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孫親自主持治理水患,疏浚漕運,此事早已吸引了整個大明天下的目光。

但這位太孫殿下親赴徐州段漕運一個月後,卻是未曾做出半點功績,反倒是悍然廢掉了正四品的徐州知府。

隨著他那首膾炙人口的《贈徐州知府虐政》傳遍天下,竟是人人為之稱頌傳揚,萬口傳誦,乃至風靡整個大明文壇,競相讚歎這位太孫殿下詩才橫溢。

自大明立國之後,為革除元末施法不明之弊端,除卻文人浮華淫巧之陋習,大興尚用實學之風。

在當今天子的大力提倡之下,朝廷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改革科舉,尊重儒學,倡導禮教,申明教化,尚敦篤、抑浮華,使得明初學風為之大變。

這一實學風氣,影響到文學,則是崇實尚用、溫文爾雅、溫柔敦厚的文學風氣的出現,從而使明初文學充斥著一種理學風味。

加之此刻大明文壇士子名士,大多數皆是經元入明的,經歷了元末明初的動亂,對社會民生及治亂興亡有著較深的認識和體會。

故而這些大儒名士往往能寫出一些揭露社會黑暗,具有現實社會意義的作品,如以文名揚世的宋濂,以詩稱世的高啟,以詩文並著於世的劉基,三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在這個資訊交通以及印刷技術已經算是比較發達的時代,這首由當今皇太孫有感而發親自作出的《贈徐州知府虐政》,如同一顆耀眼的星星橫空出世,徹底點燃了整個大明文壇。

此詩句句皆是在寫徐州知府嚴嘉良驕奢淫逸,收刮民脂民膏,致使民不聊生,怨憤四起,朝廷官僚卻是充耳不聞!

要知道當今天子可是一向重典懲治貪腐,為此不知砍掉了多少個貪官汙吏的腦袋,但太孫殿下這首詩卻是寫的尖銳辛辣至極,無疑狠狠給了那位天子一記耳光。

或許是因當今天子的殘暴統治而憤怒,亦或許是感懷那些被當今天子無故殺掉的碩儒名士,如高啟、徐賁等人,造成整個文壇競相傳誦追捧此詩,一時之間鬧得沸沸揚揚。

乾清宮,御書房。

右都御史袁泰剛剛跪地行禮完畢,便被一個茶杯砸在了額頭之上,登時鮮血淋漓,卻是不敢抬手擦拭,只能任由血液流淌。

“看看你做的好事!你可真是‘秉公執法’啊?虧得朕如此信任你,將都察院交由你執掌,你對得起朕嗎?”

太祖爺如同憤怒的野獸,銳利的目光死死盯著這個重臣,恨不得立馬下令將其拖出去杖斃!

袁泰戰戰兢兢地以頭觸地,根本不敢吭聲。

他怎麼也未曾想到,嚴嘉良這個蠢貨竟然蠢笨到了這種地步,連場面功夫都不知道做一做,竟敢當眾邀請皇太孫赴宴,為他接風洗塵!

這他孃的不是坑人嗎?

災民饑民尚在水深火熱之中嗷嗷待哺,你倒是好得很啊,不但肆意享樂,還邀請太孫殿下一同享樂!

你是真不知道,那位太孫殿下狠辣無情的手段啊!

事已至此,為之奈何?

不但嚴嘉良這個蠢貨完了,自己也完了!

“老臣……知罪!”

顫顫巍巍地講出了這四個字,袁泰如同被抽乾了精氣神一樣,險些癱軟在了地上。

原本太子殿下監國理政,自己最多被革職罷官,尚能保全性命。

但現在被皇上召見,已是必死無疑了啊!

太祖爺冷眼看著這個老臣,語氣冰冷地下令道:“擬詔,革除袁泰右都御史一職,即刻打入天牢,嚴加問罪!”

“徐州知府嚴嘉良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喪盡天良,將其剝皮實草,剝下的人皮填入稻草製成人皮稻草人,立於衙門門口或者當地土地廟的門口,以儆效尤!”

在嚴峻形勢面前,老爺子再次展露了狠辣雄譎的一面,重現了“剝皮實草”這一酷刑。

訊息傳出,朝野震動。

一位正四品的徐州知府,連帶著一位正二品的右都御史,就此因那位太孫殿下而倒臺,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便被整得死死的。

那位太孫殿下,手段未免也太狠辣無情了吧?

右都御史袁泰為官一向謙直嚴謹,秉公執法,深受百姓愛戴,而今受此無妄之災,朝臣難免對此頗有微詞。

太子爺對此也唯有報以苦笑,為自家愛子捏了一把冷汗。

這個小王八蛋,又開始作妖了啊!

左手尚方寶劍,右手便宜行事,他不作妖都對不起手中的權力!

這一次是一個知府加上一個右都御史,那下一次會是誰呢?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揚州,物產豐富,人文薈萃。

著名古曲“廣陵散”就誕生在這裡,自隋煬帝修通大運河之後,漕運便成為了揚州崛起的開端。

其繁華之盛,處處有酒家瓦肆,夜夜有管絃歌聲,商賈鉅富,文人墨客盡皆彙集之處。

如若說大運河帶來的漕運,是揚州崛起的開端,那麼伴隨著鹽業的興起,揚州才真正走向了巔峰!

因為揚州,本就是一座建在鹽上的城市。

為了改變北方邊防軍隊糧餉運輸的困難局面,從洪武三年起,明朝實行了“開中制度“:由商人向北方運輸糧草,糧草運到後,政府按照一定比例給商人發放憑證,商人以這種憑證到各地鹽場支取食鹽。

而揚州不僅是淮鹽的重要產地,而且臨近長江、淮河,又有京杭大運河這條漕運通道,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致使揚州瞬間成為了全國鹽業的龍頭城市,各地鹽商雲集揚州,使其真正成為了一座“建在鹽上的城市“。

揚州府衙之中,楊士奇面色陰沉地坐在大堂,看著太孫殿下寫給自己的回信,眉頭幾近凝成了一個“川”字。

自己前來揚州敦促號召富商巨賈募捐災款已一月有餘,募集到的錢糧卻是杯水車薪,這很難不令人氣餒。

這些個在商界摸爬滾打的富商巨賈,哪一個是簡單貨色,各種理由藉口層出不窮,甚至就連日不落商會成員都百般推脫刁難,僅是象徵性地捐了一點可笑的錢糧,如同打發叫花子一般。

直到此刻,楊士奇這才總算是明白,為何太孫殿下非要帶著自己等人前來治理水患。

原來,這位殿下,是為了讓自己等人,看到這黑暗現實啊!

徐州災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正嗷嗷待哺,揚州富商卻驕奢淫逸,縱情聲色,日子過得好不快活,卻是不願伸出援手,賑濟災民!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當真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歷朝歷代的真實寫照!

這些個富商巨賈,都該殺之!

“劉知府,太孫殿下有令,命知府於城門口處鑿石刻碑,為捐贈善款之人勒石記功!”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話三國:我武神附體,橫掃千軍

控各種的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