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看書基本報的都是一種學習的心態,有的學不了但這個尚可畢竟是通俗讀物。這書有利有弊。壞的地方比如對話描寫太稚嫩,王鶯鶯設定是七十歲,說的話特奇怪像二三十歲的,估計受作者年齡所限。還有就是中間出來一些雜七雜八的人物,雖然把情節往前推了,但把小說的檔次弄低了,和程霜這種幾乎帶有象徵意味的角色個根本沒法比,感覺這種角色可遇不可求,本身就帶著一種象徵意象,這本書裡在我看來就一個程霜是這種的,其它的比不上,看的沒啥感覺,但好像也沒辦法不可能把每個人物都寫得有魅力,反正我目前沒見過,有一個都不錯了。還有就是有一些刻意詩性的句子,實在不咋樣,我複製貼上一下。

“他的胸腔四分五裂,流淌出滾燙的岩漿,愛情落在地面凍結,時間踩碎,雪花輕柔地掩蓋。”

“王鶯鶯,為什麼天空那麼高?”“你看到雲沒有?那些都是天空的翅膀啊。”

第二句這個比喻真的,不會比喻別比了,太牽強。

當然也有好的,我找幾個我覺得寫的最好的幾句話。

“劉十三沒有回應,因為背上一陣溼答答。那麼熱的夏天,少年的後背被女孩的悲傷燙出一個洞,一直貫穿到心臟,無數個季節的風穿越這條通道,有一隻螢火蟲在風裡飛舞,忽明忽暗。”

我只能說很強,“少年的後背被女孩的悲傷燙出一個洞”有抄襲的我嫌疑(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螢火蟲有象徵性,“無數個季節的風穿越這條通道”很有詩意,比之前的好多了。

“在我熄滅以前,能夠照亮你一點,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 我愛你,你要記得我。”

這個句子是小說的結尾,程霜去世前給劉十三寫的信,樸實無華但讓人觸動很大,之前刷短影片看劉震雲說好句子都不用華麗辭藻,簡單的觸動本質的才最好,雖然這個句子不至於有多好,但放在小說最後就很好。

小說優點也不少,起碼有不少是咱倆可以學習的現在。

第一個還是語言,好的語言有畫面感,看的時候有畫面浮現最好,我引用一下他的,再引用一下我的,看一下差別。

“等劉十三頂著桌子狼狽地跳上拖拉機,再將腳踏車拉入車斗,天色暗成淡藍,遠處群山如黛,透過墨色林道,能看到鎮上燈光依次亮起,炊煙燻紅了晚霞。”

這可不是隨便找的,費半天勁在第三節裡面,當時看有印象,覺得可以學習,句子裡的“淡藍”換成“深藍”更好。

“出了潮溼的巷子,就是潮溼的街道,潛伏的水霧和氧氣無孔不入,滲進面板裡,滲進五臟六腑清洗濁氣,吐出一口氣全是甘的,像飲了清冽的泉水。”

“雨氣一夜未乾,巷子裡的石頭清涼,杜鵑和麻雀在潮天溼地裡啼出水氣。”

這兩段記著給我點建議,我自我感覺良好。

第二個就是知識面,人家寫書的知道的是真多,寫了一大堆吃的名字我都記不全,還有一些做菜的細節,婚喪嫁娶等等讓我寫我就寫不出來因為沒經歷過,所以把書寫好還得注重生活。

第三個是結構,小說一共十一萬字多點,但基本把劉十三從小到現在的經歷都說明白了。之前看王小波說過結構是一種藝術,同樣的素材看你怎麼排列,他說他寫的黃金時代就是把各種段落全部打亂然後不斷重組最後改無可改了才完成(我愛看他寫的評論,但小說目前欣賞不了,我水平還很不足)

結構我也不太懂,但《雲邊有個小賣部》有一些,比如寫著現在突然又花一兩千字寫過去,現實和過去交錯,觀感很好。

剩下就全是我個人感受了,我覺得看完一本小說能記得的主要還是畫面,如果小說裡有很對能讓人印象深刻的難忘的畫面,那這個小說就容易被人回憶和記住,這些畫面再結合你已經看完小說了解整個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變得更加生動有韻味。比如你已經知道王鶯鶯最後的結局是得癌症死去時,在回想起劉十三童年時和姥姥嬉笑打鬧的畫面時就更有感染力。結論是自己寫的時候儘可能寫出一些讓人難忘的畫面,長時間跨度各種事情發生帶來的遺憾和傷感就能產生了。

最後就是程霜這個人物形象。有的形象是能想出來的,有的是做夢做出來的,感覺很奇妙,就是感覺程霜這個形象的級別要更高,文學感更強,雖然也沒啥代表性,不是什麼典型人物,不過你要把這個小說看完,你應該能看出程霜和紀舒婷的相似之處,特定的身份,特定的命運經歷,特定的人物性格,就是固定的的一套,玄乎其玄,一眼就能認出來,所以我才對《丁香》比較滿意。說不明白,等我以後多看點書說不定就明白了。

現在不知道是繼續看這種暢銷書還是看名著。《雲邊有個小賣部》總的感覺可以,不知道在市面上什麼水平,在我這裡是中上。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吾有諸千界

城北南貓

請神官

皇甫山

零重力的交響曲

星雨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