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佑沒有催促,氣定神閒的喝著茶。

東方和看他比自己還要鎮定,似乎斷定自己會答應一般,不禁起了疑惑。

“李大人似乎胸有成竹?”

李承佑聞言笑了笑道,“大人可想知道?”

還真就那麼回事。

“願聞其詳。”東方和點頭道。

李承佑若有所思道,“大人為戶部堂官,眼下戶部已成為大乾官員避之不及的地方,最重要是聖上已經開始對戶部不滿,若是大人還不尋求辦法解決虧空,聖上會怎麼想?”

乾熙帝會怎麼想?

這個不需要李承佑回答,東方和自會知道。

如若再找不到解決虧空問題,那麼他勢必要致士。

可是他又不甘心,說是戀權也好,想為大乾為乾熙帝排憂解難也罷,他都要做些事出來。

即使不成,也要嘗試去改變。

眼下機會擺在眼前,做不做皆在他一言之間。

“好,既然如此,我答應你。”終於,東方和再三思量下答應了。

“明日你我共進退。”

“共進退。”

次日金鑾殿內,李承佑將開海運一事道出,乾熙帝順勢詢問群臣百官意見。

話說李承佑開口,將在場出了乾熙帝和東方和的百官下了一大跳。

論誰也沒有想到李承佑會如此大膽,竟然想在海運上做文章。

“大膽!”突然一道呵斥聲在大殿內響起,高安翔指著李承佑大罵道,“李承佑你竟敢在陛下面前枉自主張開海運,是何居心?”

“高大人,臣自然是忠心陛下,忠心朝廷。”李承佑絲毫沒有畏懼,看向高安翔從容道。

轉而環視殿內眾人,最後看向乾熙帝道,“眼下國庫虧空,陛下、群臣百官無時無刻不在冥思苦想,只為尋得一開源良策,以皆國庫虧空之憂,微臣以為開海運便是最佳上策。”

“大膽,李承佑你簡直居心叵測、膽大包天。”高安翔又怒道,看向乾熙帝,搬出大乾律法道,“請陛下速速降旨將李承佑抓起來,此人竟想擅自更改祖宗之法,其心可誅也!”

“祖宗之法不可變,臣等附議!”同意高安翔看法的官員紛紛附和。

只一瞬間,殿內大半官員已經站在李承佑對立面。

“都起來吧!朝堂議事,當暢所欲言!”眼看李承佑陷入危局,乾熙帝當前開口為其解圍。

胡慶山義憤填膺道,“陛下,朝堂上允許暢所欲言,但並不是讓有些人妄言,什麼解除海禁商業年銳高達百萬、千萬,這都是蠱惑陛下的妄言,李大人如此大言不慚,居心叵測,實不該為我大乾臣子...”

李承佑借宋史據理一爭道,“胡大人,在下所言句句屬實,而且是有史可考,宋朝一代的史記便記錄了當時海運的事實,胡大人若是不信,何不回去翻看宋史?”

“呵!”胡慶山冷哼一聲,鄙夷不屑道,“宋時一朝已過去幾百年之久,且不說宋朝是否真的存在,即使是存在,幾百年之久的事情,既無考證,又無實據,怎可拿出來說事?”

“真不真臣暫且不議,且說宋時一朝文強武弱,對外戰爭連戰連敗,以至割地又賠款,這等羸弱的王朝,豈有軍事武力保護海上航運?”

“天大的笑話,宋朝連外敵都打不過,還有軍事力量用在海上?”

“陛下,臣以為史書上所記載宋朝海運,只不過是宋人編織出來的謊言...”

胡慶山短短的幾句話,不僅反駁了李承佑,而且還否認了宋朝,同時還獲得一群人的贊同。

李承佑只有東方和一個隊友,任憑兩人如何想要扭轉乾坤,依舊沒能被碾壓的結果。

剩下唯一可能反敗為勝的機會,就只有等乾熙帝站出來為他們表態。

只是眼下這種情況,乾熙帝顯然不可能出聲,支援更改祖制,必會被言官彈劾...

雖然乾熙帝沒有明確表態支援,但對於雙方的態度模稜兩可,讓大家看出了端倪。

散朝之後,李承佑呵東方和走在一起,胡慶山還不忘在一旁嘲諷。

“李大人真是膽大妄為,竟妄想更改我大乾祖制,幸好遇到陛下仁慈,沒將爾等捉拿。”

話不投機,李承佑只是冷哼一聲,之後也沒有繼續理會。

李承佑隨東方和到了府上,坐下來商議對策,可是朝堂上反對的聲音太大,他們兩人短時間根本無法扭轉敗局,不禁變得有些頹勢。

凌雲早早就在關注早朝的動靜,這會也知道了朝議的結果。

其實不用聽,凌雲也知道是這麼一個結果。

想開海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現在也只是困境的第一步,往後或許還會有更大的困難。

“李兄,開海一事,看來是困難重重啊!”東方和長嘆道。

今天的朝議,他事先已有準備,然而反對的激烈程度還是嚇了他一跳。

“東方兄,凡是一朝之開創改革者,無不是歷經萬般磨難,才能取得一定成果,你我二人方才剛剛開始,更大的挑戰和困難還在後面...成功了,必會名流千史...”李承佑沒有因為今天的事感到洩氣,反而愈發的興奮,他堅信開創海運定會改變大乾當前的困境,屆時如果成功,他們定會在史書上留下濃重的一筆,想到這裡他就感覺有無窮的力量。

“是否名流千史,在下並不看重,在下只願百姓免於戰亂,安居樂業...”相對於李承佑的想法,東方和更多是想到百姓,只要大乾能平穩運轉,大乾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活下去。

第二天,開海一事依舊沒有進展。

只是下午忽然傳出左相王陽羽辭官的訊息。

此訊息一出,立即引起轟動。

最高興莫過於何玉山,只要王陽羽致士,那麼他將有機會登上左相的位置。

第三天早朝,王陽羽在朝上呈上了奏摺,請求乾熙帝准許他致士。

乾熙帝誇讚了王陽羽這些年的功勞,最後還是答應了王陽羽的辭官。

當乾熙帝准許二字落下,饒是心思深沉的何玉山都忍不住激動。

王陽羽離開,左相之位必是他囊中之物。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搶個丫鬟叫秀寧

墨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