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加賦,把全國丁銀總額基本固定,使廣大農民負擔相對穩定,逃亡人口減少,促進人口增長。

這一制度的實行,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百姓因此有了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並且賦稅規則的簡化減少了官府打馬虎眼任意加稅的可能。

身為戶部尚書的鬱新更是知道,自從當今天子推行了永不加賦的國策,加之甘薯土豆等各種高產作物推廣種植,大明人口迎來了爆炸性增長!

畢竟先前限制平民百姓的條件,便是糧食與賦稅!

大明連年天災不斷,百姓無糧可食,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哪裡還敢多生孩子?

直到當今天子貢獻出了神器甘薯,並與先帝親自耕種培植,這才得以將其成功推廣到了天下,養活了無數百姓。

而後便是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加上南疆五省的水稻超高產量反哺,大明天下的百姓終於可以吃飽穿暖了。

然而僅是如此,百姓還是不敢多生孩子,因為徭役賦稅!

人頭稅顧名思義,就是按照每戶人丁數量徵稅,孩子越多,人丁越多,這戶交的賦稅便越多,尋常百姓家庭如何能夠承擔得起這般高昂賦稅?

所以,百姓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直到當今天子宣佈,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套在平民百姓頭上的兩套枷鎖,就此廢除,百姓再也可以不用顧忌,按照心意地生兒帶娃。

“此前山東巡撫楊士奇便在奏摺中說:‘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查舊例,人丁五年一審,分為九則,上上則徵銀九錢,遞減至下下則徵銀一錢,以家之貧富為丁銀之多寡,新生者添入,死亡者開除,此成法也。”

“無如有司未必能留心稽查,且又相沿舊習,每遇編審,有司務博戶口加增之名,不顧民之疾痛,必求溢於前額,故應刪者不刪,不應增者而增,甚則人已亡而不肯開除,子初生而責其登籍,溝中之瘠猶是冊上之丁,黃口之兒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賠,既而逃亡,勢所必然。”

“這種戶丁編審中的虛報和浮誇之風在很多地區都普遍存在,官員紳衿利用優免特權隱漏人丁,奸猾之徒又託為客籍以為規避,而丁銀專案仍然存在,結果便落在貧苦農民的身上,其中在實行戶等編審制的地區,出現了利使用者等進行放富差貧的現象。”

“如山東曹縣,豪強盡行花詭,得逃上則;下戶窮民置數十畝之地,從實開報,反蒙升戶,結果其間家無寸土,餬口不足,叫號籲天者,皆冊中所載中等戶則也。這樣一來,一方面,封建官府為追求溢額在編審時多行虛誇;另一方面舍富就貧,丁銀溢額增多的結果便是使中下層民眾承擔起更多的丁銀來,飽受‘代納’和‘包賠’之苦。”

“這樣一種丁銀編徵,使得階級矛盾更趨激化。對於丁賦的徵收來說,其結果就是在民有苦樂不均之嘆,在官有徵收不力之參,官民交累。”

朱雄英緩緩道出了這個實情,令方孝孺等人神情凝重到了極點。

“你們都知道朕親民愛民、常自覺民間疾苦,現如今這賦稅徭役弊端已經到了不得不變革的地步,朕做出了這麼多的努力,為的便是今日,進行一場史詩性變革!”

眾人聞言忍不住面紅耳赤,被皇上這番話語刺激得激動無比。

朱雄英之所以選擇這幾位賢臣,自然是因為他們的清流身份。

他們是士大夫,卻與其他不同,是一群德行高潔負有名望計程車大夫。

他們不會同那些魑魅魍魎同流合汙,不會與貪官汙吏同流合汙,更不會與違背自己理念的人同流合汙。

“諸君,你們都是朕看重的賢良,可願隨朕,打響這場戰役?”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對於方孝孺等清流儒臣而言,推行仁政,踐行大同社會,便是他們唯一的理念!

更何況方孝孺等人已經看出,當今天子提出的這攤丁入畝政策,將會成為一場劃時代的變革,足以青史留名,名傳千古!

這樣一個大好機會擺在眼前,對於這些清流儒臣而言,傻子才會拒絕接受。

隨即眾人密謀良久,針對這場變革確立了一系列措施,並且方孝孺等大臣還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對方案進行了查漏補缺。

如此這般,群臣盡歡。

翌日,方孝孺等人以巡撫身份離開京師,巡行天下,力求查清天下田地,為攤丁入畝做好準備。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當太子的我高低給所有女孩一個家

唯有抑鬱不可醫

水滸之祝彪【三國猛將來幫忙】

方遵

反派:我是被逼的,你信嗎?

翩翩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