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員如果父母去世了,必須回家守孝三年才可以。

這被稱作丁憂-如果遇到了朝廷有大事需要這官員繼續做官,就會"奪情"。

可一般的官員就算是有著朝廷奪情也輕易不會答應,不然會被認為是戀棧官位不去,成為一生的汙點。

這鄭澤明為了成為待御史,居然隱瞞母親去世的事,可謂是大不孝。

而歷朝歷代都說自己是以仁孝立國,對於這種事是絕對無法容忍的。

果然,李世民聽了這事後臉色鐵青地問道:"鄭卿,是否真的有這樣的事?"

鄭澤明滿頭大汗:"陛下,這這這……"

他說了半天,也沒能否認李文斌是在撒謊-對方既然這樣說,那就是一定拿到了確鑿的證據。

如果自己現在再否認的話,那就不僅僅是大不孝,而且還是欺君,要殺頭的。

"來人,將這不孝之人官服扒了!"

隨著李世民的一聲大喝,幾個宮廷衛士如狼似虎般撲了上來,將鄭澤明的官袍和官帽都給扒掉。

"如此大不孝之人,按律當如何處置?"

"陛下,按律當免去所有官職,發配三千里,永不錄用。"

長孫無忌出班說道。

"好,那就這樣辦,將鄭澤明發配崖州!"

崖州就是現在的海南島那邊,說是荒無人煙都算是美化。

鄭澤明聽了,癱倒在地,眼淚鼻涕全都湧了出來。

好後悔,悔不該聽了族人的話當這出頭鳥,本來以為有著家族的保護就算是皇帝也不敢把自己怎麼樣。

沒想到的是,那該死的秦王所掌握的證據使得家族也無法出面。

哎,好後悔。

看著鄭澤明被拖下去,李文斌揚了揚手中厚厚一摞紙,衝著站在朝臣佇列中的門閥子弟們挑了挑眉毛。

老子看誰還敢站出來,只要敢站出來,就讓你們身敗名裂,以後都沒臉再活下去!

幾乎所有的門閥子弟屁股都不怎麼幹淨,或多或少的都做過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

如果是平時的時候,有著家族保護也沒人能把他們怎麼樣,可現在正是皇帝揮舞著屠刀,用凹凸鏡找門閥毛病的時候。

就算有那麼一丁點的問題,也會被無限放大,最後成為可以將人打下深淵的罪名。

絕大多數的門閥子弟都偃旗息鼓了,可還是有那種不怕死的站了出來。

"老夫王瑞陽,見過秦王。"

一個打扮極為"殺馬特"的中年官員站了出來:"老夫忝為禮部郎中,有幾個問題想要請問一下殿下。"

原來是這個老東西-這王瑞陽是晉陽王氏的人,是一個名士,名聲極大,大到了李世民都不能忽視他的存在,封他做了禮部郎中。

"王大人有什麼問題,儘可以提,本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很好,老夫想請問秦王,剛剛那鄭澤明隱瞞母親去世的事情,殿下是如何知道的?"

"哦,這是我手下在各地查探民情的時候,所探聽到的。"

"哦,原來是這樣。我還以為是陛下設立的機構,偵緝百官呢。"

這王瑞陽的話說的極為陰損,口口聲聲指責李文斌建立特務組織,探聽文武百官的隱私。

如果真有這樣的事的話,那百官自然會人人自危,和皇帝之間也會逐漸出現裂痕。

唐宋時候皇帝和臣子相處的方式大多還是以合作關係為主,還不是後世皇帝把臣子當成工具人一樣來對待-那要到清朝才會如此。

果然,聽了王瑞陽的話,很多大臣的臉色都變得很不自然起來。

畢竟沒人願意生活在別人的監控之下,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有人在暗中注視。

對於這樣的說法,李文斌自然早就有所準備。

"王大人,其實您的擔心完全是沒有必要的。"

"哦?殿下的意思是,監控百官是必須的了?"

"請問王大人,你為什麼怕被監控呢?"

"哼,那是君王對於臣子的不信任才會做出這樣的事來。當今陛下雄才大略,自然不會這樣做了。"

"哦,原來如此。那陛下,臣奏請撤銷御史臺。理由就是王大人所說的,監控百官其實是因為陛下不信任臣子。"

"胡說,老夫只說是監控百官的一舉一動,和御史臺有什麼關係?"

"難道王大人以為,御史臺裡的御史們都是些只會風言奏事,其實一句真話沒有的廢物?"

"秦王,慎言。"

李世民出聲提醒道,李文斌立刻從善如流:"陛下恕罪,臣失儀了。"

王瑞陽被李文斌的話氣得半死:"老夫什麼時候說御史臺只會風言奏事了?你這分明是狡辯!"

"御史臺的御史們連證據都沒有就可以風言奏事,那本王拿出了真憑實據反而要被王大人指責,這讓本王真的很是想不通。"

"難道,你和那鄭澤明有什麼關聯不成?本王聽說,你們幾家彼此聯姻,不知道鄭澤明的母親和你有什麼關係,王大人你要不要丁憂?"

這話說的就太缺德了,一句話一個坑,只要王瑞陽一個不小心就得栽進去。

"黃口小兒,安敢如此羞辱老夫?"

要不是李文斌年輕力壯,自己打不過他,王瑞陽早就衝上去,讓他知道知道名士的厲害了。

"王大人請息怒,本王不妨講一個笑話,緩和一下氣氛吧。"

說完,李文斌也不管王瑞陽同不同意,自顧自的講了起來:"話說兩漢時期,有那麼兩家人。"

"他們是鄰居,彼此的院牆是挨著的,因此平日裡沒少起齷齪。其中一家的孩子索性出門遊歷,拜訪名師,三年後學成歸來,已經成為了一名名士,立刻把鄰居那家給壓的喘不上氣來。"

程咬金和秦瓊聽到這裡,互相使了個眼色:這秦王口口聲聲不離名士,顯然是要拿這個王瑞陽開腔了。

李文斌接著講:"另一家的孩子氣不過,也離家而去。不過他沒去當名士,而是一狠心閹了自己,入宮做了太監。"

"等三年後,這家的孩子就帶著兵趕了回來,把名士和他的爹孃都抓起來要砍頭。"

"結果就在砍頭的時候,名士的爹突然嚎啕大哭起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元末民主共和革命

春筍竹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