,作為一個有夫之婦,自己的丈夫,當然自己的丈夫是個很特殊的男人,他是皇帝,不斷地有人給他介紹新寵,那麼作為慄姬來說,她不滿意,這很正常。但是慄姬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她太幼稚。她這個幼稚就是她不知道,宮廷之中是充滿了各種變數,是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的。而且慄姬這個時候,她的幼稚最突出的表現,我們可以替慄姬想一下,慄姬這個時候只盯著誰啊,因為她兒子已經被立為太子了,她只差一步就可以當皇后了,而那個皇后還是佔著位子不生孩子的薄皇后。所以我們可以想象,慄姬的眼睛只盯著誰啊,只盯著那個薄皇后。她只想著什麼時候,怎麼辦法,讓薄皇后把這個位兒給騰出來,她就想這麼一點,她盯著薄皇后,她忘了還有人在盯著她。我們中國有一句俗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慄姬是眼睛盯著薄皇后,她沒有想到後面還有一雙眼睛在緊緊地盯著她。這個人是誰呢?王娡。王娡還在盯著她呢。所以慄姬在這個問題上面表現得很幼稚,由於她的幼稚,她不瞭解宮廷鬥爭的複雜,她不瞭解太子之爭、皇后之爭是生死之爭。其實在她前面慄姬應該有所耳聞了吧,慄姬是漢景帝時期的人啊,她起碼知道戚夫人的故事吧,起碼知道呂后的故事吧,她知道皇位之爭、太子之爭、皇后之爭是生死之爭,她應當有這個經驗。但是她沒有考慮那麼多,所以這個人是個很幼稚的人。所以在這種局面下,慄姬沒有深入的思考,就斷然拒絕了長公主。

畫外音:本想自己女兒富貴的長公主沒想到在慄姬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王立群先生認為,慄姬的妒嫉和幼稚無疑把長公主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而長公主也決非等閒之輩,她會善罷甘休嗎?得罪了長公主,這會給慄姬帶來什麼呢?

遭到拒絕的長公主馬上就做出了反應,長公主做了兩個方面的反應:

第一,在景帝面前詆譭慄姬。她詆譭得很厲害,據記載,這個長公主給漢景帝講了一件事情,她說慄姬對她很不好,說慄姬和其他的妃嬪們在一塊聚會的時候,長公主只要一去,慄姬總是讓自己的侍者,就是自己的宮女指著長公主的背辱罵她,詛咒她,結果導致景帝望之,史書記載“景帝以故望之”,這個望就是怨恨,漢景帝為這件事情對慄姬產生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印象,很怨恨她。這個事情當時並沒有發作,但是長公主長期地不斷地在漢景帝的面前說慄姬的壞話,日積月累下去,它對慄姬是非常不利的,這是長公主一個方面的反應。

另一個方面的反應,長公主主動地去交好王美人。這樣慄姬就處在王美人和館陶公主,長公主,兩家聯手來對付她的局面之下,所以慄姬是影響少年劉彘一個很關鍵的人。因為她的兒子是太子,如果說慄姬的地位動搖了,會直接影響到太子的地位。如果慄姬的地位動搖,太子的地位動搖,那麼王美人和劉彘就有可能有機會。所以我覺得慄姬在這個時候她確實有自己的過失,有她的取死之道,就是她犯了一些不可原諒的錯誤。

她這些錯誤,我給她歸納起來大概有四點:

第一,慄姬對帝王妃嬪的地位缺乏足夠的認識。你既然作為帝王的妃嬪,作為帝王的妃子,你就不要指望帝王忠於你,忠於愛情啊。當你嫁給皇帝那一天起,你就要做好這個準備啊,你就要面對你的許許多多情敵。你既要嫁給皇帝,又希望皇帝對你用情專一,海枯石爛,這怎麼可能啊。這就是太幼稚了,這就是慄姬對帝王妃嬪的地位她缺乏足夠的認識,她意識不到這個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上一集講過的薄太后她很高明,你不就是一夜情嗎,以後再不見面嗎,她就都認了,一切都承認了,她不去和這個命運做任何抗爭,結果她一連串的幸運。慄姬對這個問題沒有這樣自覺的認識,她是覺得我給你生了一個長子,你和那麼多人好,你就再不理我了,她就抱怨,甚至把這怨氣發洩到長公主的身上,她聖賢帝王妃嬪的這個位置缺乏自覺的認識,這是她的第一個不足之處,取死之道。

第二點,她嚴重地低估了長公主的能量。她太低估了長公主的能量,因為她覺得你叫你的女兒嫁給我的兒子,我拒絕了你不能怎麼樣我,我的兒子是太子,她太低估長公主了。長公主之所以在漢景帝面前得寵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剛剛講過,是她不斷地向漢景帝介紹美人,所以景帝很信任她,景帝離不開這麼一個婚介人。所以你現在和她較起勁來了,當然她在景帝面前說你的壞話。慄姬對長公主巨大的破壞性太缺乏瞭解,太缺乏認識,在這一點上她遠不如那個王娡。王娡是利用了長公主,而慄姬是得罪了長公主。

第三,她嚴重高估了太子地位的穩定性。她覺得她的兒子立為太子了,這就是鐵定的了,不可能再改變了,太子的位置就永遠不會變,這也太幼稚了。

第四,她對自己能夠取得皇后之位過於樂觀。兒子已經立為太子了,自己當皇后不是早晚的事嗎?未必。她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只想到自己的兒子是太子,自己早晚要當皇后,所以我誰都不怕,你長公主我也照樣頂。將來我的兒子當了皇帝,我就是皇太后,她整天做著這個夢。

畫外音:淺薄的慄姬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處境已經潛伏的危險,她還完全不知,但是僅僅因為慄姬的幼稚和無知就能改變少年劉彘的命運嗎?事情會這麼簡單嗎?在中國歷史上,歷來在太子之位的爭奪上都充滿了血腥的味道,劉彘的太子之路還會受到誰的影響呢?

從王立群先生根據《史記amp8226外戚世家》記載的史實分析來看,影響少年劉彘命運的四個女人已經紛紛登場,她們分別是薄皇后、王美人、長公主、慄姬,但是從這四個女人的力量對比來看,還都沒有對劉彘的命運產生關鍵性的改變,儘管她們都在不同方面影響著漢景帝,太子劉榮的母親儘管很不得景帝的喜歡,但是景帝仍然沒有廢立太子的意思。那麼劉彘的命運還會受到誰的影響呢?

影響少年劉彘命運的第五位女人,竇太后。這個也是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竇太后也是影響少年劉彘命運的非常關鍵的一個人物。

我們先簡單回述一下竇太后的身世,竇太后這個人原來地位很低,竇太后叫竇漪房,她最初入宮的時候是做呂后身邊的一個宮女,呂后都沒有想到,她身邊的這個小丫頭將來就是漢朝的太后。她沒有想到,作為她的一個宮女,但是後來呢,呂后有一個決定,就是把她身邊的宮女賜給當時劉邦已經分封的幾個劉姓王,而且規定,一個劉姓王分給幾個宮女。結果呢,這個竇漪房恰好也在分封的這些宮女之中。竇漪房是什麼地方人呢,是當時趙國人,趙國清河人,也就是現在河北的清河。所以她希望能把她分到趙地去,這樣離家不近一點嗎,她就給管分配的宦官打招呼,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託關係了。她先託關係給主事的宦官說,將來分的時候你一定把我分到趙王那兒去,大概是沒有送禮,主管這個事的這個人印象不深,話雖說到了,到分的時候忘了,印象不深忘了,結果沒有把她分到趙地,把她分到了代國。走的時候,竇漪房是哭哭啼啼,死活不願意走,就陰差陽錯地把她分到了代地,和她同時去的還有四個女的,五個宮女全分去了,結果一去,竇漪房的一生出現了很多戲劇性的變化。五個宮女分到那兒去了以後,代王劉恆就喜歡這個竇漪房,這是第一個幸運。

第二,得到寵幸以後呢,這個竇漪房為代王劉恒生了一個女兒劉嫖,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劉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次子劉武就是後來的梁孝王,生了一女二子,這是第二個幸運。得到寵幸了,分到趙地是個什麼命運不知道,分到代地她成了代王劉恆寵幸的宮女。

第三,就是在平定諸呂之後,這個代王劉恆出乎意料地被大臣們推舉為皇帝,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漢文帝,這是第三個幸運。

最後一個幸運,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竇漪房雖然受到劉恆的寵幸,但是劉恆前面有一個嫡妻啊,就是他有一個王后,而且這個王后她還有四個兒子,有的史書記載是三個兒子,就是她還有幾個兒子。非常奇怪的是,漢文帝被立為皇帝以前,他的王后和這個王后立的四個兒子都先後病故,一個接一個地死了。王后死了,王后的四個兒子也一個接一個死了,當然這個死和竇漪房無關,不是她要謀這個位置害人的,都是意外地死了。這樣一來的話呢,竇漪房的位置突出了,所以這個竇漪房就被漢文帝封為了皇后,她成了漢文帝的皇后了,到了景帝朝她就成了竇太后了。所以這個竇漪房也是一個非常幸運的女人,我們在中間講過,宮廷中間的很多妃嬪有一些像戚夫人像慄姬是非常不幸的,也有一些非常幸運的女人,像我們上一集講的薄太后,這一集講的竇太后,都是非常幸運的妃嬪,她最後竟然做了太后。她做了太后之後,那麼她對少年劉彘的命運會有什麼影響呢?這個竇太后在皇子的繼承權上應當是一個很有發言權的人,她在皇子繼位的問題上,她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呢?請看下集《儲君之爭》。

第4講儲君之爭

畫外音:在上一集裡王立群先生講到,漢景帝冊立了慄姬的兒子劉榮為太子,但慄姬因為政治幼稚拒絕了為女兒求婚的請求,這使懷恨在心的長公主和皇十子劉彘的母親王夫人聯手對付慄姬。長公主還在漢景帝面前不斷詆譭慄姬和慄太子,她們的目的是想讓漢景帝廢掉太子劉榮,改立劉彘為太子。而漢子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在皇位的繼承權上也是一個很有發言權的人,那麼,她心目中的太子人選又是誰呢?圍繞太子之位,在這幾個女人之間還將有怎樣激烈的爭鬥呢?司馬遷在《史記amp8226外戚世家》中又是如何記載這一複雜的過程呢?

上一集我們講到竇太后非常幸運地當上了皇太后,而竇太后又是一個非常愛管閒事的人,那麼在竇太后的心目中間,誰是儲君的最合適的繼承人呢?

其實竇太后心中,她最希望的儲君繼承人是好的幼子梁王劉武。竇太后之所以希望梁王劉武作為儲君,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梁王是幼子。這個作母親的往往都有愛護幼子之心,小兒子啊,特別疼愛,特別喜歡他。今天我們如果到河南永城的芒碭山,那個芒碭山就是當年劉邦落草為寇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梁孝王的墓和梁孝王王后的墓,你看一下,你就可以知道當時梁國的富庶。這個富庶和竇太后的賞賜和偏愛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原因。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景帝在一次家宴中間說過一句話。這個事情的經過是漢景帝在沒有立太子之前,曾經舉行過一個小型的家宴。家宴是在皇宮中進行的,由竇太后來主持,參加家宴的有漢景帝,他的弟弟梁王劉武,還有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就這麼幾個人。在這個酒宴中間,漢景帝有意無意地說了一句話,說千秋之後,傳位梁王。這個話一說,史書記載“太后歡”,太后非常高興。但是參加這個酒宴的還有一個大臣,竇太后的侄子竇嬰馬上端起一杯酒獻給漢景帝,下面接頭就說了一番話,說父子相傳是漢朝的祖制,皇上怎麼能夠擅自傳位給梁王呢?竇嬰講的話意思從漢高祖劉邦開始都是父子相傳,現在皇上要說把這個王位,這個儲君傳給你的弟弟,這不合祖制。在這段話以後,司馬遷又寫了三個字“太后憎”,這一“憎”一“歡”把太后的心理全部寫出來了。太后高興的是傳位給梁王,太后惱恨的是竇嬰的阻止。竇嬰是她的親侄子,關係非常近,就因為這竇太后就取消了竇嬰出入皇宮的門籍,不允許他自由進宮了。可見在這個事情上,竇太后是多麼計較這個話。

畫外音:竇太后因為喜歡小兒子梁王劉武,所以不顧漢朝帝位父子相傳的祖制,希望漢景帝百年之後由梁王劉武來繼承帝位。她的想法也有依據,因為中國古代有另一種皇位繼承方式,“兄終北及”,也就是哥哥死了弟弟繼承皇位。而在家宴上,漢景帝確實也說出了將來把皇位傳給梁王劉武的話。那麼,漢景帝為什麼要這麼說,他有沒有真心傳位給梁王劉武呢?司馬遷在《史記amp8226魏其侯列傳》中是如何記載這一事件呢?王立群先生又是怎樣分析的呢?

那麼這件事情發生以後,第二年,也就是景帝前四年,漢景帝立皇長子劉榮為太子。從第二年的行動來看,漢景帝沒有傳位梁王的意思,那麼既然沒有傳位梁王的意思,他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呢?

兩個解釋:第一,向他的母親示好。表示一種友好,就是討好他的母親。第二,安撫梁王。因為梁王,他母親這麼一個勁兒地說,梁王早就有這個心。而且在《史記amp8226梁孝王世家》記載這件事的時候,還寫了這麼兩句話,說梁孝王當時就知道景帝說的不是真心話,但是他也心中竊喜,偷著樂,很高興。畢竟這是一個很入耳的話,聽起來很高興。這就是景帝在家宴當中傳達的這個資訊。如果說漢景帝不打算傳位給梁王,又說了這番話,我覺得漢景帝這番話是個誤導,他只能使竇太后的偏心更偏,使梁孝王的野心更野。所以景帝的誤導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這次家宴完了以後,這一年的春天,就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

畫外音:根據《史記amp8226孝景本紀》記載,公元154年,漢朝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吳楚七國之亂的爆發,是因為漢朝建立後實行了同姓封王的分封制。各諸侯國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勢力越來越大。在漢景帝當政的時候,諸侯國的強大開始影響到中央政權的穩固。於是,漢朝大臣晁錯提出了“削藩”的建議,這個建議被漢景帝採納,在這個背景下,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國聯合起來,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藉口,起兵發動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吳楚七國之亂爆發的時候,漢景帝開始有過一陣驚慌失措,後來穩下了神,才決定要平叛。在平叛的時候,他任命了他父親漢文帝臨死之前託付給他的一個大臣,因為漢文帝臨死之前給他託付了一句話,他就用了當時的一箇中尉,周亞夫。也就是蕩平諸呂的那個周勃的兒子,用他做太尉統兵,同時任命大將軍竇嬰坐鎮滎陽,平定齊趙的叛亂,周亞夫對付的是吳楚,而且在周亞夫出征之前跟漢景帝有一段對話,這個周亞夫就在對話中間講了自己平叛總的方針。怎麼定這個平叛計劃,周亞夫這樣講:說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上許之。

這個話的意思是說什麼呢?說吳楚七國的軍隊它計程車氣相當旺,在這個時候,我們只能避讓它的銳氣,不能夠正面與它衝突,那怎麼辦呢?把梁國扔給他們。這個時候梁國的國君是竇太后的幼子劉武。這個梁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我們講《項羽》,講《呂后》,都提到彭越這個人,彭越是最早任命的梁王。這個梁國的土地跨在什麼地方呢?山東的西南,然後繼續向南,到河南的東部,再到河南的南部,這個地方橫跨山東、河南兩省,歷來是個戰略要地。當年楚漢戰爭就是因為彭越在梁地斷項羽的糧道,而現在吳楚七國的叛軍要向西攻打,打入函谷關,必須拿下樑國。如果不拿下樑國的話,可能導致一個什麼情況呢?如果拿不下樑國,他西進的話,梁王有可能斷吳楚叛軍的糧道。所以周亞夫的計劃把梁國扔給他,當然這個計劃是很冒險的一個計劃。周亞夫這個計劃可以說是謀國不謀身啊,為國家謀劃的多,為個人謀劃的少。如果說這個梁國扔出去了,萬一梁國叫吳楚軍攻陷了怎麼辦?那這個結果,要麼梁王被俘,要麼梁王自殺。梁王或者被俘或者被殺的話,他的老孃竇太后能答應嗎?竇太后最疼的是這個小兒子,周亞夫的主張就是把梁國扔出去。當然,周亞夫這個主張在當時來說雖然冒險,但是有它的可取之處。它的可取之處就在於犧牲區域性,換取全域性。

梁國首當其衝經受吳楚軍的進攻以後,梁國軍隊戰鬥得非常苦,一開始就幾萬人全軍覆滅。梁孝王在最緊張的時候,他把韓安國為首的七個大將請出來,他親自跪在地下拜託這七位將軍為他去抵抗吳楚之兵。那麼驕橫的一個諸侯王,竟然跪拜將軍,你可見梁國危險到什麼時候了。而且梁王是一天一個使者向周亞夫請救兵,周亞夫是一兵一卒不派,梁王在周亞夫哪兒請不到救兵,直接把狀告到漢景帝那兒,漢景帝下詔書叫周亞夫求梁國。史書記載是五個字“太尉不奉詔”。太尉周亞夫不奉詔,不執行皇帝的命令,這個事情就很嚴重了。周亞夫為什麼敢不奉詔,而且這個事件結束以後,因為平叛只有三個月,平叛結束以後漢景帝並沒有處罰周亞夫,而且重用周亞夫,非常信任周亞夫。那說明漢景帝對周亞夫不奉詔這件事根本不在意,這個不在意我們可以倒著推出來,他們開始的時候是有過一個約定的,就是要把梁國扔給吳楚兵。如果梁國被攻破了,那也是犧牲區域性,保全了大局。如果梁國被削弱了,那剛好滿足了漢景帝的願望,梁國的被削弱,梁王今後再向他的哥哥漢景帝叫板的實力就弱了。吳楚七國之亂平叛,梁王是立了大功,據史書記載,平叛結束以後,梁國立的功和中央政府立的功是各佔一半。他能以一個諸侯國的人力物力立了一半的功勞,梁王是立了大功的,立了大功的梁王當然更具備競爭儲君的地位了。也就是平叛之後的第二年,漢景帝突然宣佈,立皇長子為太子。但這時候薄皇后沒有廢,也沒有立慄姬,只是立了太子。他這個立太子明面上看,他是應大臣們的要求,因為他當皇帝當了四年了沒有立太子,太子是國之根本,所以大臣們有這個要求。另一方面,漢景帝是想用立皇長子的辦法封堵梁王。所以竇太后第一次發力去為梁王爭取儲君的事情就這樣宣告失敗了。

畫外音;透過王立群先生的講述,我們知道漢景帝並不想把皇位傳給梁王,所以梁王雖然在平定吳楚七國的叛亂中立有大功,但漢景帝卻迅速把慄姬的兒子劉榮立為太子。太子人選已經確立,按說太子之爭就應該結束了。但《史記amp8226外戚世家》記載,慄姬在漢景帝病重期間做出了一次不理智的行為,這使漢景帝對她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慄姬究竟做出了怎樣不理智的行為,她的不理智會對太子劉榮的地位產生影響嗎?王立群先生又是怎樣分析的呢?

梁王劉武雖然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立有大功,但漢景帝心目中的儲君人選並不是梁王。為了封堵梁王,漢景帝迅速把慄姬的兒子劉榮立為太子,但慄姬卻因為一次不理智的行為在漢景帝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慄姬究竟做出了怎樣不理智的行為,她的不理智會對劉榮的太子之位產生影響嗎?

但是這件事情失敗以後不久又發生了一件事,就是漢景帝病重,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間呢?因為在病重期間,漢景帝就感覺自己的這個病未必能好,所以他給慄姬一個囑託,就所謂的託孤了。這個囑託說,“百歲後善視之,慄姬怒,不肯應,言不遜,景帝恚,心嫌之而未發也”,就是漢景帝在病重的時候,把這些已經封為王的這些兒子都託付給慄姬,讓她好好照應這些皇子,這個話至少說明兩點:第一,漢景帝對自己的病情很不樂觀;第二,呂后之禍的慘痛教訓,使漢景帝不得不考慮對其他皇子有一個交待。漢高祖八個兒子,呂后就給收拾了四個,還弄死了一個孫子。漢景帝有十四個兒子,按一半來處理至少要處理掉七個,這個對漢景帝來說威脅太大。所以他囑託這個慄姬一定要照顧好其他的皇子,這就是漢景帝託孤的兩個原因。這個時間是在什麼時間呢?我們再往下看,因為在這個託孤中間透露了兩個重要的資訊:第一,無廢太子之意;第二,有立皇后之心。理方面沒有廢太子之意,另一方面有立皇后之心,他既然這個話是對慄姬說的,很雖然,漢景帝這個時候已經考慮要立慄姬為皇后。她的兒子已經三年前被立為太子了,那麼三年後,立她為皇后這是完全有可能的。那麼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既然考慮到封后的問題,而薄皇后是在漢景帝六年的九月被廢的,所以這件事情,漢景帝病中託孤這件事情應該是在廢薄皇后前後,而且來說,放在廢薄皇后之後更合理。如果薄皇后沒有被廢,或者不打算廢,他應該向薄皇后交待善待諸子。之所以向慄姬交待,說明薄皇后可能是被廢掉了,又打算立慄姬為皇后,所以向她交待。這是兩個重要的資訊,可惜的是,這兩個重要的資訊慄姬都沒有抓住。這兩個重要的資訊她都沒有聽懂,她就記住,她先來了一個什麼呢,先是怒,然後是不答應,再往後就是言不遜,說話還很難聽。據野史《漢武故事》記載,“慄姬怒,弗肯應,罵上老狗。”還罵皇上是老狗。罵皇上是老狗這句話,第一,不是空穴來風,野史記載有它的根據,慄姬確實出言不遜,但是不是出言不遜到了罵皇上是老狗這種程度,我覺得不大可能,這叫惡語啊。一個妃子,還沒有被立為皇后,她居然敢罵皇上為老狗,這個就是慄姬再怒再不理智還不至於到這個程度,但至少說慄姬這個時候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她失去了最後一個當皇后的機會。所以這是慄姬非常不理智的一點,這件事情不久,漢景帝竟然意外地好了,她沒有死,漢景帝這件事就壓下來了。這是我們說慄姬的反應。漢景帝是什麼反應?漢景帝的反應首先是惱,再一個是沒有發作。漢景帝的惱是可想而知的,你想想作為漢景帝他會怎樣想,你的兒子被立為太子兩年了,我就一直沒有立你,為什麼不立你啊,我在觀察你,觀察的結果是你不合格。所以漢景帝非常惱火,他為什麼沒有發作呢?大概不出這兩個原因:第一,漢景帝這個人是個非常有城府的人,他不願發作。再一個,在病中,不能發作。你現在發病,你再一發怒,豈不是病情更加嚴重了,太不聰明瞭,所以漢景帝這個火壓下來了。這個事情雖然因為漢景帝病好後過去了,但這個事情並不算了結。如果我們推測不錯的話,這件事情應該發生在景帝六年九月薄皇后被廢之後。

畫外音:透過王立群先生的講述我們知道,慄姬缺乏政治智慧,她沒有聽懂漢景帝病重託孤背後的意思,喪失了最好的能夠當皇后的機會。而她的不理智,導致漢景帝對她極為不滿。她的幼稚也使太子劉榮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而就在這個時候,根據《史記amp8226外戚世家》的記載,漢朝的宮廷裡又發生了一件事情,這最終促使漢景帝做出了一個震驚朝野的決定。這是一個什麼事情?漢景帝又做出了什麼決定呢?

漢景帝病重託孤實際上暗示著慄姬可能會被立為皇后,但慄姬的不理智行為使漢景帝對她極為不滿,她的幼稚也使太子劉榮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根據《史記amp8226外戚世家》的記載,就在這個時候,漢朝的宮廷裡又發生了一件事情,最終促使漢景帝做出一個震驚朝野的決定。這是一個什麼事情?漢景帝又做出了什麼決定呢?

到了景帝七年,又出現了一件事,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一件什麼事呢?就是王夫人她指使外朝的一個管禮儀的官,這個官的職務叫大行,叫大行向皇上寫一個奏章,說慄姬提兒子立為太子已經三年了,中國曆來是母以子貴,子以母貴,那麼根據母以子貴,慄姬應該被封為皇后了。當然外朝的大臣他並不瞭解宮廷之中五個女人這個錯綜複雜的關係,反而以為這可是個邀寵的機會啊,假如皇帝批准了這個奏章,那慄姬豈不要大大感謝這個提建議的大臣嗎?所以這個大臣就提了個建議,這個建議報告一打上去,漢景帝是龍顏大怒啊,非常惱火,他這個惱火也是有他的理由的。因為漢景帝自以為自己很聰明,其實這一次他上了王夫人的當,他不知道指使大臣做這個事的人是王夫人,他以為是誰來指使做的呢,他以為是慄姬,他覺得是慄姬等得不耐煩了,兒子當了三年太子,老孃一直沒有被立為皇后,等不及了,急不可耐地讓外朝的大臣們替她去提建議。這樣一來,這個老謀深算、極有城府的漢景帝把去年的舊帳,加上今年的新帳,其實舊帳是真的新帳是錯的。不過這些當皇帝的人,一方面自己確實很聰明,另一方面還自以為自己很聰明,兩方面的聰明加到一塊兒,他就覺得自己更聰明瞭。有聰明,又自以為聰明,他懷疑是慄姬,所以他來了個秋後總算帳,老帳新帳一塊兒算。那個病中的事情是遠因,這次大行的奏章是近因,他一塊兒發作,把太子給廢了。所以在景帝前七年冬,廢慄太子為臨江王。其實這個太子是最虧的,這個太子劉榮,他是在五個女人的角逐之中,他是一個捲入的人,但他又毫無能力左右這個局面,就因為他的母親,他失去了做皇帝的機會,貶為臨江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漢景帝是一不做二不休,一方面是廢了太子,另一方面他指使手下的大臣把慄姬在朝中的所有的親屬全部逮捕處死。所以漢景帝這個人是一個後發制人的人,他的惱怒他能憋很多年,然後一塊兒發作。他一旦發作起來,是雷厲風行,雙管齊下,一方面貶太子,一方面貶慄姬,一方面把慄姬的親屬全部抓起來處死,把慄姬的問題乾脆利落不留後患地全部解決。所以慄姬最後就失去了做皇后的機會,在憂憤之中不久就死去了,很快就死了。

畫外音:因為慄姬政治幼稚,在漢景帝重病託孤的事件中表現極不理智,埋下了漢景帝對她不滿的隱患,再加上王夫人的煽風點火,這最終促使漢景帝做出決定,貶斥慄姬,廢掉太子。這樣一來,太子之位再次空缺,但王夫人還沒有來得及動作,竇太后再次跳了出來,要為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爭取儲君之位。那麼,漢景帝究竟會怎麼辦呢?司馬遷在《史記》中又是如何記載這一事件的呢?

漢景帝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對他的母親他是表示我同意,表示了同意。另一方面,他又向他母親提出來,這件事情關係重大,需要和朝中大臣們商量一下,這就是所謂朝議,在朝中大臣們要討論一下這件事情怎麼處理。所以漢景帝就召集了一些大臣,這些大臣中間有一個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就是主張殺晁錯的那個大臣袁盎。袁盎參加了這一次會議,而且袁盎是這次朝議中間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本來是輪不到袁盎的,應當輪到晁錯,但是晁錯在景帝前三年的吳楚七國之亂中已經被冤殺了,錯殺了。所以到景帝七年這個朝議的時候,這個主角就是袁盎了,結果袁盎這些大臣和漢景帝最後商量的結果導致竇太后的建議被擱淺了,不提了。其實漢景帝召集這次朝議他的目的只有一個,他對他老孃說我同意,反過來召集大臣們一開會大臣們不同意,他的目的是想以朝臣之嘴以封太后之口,用大臣們的嘴封住太后的嘴。然後,以袁盎為首的一批大臣到宮中直接去見竇太后,給竇太后說了一番。袁盎到了竇太后那兒,竇太后馬上就把自己的觀點亮了出來,要立梁王為儲君。袁盎就問,說您立梁王為儲君,那梁王死了,梁王要是下世了,您把這個帝位再傳給誰啊?她說我再傳給他哥哥的兒子。哥哥死了弟弟當,弟弟死了,再傳給哥哥的兒子,就是傳給漢景帝的兒子。袁盎說,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情,春秋時期有個宋國,那個宋宣公死的時候就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弟弟,他弟弟做了幾年國君死的時候非常感激他哥哥傳王位給他,所以他弟弟在死的時候又留下遺詔,把王位的繼承權再還給他哥哥的兒子,就還給他侄子,結果他的親兒子不同意,他的親兒子把他的表哥殺了,又把這個權奪過來了。結果是他兄弟兩家的後代是你殺我,我殺你,搞得宋國是五代沒有平安。袁盎就把這段話,這個歷史故事,這個歷史教訓講給竇太后聽。竇太后一聽,楞了,我們知道竇太后的學問不行啊,她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她家裡出身是一個很低的低層,沒有多少文化,春秋時宋宣公的故事她是一點兒沒聽說。袁盎給她一講,她覺得這是個事,你傳給梁王,可以啊,梁王死了怎麼辦?再傳給景帝的兒子,那要是梁王的兒子不同意呢?那景帝的兒子跟梁王的兒子這中間不就要拼起來了嗎?所以這樣一提,竇太后是再不提立梁王為儲君了,但是竇太后心裡頭是勉強接受了,梁王會同意嗎?梁王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呢?請看下集《繼位太子》。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白狐三世境

陌離在夢遊

修仙漫漫【全息】

寓意

異世:史萊姆的求生指南

孤獨的鴿

從穿越成為小小牢頭開始逆轉乾坤

我乃江南一書生

詐屍的我竟成了舉世無敵的女帝

風夜太暗

有個女帝妹妹,系統卻不告訴我

白頭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