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與太史慈距廬江不過百里,雖然路難走,但是行軍不過半天便到了城下。

按照孫策的想法便是,袁術開啟城門,將眾人迎進去,一起載歌載舞,便算是把廬江交割了出來。

作為袁術曾經的部下,袁術對孫策多少還是信任的,畢竟孫策是袁術看著長大的。

孫策也沒必要對袁術下死手,他只是想要廬江罷了。

各取所取罷了。

待周瑜來到城門時,卻發現城門緊閉,城樓上一片肅靜,密密麻麻站滿了守城軍士。

周瑜暗呼不妙,這陣仗和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袁術什麼時候開始玩起了這一套?如果這時候有埋伏豈不是不妙啊!

正當周瑜準備回撤通知孫策的時候,城樓上有人大喊,說道:“城樓下可是周瑜周公瑾?”

周瑜連忙往城樓上望去,發現有一中年將軍正在叫自己。而且臉色不善!

周瑜見有人叫自己,只好回頭回應道:“在下正是,請問閣下是?”

那人回應道:“我乃廬江太守劉勳。”

周瑜看了半天,原來是剛剛撤軍的劉勳,看來事情變得複雜起來。

與袁術談判的時候,只考慮了袁術的出路,並未想過劉勳該何去何從。劉勳可是手握重兵的廬江太守,此事如果他不同意,那麼事情便麻煩了。

周瑜想著只能先穩住劉勳,待孫策來後再做打算。

這時候劉勳果然說道:“周瑜,孫策與我算是老相識,我與他父親稱兄道弟,按照輩分,他也應該叫我一聲叔叔。”

“不得不說你們的計策很不錯,勸袁將軍北上放棄廬江,袁將軍令我撤兵在下也不敢不從,只是袁將軍抽身而出,我等將士該何去何從?”

“是坐等孫策來屠戮,還是與爾等鬥上一鬥?”

周瑜這時候腦袋都大了,當時為何偏偏把劉勳給遺漏了,這時候算是遇上了大麻煩,袁術即使下令開城門,劉勳也可以違抗軍令!

畢竟關係著人家的生命安全,不可能馬虎的說笑。

周瑜雖然年輕,但是也知道這種事情需要溝通,於是連忙行禮道:“劉太守說笑了,這天下紛爭也不是一日兩日了。廬江城牆高大雄厚,乃難得的良城。我等也是與袁將軍商議此事,既然已經議和,那麼大家都是朋友,更何況我家主公與眾位都是同僚,豈能亂動干戈,不如大家坐下來一起商議,劉太守領兵有方,也能經略城池,要去要留我想伯符都會同意。”

周瑜相當於在和稀泥,先把劉勳穩住,才好繼續談下去,要不然直接開幹,那麼自己只能後撤了。

劉勳聽完並沒有變換神情,而是繼續冷著臉,說道:“好話誰不會說,想當年孫伯符圍困廬江,城內餓死十餘萬,手段頗為狠辣,這樣讓我等很難相信孫伯符的人品。”

周瑜差點沒罵粗口,當年圍困廬江,雖然是孫策的主意,但是下命令的可是袁術呀!孫策為了拿下廬江也只能出此下策,要知道幾萬人要在廬江守住,是要消耗糧草的,沒有袁術的相助怎麼可能在這耗上了兩年多?

所以這就是偷換概念,將袁術的罪名也轉嫁給了孫策,給人留下一個孫伯符乃心狠手辣之徒,不可輕信!

周瑜叫來手下說道:“速速將這裡的事情報於孫策孫將軍,一路上還需小心,謹防有埋伏!”

周瑜安排好一切,為了穩住城樓上的將士,又大聲的說道:“孫伯符與爾等乃同宗同源,相信你們中不少人是破虜將軍孫將軍的手下,平日裡待眾人如何?伯符乃破虜將軍長子,人品何須多言?”

“此時商議的事情也是為了少動干戈,避免自相殘殺給外人看了笑話,爾等害怕被清算,我也理解,我周公瑾敢保證大家原封不動,事情了了後大家還可以領賞!”

劉勳在城樓上擺了擺手,大聲說道:“今日天色已晚,讓孫伯符早些來,我等會一直恭候!”

周瑜鬆了口氣,知道劉勳暫時被自己穩住了,接下來就是看孫策的了。

孫策的人格魅力不是現在的周瑜能比擬的,再加上孫策與他們有舊,說起話來應該不會有那麼費勁了。

這邊孫策得到了訊息後心裡更急了,眾人只考慮了袁術卻忘記了劉勳,確實是個大漏洞。只期盼劉勳不要太沖動,要是打起來了就非常難搞了。

於是孫策待天亮後丟下大部隊,帶著八百人馬往廬江趕去。不到半天的功夫也到了。

孫策看著這熟悉的廬江城,不由得大笑道:“這廬江城還真是我我有緣!”

“劉勳劉太守何在?”

城內的守將已經派人去通知劉勳孫策到了,而此時的劉勳正在穿盔甲。聽聞孫策來了,神情頗為複雜,袁術要將廬江給孫策自己自然是不同意的,自己乃廬江太守,孫策佔了這裡自己去哪?

但是要是硬槓著不投降,遲早也是要被擊破的。

於是神色匆匆的往城樓上趕去,見孫策騎著棗紅色的駿馬正在城樓下等候自己。

孫策見劉勳冒了出來,連忙問候道:“劉太守,我義父如何了?”

孫堅死後,孫策在當時頗有些不情願,不過迫於形勢,加上為了自保,最終還是認了袁術為義父。

只是孫策很少提及此事,但是此時還得厚著臉皮捏著鼻子說出了這些。

劉勳聽完哈哈大笑,指著孫策罵道:“是孫伯符啊!你現在願意承認袁將軍是你的義父了?當時袁將軍稱帝,你孫伯符可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我與你在長江邊鏖戰數月,你也從未承認你是袁將軍義子!”

“現如今反倒承認了,袁將軍乃我劉某的上官,我對他能如何?”

“反倒是孫將軍要對我等如何?”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不裝了,你爺爺我是朱元璋

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