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朝議。

滿朝文武早早地列隊站好,而後魚貫進入乾清宮大殿。

相比於先前上朝如上墳的心情,群臣現在可謂是歡欣鼓舞,鼓足幹勁,就等著那位天子駕鶴西去,太子爺即位稱帝了。

太子殿下監國一年有餘,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大力推行各項仁政,提拔了不少賢良忠臣,大大增強了文官在國政中發揮的作用,一時之間政通人和,海晏河清,盡顯仁君之風。

這樣安寧平穩的朝堂,才是文武百官一直嚮往的地方。

不得不說,若是那位天子能夠早日駕鶴西去,那就更妙了啊!

百官尚在心中喃喃,下一秒卻是變了臉色。

群臣只見在太子爺的攙扶之下,那位天子顫顫巍巍地登上了陛階,而後坐在了龍椅之上!

這位天子,今日怎會突然上朝?

嘶……

這是要發生大事了啊!

一時之間,滿朝文武盡皆神情一肅,提心吊膽地俯首低眉,大氣都不敢出。

太祖爺見狀面無表情,心中卻是哀嘆了一聲。

他猛地回想起毛鑲死的那日,愛孫幾近嘶吼著對自己說出的那番話。

“您真以為滿朝文武都是傻子?天下百姓都是傻子?您為何不走出這乾清宮去看看,天下百姓都稱您為什麼?”

“他們稱你為‘暴君’,心狠手辣的暴君!”

呵,暴君!

難道在朝臣百姓眼中,自己真的是個“暴君”嗎?

將帥可廢,大明不可亡,難道自己,真的做錯了嗎?

“標兒,你主持吧,不用理會朕!”

無比蕭索地說了這麼一句話,太祖爺眺望著殿外的大明山河,怔怔出神。

太子爺聞言一愣,有些不能理解自家父皇的意思。

杜安道見狀若有所思,急忙尖著嗓子高聲喝道:“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話音一落,新任工部尚書茹常便憂心忡忡地出列奏道:“啟奏皇上,數日之前黃河暴漲沖毀堤壩,洪水一路勢如破竹,甚至衝破了徐州城西門,房屋倒塌無數,百姓多溺亡,民眾死傷無數,數十年的修養生息毀於一旦啊!”

“而短短几日時間,黃河又在原武決口,洶湧的黃河水漫過曹州流入梁山一帶,淤積近四百餘里,切斷了我大明南北水路大動脈的運河,南北漕運……癱瘓了!”

此話一出,群臣皆驚!

黃河水患,又開始了啊!

大明立國至今,經歷了天降大旱,扛過了漫天飛蝗,卻唯獨對這黃河水患毫無辦法,被肆虐得徹底沒了脾氣。

朝廷年年撥款治理水患,這黃河卻是年年決堤肆虐,生活在大江大河邊的百姓們苦不堪言,尤其是黃河下游情況極其嚴重,幾乎每年夏季都會有決堤決口的噩耗傳來!

蒼天真是無眼啊!

轟轟烈烈的新政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行著,原本已經出現疲態的大明在朝野上下一心的努力之下,這個龐大帝國正在漸漸的煥發出新的生機,一片欣欣向榮之景!

可惜天公不作美啊,偏偏就在這個時候,黃河水患肆虐!

眼下大明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一片欣欣向榮,卻是在此刻爆發如此滔天水患,對於大明帝國的打擊不可不重!

漕運即是指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調運糧食,專指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

自古以來,歷代王朝都將徵自田賦的部分糧食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運送糧食的目的自然無非就是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

比如眼下徐州水患嚴重,僅是靠鄰近州府開倉放糧,決計是不夠的,朝廷只能從各大省份,尤其是江南這等富庶之地調集糧食,送往災區賑災濟民。

與陸路相比,無疑走水路漕運更加方便快捷,途中所損耗的糧食財物也大大減少,但是而今漕運癱瘓,那可真就麻煩了!

想要依靠漕運輸送糧食賑濟災民,已經行不通了,那便唯有走陸路,但不知多少無辜百姓,會活活餓死在等待救命糧的路上!

文武百官盡皆抬頭看向了龍椅之上的天子,這才明白為何今日天子會突然上朝,原來是發生瞭如此大難,他不得不親自出面穩定人心。

眼見皇上沉默不語,反倒是將目光投向了一旁的太子爺,群臣心中當即一凜,總算是體會到了皇上今日臨朝的深意。

黃河水災在前,救民如救火,刻不容緩,這就意味著上天賜給太子殿下的最終考驗,來臨了!

畢竟眼下太子爺監國,可惜天公不作美,偏偏就在這個時候,黃河水患肆虐,爆發了近幾十年來最為嚴重的水災,

整個大明天下都會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到黃河之上,聚焦到漕運之上,人心惶惶之際,各種猜測也自然會在朝野上下悄然蔓延開來!

比如說,這位太子殿下,是否真的人如其名,能夠合理有效地賑災濟民,疏通漕運,穩住民心。

還是說,這位監國太子爺,不過是徒有虛名,華而不實,面對這突然爆發的天災束手無策,賢名一朝喪盡!

文武百官齊刷刷地將目光匯聚在太子殿下身上,期待著這位頗有仁君之風的大明儲君,面對上天設定的這道考驗,給出一副完美的答卷!

得到了父皇鼓勵的眼神,太子爺當即不再猶豫,深吸了一口氣下令道:“即刻下令,調集鄰近州府餘糧全力救災,確保災民有糧可食!”

“著工部尚書茹常為欽差大臣,挑選經驗豐富的匠人親自趕往原武、梁山等地主持治理黃河和運河,儘快疏通漕運!”

“傳令災區及鄰近州府衙門,搭棚施粥,搭建屋舍,收攏災民流民!”

“諸位臣工,重災在前,救民如救火,還望諸位上下一心,與孤共克時艱,抗擊天災!”

話音一落,太子爺鄭重其事地向文武百官行了一禮,群臣見狀哪裡敢受,紛紛跪地高喝道:“臣等領命!”

太祖爺深深地看了一眼自己這個兒子,有些欣慰,也有些憂慮。

太子仁厚不假,愛民也不假,卻總是缺乏了果斷與狠辣,這對於一位帝王而言,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啊!

“傳令下去,此次大明傾舉國之力賑災濟民,若有敢尸位素餐、懈怠了事者,悉數捉拿下獄,嚴加治罪!”

撂下這句狠話,太祖爺起身便走,留下瑟瑟發抖的滿朝文武。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索菲亞大教堂

吳禹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