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了長孫皇后,等高爐建好後,一定讓她去參觀,然後李文斌來到了工部。

工部尚書溫大雅身體不太好,告病在家——他確實是病了,不是故意給李文斌難堪。

迎接李文斌的是工部司郎中焦巖——原本是有侍郎的,只不過武德七年被取消,要到貞觀二年才會復置。

“臣焦巖拜見秦王殿下。”

“焦大人不要客氣,請起。本王囑咐你的事,辦的怎麼樣了?”

“一切已經準備就緒,就等殿下來了。”

“好,帶本王去看。”

“喏。”

隨著焦巖來到了工坊,離得老遠李文斌就看到了幾座高聳的爐子——這就是他今天來這裡的目的,為高爐的最後定型進行畫龍點睛。

高爐原本在漢朝就已經出現了,可也不知道為什麼,到了唐朝反而沒有多少人知道,原本的高爐技術失傳了大半,以至於李文斌提出高爐的時候,連溫大雅都是一臉茫然。

來到高爐前,李文斌抬頭看著這座足足有五米多高的爐子,點了點頭。

這座高爐用了鋼板作爐殼,殼內砌耐火磚內襯,李文斌又檢查了爐喉、爐身、爐腰、爐腹、爐缸等重要部分,看到焦巖確實是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建造的,非常的滿意。

“焦大人,你做的很好。”拍了拍高爐的外殼,聽著咚咚的空洞聲,李文斌讚道,“我會在給父皇的奏摺裡為你多說好話的。”

“嗯……正好這工部沒有侍郎,你就當著吧。品級暫定是正五品上。”

焦巖先是一愣,隨即大喜,拜倒在地:“多謝秦王殿下,多謝秦王殿下。”

焦巖現在的職位是工部工部司郎中,品級是從五品上,現在一下子成為了工部侍郎,變成了正五品上,這等於一下子升了三級,讓他如何不欣喜若狂?

原本侍郎該是正四品下,不過李文斌沒有任免四品以上官員的權利,就只能讓焦巖先這麼幹著,等李世民回來再說了。

“焦炭可否準備好了?”

“回殿下的話,都已經準備好,就在那邊。”

看著壘的如同一座小山般的焦炭,李文斌點點頭:“既然如此,那就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這焦炭是李文斌在燒製水泥的時候,順便弄出來的。

僱傭的工人挖石灰石,順便連帶著把煤也給挖出來了。

讓李文斌喜出望外的是,就在秦嶺,居然就有著一座煤礦,而且還是淺層礦,挖掘的十分容易。

既然有了煤,那就乾脆拿來燒製出焦炭——焦炭是鍊鋼的好材料,剩餘的渣子還能和上膠泥做蜂窩煤,一舉數得。

不過現在李文斌還沒那麼貪心,先把焦炭弄出來,煉出好鋼再說。

焦炭透氣性好,而且又能支撐大量鐵礦石的堆壓。

而且用焦炭鍊鐵能提高爐溫,使得出來的鐵品質更好,出鐵量也更高。

隨著焦巖的一聲令下,將作監的工匠們升起爐火,很快一股股熱浪就撲面而來——焦巖想請李文斌去茶棚休息,可他堅決不肯,一定要親眼看著高爐煉出第一爐鐵水來。

工匠們從爐頂裝入鐵礦石、焦炭和石灰石,下方則是一排出氣口通到高爐底部的巨大皮囊在不停的鼓脹——這是用來給高爐加氧氣的。

很快的,高爐附近的空氣變得越來越熱,鐵水順著事先預留出來的管道流入了槽中——煉成鐵水只是第一步,而將這鐵水煉成真正的鋼鐵,才是最關鍵的。

這個時代用的是炒鋼法——就是把生鐵融化,然後不停的攪拌。

讓空氣中的氧氣和生鐵中的雜質和炭發生反應,使鐵中的含炭量降低。

這樣雖然簡單,可含碳量的比例不容易掌握,一個弄不好就會廢了整整一爐的鐵水。

而李文斌拿出來的則是灌鋼法——以熟鐵為料鐵,置於爐中,而將生鐵板放在爐口。

當爐溫升高到1300℃左右,生鐵板開始熔化時,既用火鉗夾住生鐵板左右移動,並不斷翻動料鐵。

這樣就能使料鐵均勻地淋到生鐵液。

可產生很好的滲碳作用,又可產生劇烈的氧化作用,使鐵和渣分離,生產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勻的鋼材。

當然了,這個技術有些過於超前,歷史上是明朝的時候才出現的,不過李文斌已經知曉了其中的奧秘,索性就直接拿來用了。

他用工匠們能聽懂的詞語,費盡了口水才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步驟——只是知道該怎麼做,可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而已。

不過這就已經足夠了,李文斌現在要的就是大量的鋼鐵,其他的都可以往後推。

從中午一直忙乎到了華燈初上,這才算是初步有了結果,可要真正的煉出鋼來,起碼還要等到明天才行。

李文斌雖然沒幹什麼體力活,可也是累得不行,汗水把他的臉都衝出了一條條的溝壑來。

他一個監國親王都是如此,更別提那些一直忙碌的工匠,一個個都累得快要打晃,站都快站不穩了。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李文斌自然明白,他當即派人取了酒肉來,犒賞所有的工匠。

“為了我大唐盛世,今日勞煩眾位大匠了。在這裡,本王先敬諸位一碗酒!”

說完,李文斌酒到杯乾。

隨同酒肉一起送來的,還有一箱子的銅錢:“這裡是一百貫錢,大家都分了吧。不要分什麼官職,就按出力多少來分!”

“多謝秦王殿下!”

一百貫錢,如果平均分配的話,每個人差不多都可以分到三四貫,這可是這些工匠幾個月的工錢了,歡呼聲幾乎傳遍了整座工坊。

“這下子可以買點羊肉回去了,俺家的那個小子,整天就吵吵著想吃羊肉,不想吃腥臊惡臭的豬肉了。”

聽到一個上了年紀的工匠的感嘆,李文斌一拍腦門:自己果然是脫離群眾了,怎麼把這件事都給忘了?

唐初的豬肉幾乎是沒人吃的——那個時候的豬肉有著一種極其難聞的味道,就好像是已經滲入了骨子裡一般。

這個時候有身份的人都吃羊肉,牛肉更是大富大貴的人家才能吃得起——朝廷有法令,不得私自屠宰耕牛。

每一頭耕牛在官府都是登記在冊的,就算是病死了要屠宰也要有官府的人在場才行。

而至於豬肉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時候的豬被當做一種非常卑賤的牲畜。

又肥又懶,不像牛那樣能耕地,也不像羊那樣能產出羊毛,所以被大多數人所鄙夷。

如果只是這樣,那也倒還好,貧苦百姓家能吃得起肉已經算是不錯了,自然不會如此挑剔。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時候的豬少了一道很關鍵的步驟,所以豬肉才會變得腥臊難聞。

至於是什麼步驟,李文斌自然知道——那就是在公諸還沒有長大的時候,就將其閹割。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驅除掉豬肉裡的那股腥臊味兒。

冷不丁想起了這件事,李文斌又回想起前世所吃過的那些菜式。

鍋包肉、回鍋肉、燉肘子、燉排骨……

一想起這些,他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

不行,得找個機會弄一頭豬來吃吃。

到時候弄點滷豬耳,再喝點小酒……

那滋味得有多美啊。

不過現在想這些都太早,還是把眼前的事情解決了再說。

將作監的工匠們徹夜不眠,一直到了第二天雞打鳴的時候,終於煉出了質量極佳的鋼鐵來。

而且據李文斌估算,效率比以往提升了起碼五倍有餘。

看著一塊塊依然冒著熱氣的鋼錠,李文斌知道,這就是大唐盛世的基石啊。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無限合三星武將,貂蟬扶腰

豬肉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