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各業比較起來,採礦業是智利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獨立運動期間,採礦業沒有受到什麼影響,遭到破壞的是農業地區的莊園。傳統的採礦方法使外國人望而卻步,他們試圖改進採礦方法。

19世紀20年代銀礦的發現增加了礦物產量,礦石的價格也開始暴漲,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航運業和貿易的大發展。這一發展態勢使外國人得以在19世紀30年代引進工業化採礦法,用上了蒸汽機,並使坑道得以加固、鐵路得以增修、反射爐得以擴建。這些革新需要資金、技術人員以及政治支援。

1.查爾斯·蘭伯特:智利獨立後,英國投資人組建了三家採礦公司,旨在購買智利的礦山、採用威爾士的採礦技術。智利採礦公司派遣查爾斯·蘭伯特隨同兩名管理人員前往智利開展經營活動。蘭伯特是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地質學家,他曾勘探過智利的礦產區。

他們三人沒有直接前往智利.而是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登陸,騎馬穿越潘帕大草原,然後徒步翻越安第斯山,時令正值冬季。蘭伯特一行於1825年9月抵達北奇科地區,隨即開始對礦石進行試驗、與礦主會晤、佔有地產。他對生意的前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他在1826年2月寫給管理人員查爾斯·多布森的信中說:“……花上個20萬左右的比索……不出幾年,如果一切順利,可以撈個數百萬,我敢肯定。”然而倫敦股票市場崩盤時,公司宣告破產,美夢未能成真。多布森自盡,另一位管理人員則成了酒鬼。蘭伯特以公司名義所作的投資血本無歸,但他仍有足夠的資金以自己的名義實施對採礦業的風險投資。

蘭伯特最具價值的資產是他的礦物學知識和他適應當地文化的能力。他首先應用自己的才智從貝爾納多·德爾·索拉爾手裡收購了一堆硫化銅礦渣。索拉爾認為這些東西不值錢,智利的技術難以從中煉取銅。

而蘭伯特知道只要建一座反射爐,就可以獲取熔鍊這些礦渣所需的較高溫度。他對索拉爾的礦渣進行了加工,對礦渣的開採未花一分錢,從而節省了一大筆開銷。蘭伯特還機敏地認識到,只要向其他礦主提供貸款,就能保證自己會有源源不斷的礦渣供應;同時他還從海外售銅生意中得到佣金。

蘭伯特知道政府的政策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自己的事業。他想減少自己出口銅的費用,大膽地向科金博地方政府貸款10萬比索,以促使其降低關稅。這一舉動引起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矛盾,但蘭伯特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然而就是蘭伯特這樣機敏的企業家也難以預測智利政治的風雲變幻。

1851年拉塞雷納發生叛亂,革命者們劫持了蘭伯特的“螢火蟲”號輪船。蘭伯特支援政府。政府打敗革命者們後,將輪船還給了他。蘭伯特在這次事件中得罪了許多支援革命的當地礦主大佬,於是他決定移居南威爾士的斯旺西。他已與那兒的鍊銅廠主建立了緊密的業務聯絡。他讓他的兒子卡洛斯·塞貢多留在智利經營當地的一些業務。20餘年後的1876年,蘭伯特在威爾士去世留下價值大約500萬比索的財產。

2.白銀:在蘭伯特改進鍊銅技術、增加生產的同時,其他人則發展起了白銀生產。19世紀20年代,探礦者們在科金博地區的阿克羅斯和特雷斯彭託斯發現了銀礦。這些富礦增加了白銀出口的數量,從1820年的價值50萬比索增加到了1830年的價值110萬比索,從而使衰退的經濟得到了振興。1832年在北部城市科皮亞波附近的查尼亞爾西略發現了智利歷史上最大的銀礦。

最先是一位貧窮的、名叫弗洛拉·諾爾米利亞的印第安婦女告訴她兒子胡安·戈多伊的,說查尼亞爾西略有許多銀礦石。他們同地產主米格爾·加略一道註冊了礦產所有權。這一礦藏同本地區的其他礦藏一道增加了白銀的出口,從1840年的價值160萬比索增加到了1850年的價值410萬比索,1855年的價值幾達800萬比索。不幸的是,從此往後,高純度的礦石日益減少,生產隨之逐漸下降。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萬卡商店

持夜七刻

明天的龍的新書

明天的龍

太古至尊

東門不慶西門慶

網癮少女在荒島求生

是林多多吖

長夢無痕

酣睡道人

末車端在雲方深

by悽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