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荀子獻計謀

朱襄得到秦國攻燕和趙高身死的訊息時,已經是四月。

他取下頭上的草帽,用掛在脖子上的汗巾擦了擦臉上的汗珠:“希望王翦打快一點。”

原本歷史中,也是王翦率軍伐燕,一年時間門攻破燕都薊城,只在易水之畔遭遇代燕聯軍時稍稍卡頓了一下。

秦國先滅趙,再攻燕。趙公子嘉北逃代郡,自封代王,收攏趙國殘軍輾轉代郡山林之中,與秦國周旋了六年。

若不是代王嘉出於唇亡齒寒的思量和援助鄰國的義氣,將代郡不多的兵拉出去援助燕國,他還能堅持得更久。

但代王嘉也不算決策失誤。若燕國覆滅,代郡兩面受敵,也是頃刻覆滅。只是秦國太強了,任何決策都失去了意義。

之後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逃到遼東。燕王喜殺燕太子丹向秦國求和,秦王雖不同意。但那時秦國幾面作戰,魏國和楚國的戰場更加重要,秦國就暫時停止了進攻,四年後才拿下遼東,俘虜燕王喜。

現在秦國未攻下的國家只有燕國和楚國,楚國的國土面積還只剩下淮水以南。

燕國孤立無援,王翦又比原本歷史中年輕十幾歲,秦國的軍備也比原本歷史中更加精良。一鼓作氣拿下燕國,應該比原本歷史更容易。

雖然後勤的事名義上不歸朱襄管,但徵糧一事總會透過朱襄的手。

他們推舉宿老,籌集重金,悄悄託人尋到廉頗門下,詢問其中是不是有什麼大的在後面。

“能比趙王還壞的王,估計少見。何況朱襄公和廉公都回來了。”

秦國拿下趙國時,沒有給平民造成多大危害。再加上朱襄和廉頗撫民及時,去年趙國豐收了一批糧食,可供攻燕軍糧,不用秦國從關東平原運糧,後勤補給線很短。

那時正下著春雪。秦王政為了讓荀子心軟,特意不讓人給他撐傘。

現在六國只剩下燕國和楚國,若不抓住機會,他們就很難立功封爵了!

荀子已經回到了咸陽。

他得意地在信中向舅父吹噓了自己的先見之明。

於是趙國士人再不提自己是“趙國”士人,只稱自己是趙地士人,積極配合秦王滅燕。

藺贄這廝,根本不配當相國!

當荀子出門的時候,雪已經在秦王政肩膀上積成了小雪堆,看得荀子一頓好罵。

朱襄公和廉公是趙國的大賢。他們回到了趙國,趙國可不就歸心了。

宿老回去說明後,趙民似懂非懂。

秦王政都“荀門立雪”了,自然沒有捱打。

別說腦海裡除了“活下去”,很難再思考其他的趙國平民,就連趙國士人都覺得趙國滅亡後,自己生活比以往好過了一些。

或許身居高位的六國舊貴心理不平衡,但大部分士人其實只需要一個上升途徑,就能對新的國君感恩戴德。

秦王政道:“有舅父和廉公的緣故,但深層次原因不是這個。”

“軍糧夠吃就行。既然籌夠了,那就不用再多徵。”廉頗道,“秦國已經幾乎統一天下,能收稅的土地很多。打一個小小的燕國而已,用不著把你們手中的糧都颳走。”

荀子仍舊沒有對藺贄和蔡澤消氣。在秦王政“荀門立雪”後,荀子就把藺贄從相國的位置上踹了下來。

趙地士人迅速歸心的事傳到了咸陽,咸陽上下士人皆感嘆,不意外,真的一點都不意外。

秦王政嚇得驅車去找荀子,被荀子關在門外,乖乖在門口等了一個時辰,才被荀子放進去。

趙王偃年年窮兵黷武,不關心國內耕種生產,別說平民,就是寒門士子家中都沒有餘糧了。

雖然當了相國,但從秦王政到藺贄、蔡澤,都不敢讓荀子累著,所以瑣事還是這兩人做。荀子多了一個“看著”秦王政,不讓秦王政又心血來潮冒險的工作,順帶教導秦王政。

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趙民卻有糧食可以果腹。雖然那糧食中會摻雜些野菜才能吃飽,但那也是糧食,不是草根樹皮泥土。

他們甚至帶著家丁提著劍踴躍投軍,願意為秦王征戰沙場。

經過朱襄協調,趙民只需要繳納當年賦稅,不需要額外徵糧。

於是後世“荀門立雪”的原因,變成了秦王政請荀子當相國,還編出了“現在天下統一了,儒家聖人該出山了”之類的話。

趙民本來聽到秦軍打仗,以為要勒緊褲腰帶了,沒想到比趙王在時賦稅更低,頓時無所適從。

雖然在學院學府學宮一路讀書考試,能夠在秦做官,但做官和封爵是不同的。他們有了在秦國做官的心思,自然也想更進一步,在秦國封爵。

“也是。”

再者秦國已經在趙國修建學院學府,他們這群寒門士子不需要投靠大貴族,也能有做官的可能。比起趙王,確實秦王更賢明。

他剛回來就命人按住藺贄和蔡澤,親手將兩人打得請了好幾日假養傷、藺贄和蔡澤回來上朝的時候,臉上的腫塊還沒消散。

於是趙民安心了,扛著鋤頭繼續在田間門忙碌,沒有拋下田地躲入深山去。

廉頗哭笑不得。

他寧願自己累一些,多上幾次朝,也不能由著藺贄亂來。

荀子端著熱茶:“趙地歸心,王也認為是朱襄和廉頗之由?”

真相被掩埋在當事人的日記中,也不知道有沒有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對於大部分士子而言,只要自己能做官,也不在乎是哪個王。

“這麼說,我們跟了秦王,或許比跟著趙王好過?”

能吃野菜吃到飽,那也是一個豐年了。

法理上,先秦時代整個華夏都屬於周朝,士子在各諸侯國之間門流動十分頻繁。從春秋至戰國,一百四十多個小國家變成了七個大國。天下士子早就已經做好了國家統一的心理準備。

儒家最重臉面。荀子照著臉揍,可見氣成什麼樣了。

他從袖口取出一封書信:“舅父的信。”

荀子沒好氣道:“我不看朱襄的答案,我問你的答案!”

秦王政道:“我的……”

荀子瞪。

秦王政立刻收起笑容,板著臉道:“寡人之意,與舅父一致。趙國平民有糧吃,趙國士人有官當,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荀子頷首:“這就是民心。”

荀子看秦王政,越看越滿意,不愧是自己從小看到大的孩子,他心目中的聖王胚子。

雖然有時候頑皮了些,但年輕人哪有不活潑的?只要把握好度就行。

當然,什麼一力擒刺客,這就該揍了。

還好政兒自幼孝順,朱襄和雪姬管得住他。若換了個獨斷專行沒有約束的秦王,那又是一個“扛鼎而亡”。

“燕國覆滅近在眼前,只剩下楚國。以秦國目前之力,不需要任何計謀,堂堂軍勢,即可碾壓楚國。”荀子喝了一口茶,“你該想一想統一後,需要做什麼事了。”

秦王政道:“寡人會先免天下一年賦稅,承諾一年不動徭役和兵戈。”

荀子嘴角浮現微笑:“你能忍住?”

秦王政嚴肅道:“能!”

荀子笑著搖搖頭:“和荀翁說實話。”

秦王政臉上的嚴肅表情垮了:“荀翁,賦稅肯定免。至於徭役和兵戈……咳,在農閒的時候徵發平民在家鄉附近修水渠修路是為了平民好,不算徭役;各地秦軍剿匪,也不應當算兵戈。”

荀子笑著嘆氣:“可以,你心中有數就好。只有這樣?地怎麼分?”

荀子一下子問到了重點,秦王政在心裡嘆了口氣。

“寡人定要兌現軍功。”秦王政道,“然後重新編撰戶籍,分地。”

荀子道:“地哪裡來?”

秦王政道:“宗室之地。”

荀子道:“不夠。”

秦王政無奈道:“荀翁……”

荀子道:“六國卿大夫的地,你會全部收走,然後給他們重新分地,是嗎?”

秦王政板著臉道:“如果他們肯在秦國做官,也可多留一些地。”

荀子搖搖頭:“你這會掀起很大幹戈,不能這樣做。”

秦王政道:“軍功必須兌現。”

朱襄給秦王政說了“未來之事”後,與秦王政自己在夢境中的記憶相對應,秦王政察覺了自己統一天下後最大的失誤——田地分配。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安撫天下士人,命天下人自實其田,放棄土地再分配的後果不僅是六國舊貴把持地方,還寒了為秦國征戰的兵卒的心。

秦始皇對此的應對是北伐匈奴,南征百越,蠻夷的地可以隨便分配,能夠償還軍功拖欠。

然而,以朱襄的話來說,秦始皇的地理地質和農學都學得不好。北邊乾旱,南邊瘴氣,環境都十分惡劣,分那裡的地不是獎賞,是流放。

秦兵要的是東方肥沃土地,是要去中原享福,不是立了功還被流放到北邊南邊受苦。

何況南征北伐又多了許多徭役兵役,立刻軍功本來不僅能分得田地,還能免除徭役。這承諾又被毀了。

秦皇失諾秦人,秦人便讓秦皇失去天下。

這“秦皇”不是單指秦始皇,而是指秦朝的皇帝。秦始皇也罷,秦二世也罷,這是秦朝皇帝和秦朝子民的約定,是國君與民心。

朱襄告訴秦王政,後世劉邦得到天下之後,就吸取了這個教訓。

劉邦在一窮二白連拉車的同色馬都湊不齊,國內有異姓王虎視眈眈,北方有匈奴蠢蠢欲動的處境下,仍舊先咬牙兌現了所有跟著他征戰的關東關中兵卒的田地。

同時,劉邦還給留在關東安家的兵卒免六年徭役,給願意去關中安家的兵卒免十二年徭役。

在皇位之外的事上,劉邦都很講義氣,哪怕是對兵卒。

這是秦王應該學習的地方。

秦王政深以為然。

他首先是秦王,然後才是秦始皇。所以奪得天下之後,他應該先給跟隨他南征北戰的秦人好處,才能惠及天下人。

這就是舅父所說的“基本盤”。

秦始皇對功臣很好。但因為他從質子到太子再到國君,都沒有機會接觸到比他地位更低的人,所以他沒有看到普通的黔首,也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功臣,於是犯下“君欺民”之錯,降低了自己的聲望和秦皇的威儀。

秦王政當效仿某“真·秦二世”,首先讓秦人吃飽了,再說安撫六國的事。

所以就算要大動兵戈,就算要再拉著秦軍統一一遍天下,秦王政也要兌現承諾。

他相信,只要自己這樣做,無論六國舊貴復叛多少次,大秦的軍隊依舊能將他們輕鬆碾碎。

但荀子應當是不願意再動兵戈的,所以秦王政故意沒有說清楚。

可荀子一直追問,唉。

秦王政看著荀子的眼神中帶了些埋怨:“荀翁知道寡人會如何做,也必須這樣做,何必逼寡人與荀翁吵架。”

荀子瞪了這個說著說著就要向長輩撒嬌的孩子一眼,道:“誰要和你吵架,說正事!”

秦王政道:“寡人所說就是正事。”

荀子瞪著秦王政,秦王政理直氣壯地看著荀子。

荀子嘆氣:“唉,我不是說你不應該做分地的事,而是你這樣做太直接,你可以委婉一些。”

秦王政問道:“荀翁有何更好的提議?”

荀子道:“朱襄在南邊開闢了許多田地,常抱怨田地肥沃,但人力不足。你可用南秦田地換中原田地,讓他們遷徙到南秦去。”

秦王政皺眉:“但若是這樣,他們會不會令南秦動盪?”

荀子笑道:“世卿貴族的田地並非一家一戶所有,而是一族所有。你令家中有才或曾經為高官者來咸陽,然後遣散他們的宗族去南秦。”

秦王政想了想,明白了荀子的意思:“把他們的宗族打散?”

荀子道:“只要宗族散了,人心也就散了。一些田地而已,王可以慷慨一些。現在天下很大,人丁很少,王現在不缺田,只是不能讓他們聚集起來。”

秦王政笑道:“南秦經過舅父多年經營,富庶之名響徹天下。寡人遷徙他們去南秦,是禮待他們。”

荀子道:“確實是禮待。但要你先做出奪走他們田地的動作後,再讓其他人勸諫,假裝退後一步,這才叫禮待。”

秦王政心中感嘆無比。

不愧是荀翁。荀翁若是再年輕一些,他當讓荀翁完全接手相國之責。

儒家在和平年代,確實很有用處,怪不得後世都是儒皮法骨。

秦王政道:“那就依荀翁之計。”

秦王政想了想,道:“優待六國舊貴的上書,就由韓非來吧。”

荀翁道:“那趙國的春平侯不還在咸陽無所事事嗎?他就算無才,只要能識文斷字,一些普通官吏按部就班的工作總能做。也該讓他出現在朝堂,分擔韓非的壓力。”

秦王政道:“寡人採納了韓國的宗室和趙國的宗室的意見,可見對六國宗室並無惡意。六國宗室若有本事,寡人很歡迎他們入朝為官。”

荀翁滿意地點頭:“為王者,當有如此心胸。”

果然不愧是他從小看到大的孩子,一點就通。

時至七月末,朱襄又得到了秦王政的信。他看到荀子和秦王政合謀之計,不由失笑。

換地啊。

下次是不是也要讓豪強輪流去給秦皇守陵,來個“五陵少年”了?

他那個歷史中,是漢朝摸著秦朝過河。在這個世界,該輪到秦皇摸著漢皇過河了嗎?

如果讓另一個世界的漢朝皇帝知道……他想起漢朝是唯一一個皇帝讓史書大肆吹捧自己的對手,認為把敵人捧得越高,越顯得自己牛逼,而不是抹黑對手的朝代。以漢朝皇帝,特別是漢高祖劉邦的性格,大概只會得意洋洋吧。

反正當不了皇帝的又不是我這個世界的劉邦,但秦始皇學的可是我劉邦和我的子孫後代!

乃公我真厲害!

“張良,看懂了嗎?”朱襄問道。

張良板著臉道:“是良策。”

朱襄道:“那你還有什麼顧慮?”

張良道:“我沒有顧慮。”

朱襄無奈:“我讓你去咸陽幫政兒,你非得來幫我。我就修個水壩,能有什麼好幫?你看政兒身邊前不久才殺了一個趙高,你若不看著他,他說不定又提拔什麼奸邪在身邊為禍。”

張良沒好氣道:“那不是說明他那個秦王昏庸無能嗎?只有昏君才會親近小人,朱襄公該讓他反省,而不是寄希望於別人。”

蒙毅:“……”拳頭硬了。

李二郎:“……”我捂住了耳朵。

朱襄道:“你說的很有道理,所以應該當著政兒的面去說。”

張良撇開臉。

朱襄失笑:“你究竟在彆扭什麼?”

張良低下頭:“沒彆扭什麼,只是……”

朱襄道:“只是?”

張良垂著頭壓低聲音嘀咕了一句,朱襄沒聽清。

他看著張良窘迫的模樣,把耳朵湊上去:“來,悄悄說。”

張良抬起頭,湊到朱襄耳邊,沒好氣地小聲道:“嬴政那廝從我小時候起就欺負我,我要到了他身邊當內吏,他是君我是臣,他一定變著法子整我!”

朱襄:“……”

咳,這還真是政兒做得出來的事。

雖然原本歷史中的秦始皇是個樂子人,但自家政兒好像有點過了。

這一定都是夏同的錯。

原本歷史中的秦始皇他爹多正經,看看我這裡的夏同,天天變著法子折騰,把蔡澤氣得不行。

有這樣的父親,政兒怎麼能學好?!

“我會給政兒寫信,讓他不準亂來。”朱襄道,“你住在荀子家中,替我服侍荀子。有荀子護著你,他不敢使壞。”

張良癟嘴:“那好吧,我去。”

蒙毅沒聽到張良和朱襄說的悄悄話,只聽到張良最後這一句話。

他氣得臉都青了。你不想去就別去!一個韓人,居然敢嫌棄秦王?縱的你!

蒙毅對張良的印象,還在他於咸陽學宮門口打滾嚎哭,被當時還是太子的秦王一劍架在脖子上的模樣。他可不認為張良是什麼大才。

看著蒙毅不滿的表情,張良在心中老氣橫秋地嘆了口氣,對蒙毅拱手:“蒙卿,良並非不知好歹,不願意為秦王內吏。只是良年歲尚小,還未及冠,先父又是韓相,若沒有任何功勞成為秦王內吏,恐許多人不服,這才猶豫不決。”

蒙毅:“……”你以為我會信嗎?若是這個原因,你剛才說什麼昏君小人?你明擺著是對秦王不滿!

朱襄乾咳了一聲,忍著笑道:“張良已經給你梯子下了,你就順著下吧。不過他確實也有這個考慮,不算說謊。其他的,是他和政兒的私事。以前他和政兒在南秦共處過幾年,有些私人恩怨。”

蒙毅心裡酸得冒泡泡。他後悔了。當初為何他要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不肯早早去朱襄公身邊?

蒙毅拱手:“只是內吏,只要你有才,就能讓其他人閉嘴。毅知你與王交好,但王已經是一國之君,請你守好君臣之禮。”

張良嘆氣:“良知曉。”就是這樣才麻煩!

張良經歷過韓國滅亡和韓王丟人的打擊後,桀驁不馴的性格磨平了不少。他入了朝堂,站在秦王身側,會表現得謹慎許多。

就怕秦王看著他謹小慎微的模樣,轉頭就給他一個嘲諷表情,他還不能像是以前在南秦那樣,直接撲上去打一架。

哪怕那時候打不過,好歹能動手。

張良垂頭喪氣:“我等秋收後就去。我想跟在朱襄公身邊,看到韓國……韓地今年豐收。”

朱襄點頭:“好。”

他看了看天,眉間門帶了些許憂愁。

黃河有四汛。清明多雨的桃花汛,夏季暴雨的伏汛,秋雨連綿的秋汛,冬春冰凌開融的凌汛。

若是伏汛和秋汛相連,黃河就會發生大洪水。

七月時黃河上游和中游都有暴雨,幸虧提前修繕了堤壩,沒有造成黃河決堤。

但汛期還未結束。

黃河中游的下一個最重要的汛期在八月,黃河上游下一個最重要的汛期在九月。

現在黃河河道的水流量已經飽和,如果八月下雨,黃河中游就會出現洪水;如果九月下雨,黃河上游就會出現洪水。

天下自上一次大災不過年,希望今年能安穩度過。

洪水是天災,但朱襄不是乾等著老天做決定的人。

只要水流量過大,就算是現代社會,也不能避免洪水災害。他所要做的,就是繼續加固堤壩,和提前選好洩洪地,保證主要產糧區和大城池的安全。

同時燕國還在打仗,軍糧要在汛期前運到前線,以免暴雨加洪水,影響了前線糧草供應。

朱襄也派人提醒王翦,黃河今年可能會有洪水,讓王翦小心應對。

王翦正穩紮穩打推進戰線,剛打到燕都薊城下。

見到朱襄的信,王翦瞬間門頭大。

我就不能有條不紊地打一次滅國仗嗎?為什麼我每次滅國,都會有場外因素逼我加快速度?

王翦深深嘆了口氣,下令不圍了,準備強攻,並派人在燕都勸降燕國大臣。

燕王喜和燕太子丹派使臣謀殺秦王,才讓燕國遭此大禍,和諸位無關。

燕王喜和燕太子丹必死無疑,但諸位無辜。

秦王仁慈,魏趙韓齊四國和南楚之地計程車人都能繼續在秦國做官,甚至韓國和齊國的國君還能住在咸陽富貴終老。諸位明明可以延續富貴,何必舉家與自尋災禍的燕王喜和燕太子丹共存亡?

王翦派人聯絡燕臣的時候,還在不住嘆氣。

這次他其實不想再用這等陰謀詭計,想堂堂正正打一仗,證明自己軍事上的本事。

之前趙王被趙民所殺,自己幾乎沒出什麼力就拿下了趙國,功勞不夠封爵。

現在不打一場堂堂正正的仗,他可能功勞仍舊不夠封爵,別人還是會說他撿了便宜。

但秦國大計比自己想要封爵的小心思重要。朱襄都說黃河可能會有大洪水,到時候會阻斷糧道,影響後續進軍。那就不能拖了。

“封侯真難。”王翦感慨。他的頭髮都斑白了!

(本章完)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能提取基因序列

三冬夜

你讓眾星璀璨,我讓萬家燈明

荒心賦

進化核心

肉包鏟屎官

黴運纏身,讓你直播,沒讓你送刑

噬魂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