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

王守仁與湛若水對視一眼,盡皆流露出明悟之色。

這個小王八蛋今日設宴之目的,在於集結四位知名大儒以及當代衍聖公,透過藉助他們於士林的威望與影響,助其革新科舉!

甚至不惜始設教育部門,廣設書院,以此作為交換的籌碼!

當真是好手段啊!

王守仁看著眼前黃錦與魏彬提供的筆墨紙硯,驚異地望了一眼這位聖天子,對他謀定而後動的本事愈發傾佩。

對於宣揚心學的王守仁與湛若水而言,他二人非但不會阻止陛下革新科舉制度,相反更會鼎力支援!

為何程朱理學始終能霸佔住主流學說的正統地位?

除了它是太祖爺欽定的官方學說外,還因它幾乎壟斷了科舉大考的考試範圍,造成“科舉取士”之“士”絕大多數均為程朱門徒!

如江汝璧等熱衷仕途的王學門徒參加科舉之時也不得不學做八股,限制己身!

而今陛下一意革新科舉制度,對於王學門徒而言自然是一個天大的好訊息。

看看呂柟與羅欽順慘白的臉色都知道,革新科舉對程朱理學的打擊會有何等沉重!

二人不再猶豫,迅速研磨提筆將心中建議寫下,一切為了心學的發展!

呂柟面色慘淡,但他卻未出言拒絕。

因為聖天子手中握有他無法拒絕的籌碼!

專管教育的部門!

十年免費教育!

少時家貧的呂柟清楚這兩件事情對於天下貧寒子弟意味著什麼:這將足以改變他們的命運!

基於大明士子恐怖的基數,每次科舉大考都會誕生出數以萬計的秀才,其中甚至不乏白髮蒼蒼者。

而自知仕途無望的秀才多於家鄉開設私塾教館,收受高額束,僅這一點便斷絕了不知多少家境貧寒計程車子!

但其自身不過秀才之學識,品行暫且不論,如何能夠為人之師?不過是誤人子弟罷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但這些所謂的“恩師”為師初衷就藏著私心,如何能夠培養教育出優秀計程車子?

大明缺少一個專管教育的機構久矣!

貧寒子弟缺少一個學習聖賢文章的學院久矣!

而聖天子正欲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

但前提是革新科舉制度!前提是改變程朱理學的正統地位!

如今正是程朱理學睏乏支離、王陽明與湛若水之心學盛行天下之時,呂柟心中很清楚革新科舉會對程朱理學造成何等重創,但他能拒絕嗎?

呂柟提筆又頓,陷入了天人交戰之中。

此刻同呂柟一般矛盾之人還有一人,正是禮部尚書羅欽順!

他是禮部尚書,且是江右大儒,若他同意革新科舉,那註定無人可以阻止此次革新之舉!

但他同樣不能拒絕啊!也無法拒絕!

十年的免費教育,將會是大明天下貧寒士子的福音,而且乃是毋庸置疑的仁政!

羅欽順遲疑片刻,喃喃自語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他不受控制地提筆論作,遵從本心。

身旁的呂柟聞聽此言,渾身一顫,隨後擦去眼角清淚,揮筆就作。

而衍聖公孔聞禮卻早早地便開始書寫大作,經歷過上次的事件之後,孔聞禮早就不敢與朝廷叫板,他明白衍聖公府早已今非昔比!

一旁飲酒觀察的朱厚注意到五人都選擇了順從,心中暗鬆了一口氣。

此次召集四位大儒,及當代衍聖公,本就是為了借用他們於士林之中的威望與影響,助自己順利革新科舉。

革新科舉比之廢除內閣更甚,真正是在撅了文臣集團的根,因此朱厚不得不慎重考慮,做好萬全準備。

由四位知名大儒與當代衍聖公出面背鍋,就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自科舉制度確立以來,歷代帝王皆視其為國之重典,極為重視!

科舉取士,選拔官吏,毫無疑問,科舉制度與官僚政治緊密相連,乃是大明帝國的根本,皇權統治的基礎。

而有明一代,科舉制度雖日趨完備,卻逐漸爛熟而衰敝。

時至今日,科舉大考被程朱理學所限制禁錮,選拔出的皆是一些死板呆滯的書呆子,於國而言積弊久矣。

如八股文章,不僅體制僵死,而且要“代聖賢立言”,即揣摩聖人孔、孟和賢人程、朱的語氣說話,因而八股文多半含混生澀、似通非通。

八股文章完全沒有詩、賦、論、策等文體的佳作那種熠熠文采和酣暢氣勢,而是晦澀枯燥,有些句子甚至難於準確把握其意義。

在朱厚看來,典型的八股文風是囉囉嗦嗦,空疏無聊,同政治才能根本搭不上任何關係。

而朝廷一向標榜“求實尚正”,只許考生做“渾厚老成”的死板文章,不得用詩賦式的華麗詞藻,不得引用經典以外的其它任何書籍,更加顯得死板僵硬,毫無可取之處!

如同太祖逐鹿天下的九字真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厚富國強兵的九字真言便是興教育,練強兵,重技藝。

而教育之重,便在為大明取士的科舉。

因此八股必廢,科舉需革!

一個時辰之後,五人皆已停筆,隨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自然發生於王湛與羅呂兩派之間。

又是一個時辰,朱厚終於見到了四位大儒商議而定的新科舉考綱,還算是比較滿意。

除了必須要有的四書五經外,原本就有程朱理學的代表作品《四書集註》被強留了下來,還有代表陽明心學的《傳習錄》,以及朱厚“嘔心瀝血”的大作——《盛世危言》。

王守仁這個現世聖人也不要麵皮了啊,把記錄自己言行的《傳習錄》強行加了上去,怪不得羅呂二人臉色如此難看。

“黃錦,舉行臨朝!”

“五位愛卿隨朕去做個見證!”

事不宜遲,趁著這五位學界大佬還未反悔,即刻敲定此事才是正理。

自聖天子即位以來,每次舉行臨朝,必有大事發生,這是滿朝文武默契的共識。

不知今日,這位聖天子又要做出什麼驚天之舉?

很快他們便得到了答案,一個令滿朝文武為之譁然的答案!

朱厚高坐於龍椅之上,俯視著文武百官,抑揚頓挫地高喝道:“祖宗表章六經,頒賜敕諭,正欲崇正學,延正道,端士習,育真才,以成正大光明之業,百餘年間人才深厚,文體純雅,近年士習多詭異,文體務艱險,所傷治化!”

“今有大儒王守仁、湛若水、羅欽順、呂柟四人,及衍聖公孔聞禮,深感大明文風變異、文體不正之象,故向朕諫言革新科舉,並親自擬定全新考綱,朕心甚慰。”

“傳令天下,日後之科舉大考分設經義、策論、詩賦、算數四科,以全新考綱出題,除經義外不得以八股文作答,擇優取士。”

“說理者,必窺性命之蘊;論事者,必通經濟之權;判必通律;策必稽古。非是者悉屏不錄!”

“今增設一教育部,專管各地學子教育,由孔聞禮擔任尚書,湛若水與呂柟出任侍郎,於各地廣設書院,由朝廷出資為學子提供十年的免費教育!”

“著軍機處立即擬定具體方案,傳行天下!”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魔君出道,餘等退讓

冬雪君

從陰陽魚登入神境天堂

大道無形的筆

道侶迷上我

愛吃素米糕湯的劉武生

月在橋上明

憂雁

鬼滅:在兩方中當團寵

沐炅

新標局

許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