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的氣場與周瑜完全不一樣,孫策乃江東狠人,又是佔據上風的贏家,對劉勳可沒什麼好感。

於是說道:“劉太守,咱們也熟識多年,我孫某為人何須多言?只是你違抗軍令,阻擋我等入城是何居心?我現在認為你脅迫袁將軍,自立為王,此乃謀逆!”

劉勳聽完孫策的話果然臉色大變,明明是老子懷疑你居心叵測,你倒反過來咬我一口,看來真要打起來了!

劉勳破口大罵道:“逆賊孫策,你忘記了當年孫文臺戰死後,袁將軍收你為義子嗎?你口口聲聲一個義父,但是大敵當前你早已忘記了這個義父吧!如今更是逼迫義父讓出廬江,你真是個好義子,袁將軍有你真是萬幸!”

劉勳說的沒錯,孫堅死後,孫策認袁術為義父,並且為袁術打了不少仗,立下了不小的功勞,袁術對孫策也很是看重,經常誇讚他。

袁術曾經說過:“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

從中能看出,袁術十分欣賞孫策,只不過孫策始終不是袁術的嫡系,袁術是讓孫策擔任一些較小的職務,類似於前鋒將軍之類的,並沒有讓他統領上萬大軍。

但是也是實實在在的將軍,有實權,孫策也確實曾經認袁術為義父,不管是出於真心還是假意。

但是劉勳的話讓在座的為之一驚,這番話著實是孫策與袁術的主要矛盾。

袁術不管怎樣對孫策有恩,要不是袁術借兵給孫策去江東,他如何能打敗嚴白虎,王朗之輩?

而且認義父也是真的,很大程度上孫策就是違反了孝道!

要知道古代人最重禮節了,對名聲看的十分重,比如劉備,他為什麼去哪都能有一席之地?因為他名聲好,大家都認為他是漢室忠臣,以拯救蒼生為己任。

名聲很重要,也是最容易傳播的東西,當全世界都認為你是這麼一個人,那麼你真實是個什麼人便不重要。

所以大家都信任他,自然會好好待他。

而孫策這樣被劉勳語言攻擊,當眾自然是很失面子。

孫策自然是暴脾氣,按照常理,他應該跳起腳來反駁,但是面對今日這樣的情況,他早有心理準備,被一個小小的劉勳罵幾句又如何?

劉勳並不能代表袁術,他的指責不能給自己定性,而且袁術稱帝本就是違逆,自己即使是他的義子,也沒有跟著謀反的必要吧!

稍微明眼人都知道,劉勳的話只是斷章取義,根本經不起推敲!

周瑜等人緊張兮兮的看著孫策,生怕他一怒之下下令攻城,真要這樣就麻煩了,自己這邊不過三千人馬,這樣硬來肯定是吃虧的。

沒想到孫策不怒反笑,笑完之後看了看身後的眾將士,又對著劉勳說道:“劉太守不如開啟大門,讓我等進城面見袁將軍,咱們也好坐下來商議一番。”

劉勳怒斥道:“還有何可說,袁將軍要是想見你自然會來,不想見,你說明他也認可我所說。你要麼撤兵,要麼攻城!”

劉勳的話模稜兩可,沒說袁術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可把人急的,無奈的很。

孫策看著劉勳油鹽不進,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想著等大軍來了直接攻城便是。

這時候城牆上突然出現一隊人馬,為首的自然是文士打扮的袁術。

劉勳見後也只能跪地參拜,眾將士也參拜行禮。

袁術令眾人免禮,又對著孫策說道:“伯符來了!比預料的早一些。“

孫策輕笑道:“袁將軍,你這是何意啊?我等來了又不讓進城?“

袁術知道孫策有些氣憤,白白浪費了半天的口水。

於是說道:“伯符,你我既然已經商議好了,就不會變,只是城內也不安穩,我也是穩住來了局面才來見你。“

“伯符啊!我最後再問一句,你的話可當真,我走之後善待將士,善待城內百姓?“

孫策心中差點翻白眼,說的你袁術多偉大一樣,誰人不知道你在廬江奢靡的很,城內百姓稅賦高,生活艱難,廬江城外雖然是產糧區,但是和壽春比差了一大截,人口都被吸去壽春了,導致糧食大減,百姓生活更加艱難。

要不是廬江在袁術的治理下岌岌可危,他能想著跑路?

還善待百姓?簡直就是在講P話!

孫策自然要好好回應,怎麼多得民心那才是這次重要的事情。

孫策回應道:“孫某必然會勵精圖治,減輕稅賦,善待民眾!將士們儘量保留原位,能者上,庸者下!“

孫策短短的幾句話算是保證了廬江普通人的安全,也讓城內的守軍放下了心。

袁術哈哈大笑,說道:“伯符,我這就命人給你開門!”

“你我父子許久未見,沒想到再見會在這種場合,真是世事萬變吶!”

原本戒備的周瑜太史慈等人也鬆了口氣,袁術來了,那麼事態便能控制住了。

不管怎麼樣劉勳依然還是聽袁術的,袁術在廬江這麼久,守城將士也是對他認可的!

解決掉這些麻煩,可以說大部分問題都已經解決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甲

新火茶酒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