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與尹昌隆一前一後地跪地接旨,自此算是徹底遠離了中央朝堂。

朱雄英看著二人不情不願的模樣,心中覺得好笑無比。

這呂震可是永樂大帝的寵臣,有著過目不忘的好記性,甚至上朝奏事從不備份,足以見其記性之好,但他為人陰險忌刻,善於諂媚逢迎朱老四,因此得以權勢大漲,多名大臣因他攻訐而無辜冤死,剛正不阿的尹昌隆便是其中之一。

雖然呂震是個陰險小人,但不得不承認,他一個頗有才能的幹吏,而滿蘇行省眼下的局勢,正需要這種賤人加小人前去坐鎮,才能夠鎮得住那些地方土著。

至於尹昌隆則是標準的程朱儒臣了,剛正不阿,忠君愛國,妥妥的一個正面人物。

不知這兩位性情截然相反之人,會在滿蘇行省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朱雄英可以預料得到,含怒而去的呂震大人正欲提刀殺土著,尹昌隆則極力勸阻收買人心,壞人讓呂震做了,好人則是尹大按察使,後面再尋個由頭將呂震調離滿蘇便是,如此一來尹昌隆也可放心地佈政了。

不得不承認,朱雄英已經在帝王這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連心也變得越來越黑。

在他眼中,政治並沒有對錯之分,臣子也沒有正邪之別,如呂震這等奸佞小人,只要能夠踏實做實事,為朱雄英這位帝王分憂,那他便是一個賢才幹吏!

“第二件事,便是新政,楊愛卿!”

朱雄英對楊士奇含笑點頭,後者立馬會意,出列跪地高聲奏道:“啟稟陛下,臣在山東推行耗羨歸公新政後,各地火耗率與實行前的確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多數地區耗羨率降低在正額錢糧的一至二成之間,比原來的高耗羨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並且還一舉扭轉了地方官員狂徵濫派的惡劣情況,平民百姓對此拍手稱快,交相稱讚。”

“雖然這些官員因失去了一部分灰色收入,對新政頗有微詞,奈何奸賊陳瑛這個前車之鑑就在眼前,他們也根本不敢在暗中使絆子,加之養廉銀製度的推行,算是對山東官員進行了變相補償,反抗新政的呼聲也就此消失了。”

“臣得以順利在山東全境推行新政,而時至今日,新政效果十分之好,不但減輕了百姓頭上的賦稅負擔,還扭轉了地方官狂徵濫派的惡劣情況,山東官場一改先前貪腐受賄的不良風氣,取而代之的是一位位肯做實事為民謀利的忠良之臣!”

楊士奇命人抬上來了一塊小黑板,用條形圖的辦法將山東今歲的稅收與火耗、養廉銀、州府支出等各項比例列舉了出來,並且分為了新政推行前後兩大類,眾人只覺這個方法頗為新奇,但效果卻是出奇得好。

一目瞭然不說,還十分明顯地展示了新政的效果,比之先前地方官員長篇累牘的奏報效果提升了不止一重,至少閱覽奏章的人沒有必要再耐著性子逐字逐句地去閱讀。

文武百官嘖嘖稱奇,紛紛出言詢問這玩意兒是個什麼東西,楊士奇含笑予以解答,並特地強調這是當今天子發明的新奇玩意兒。

群臣聞言一愣,隨即開始瘋狂拍起了馬屁,對著條形圖就是一陣瘋狂輸出,聽得朱雄英都有些面紅耳赤。

大明這些文人,真是不要麵皮!

“行了,既然你們這對玩意兒交口稱讚,那就定為例,日後所有涉及資料的奏章,都統一採用此方法彙報,尤其是戶部衙門,若是不懂就去問楊士奇!”

聞聽此言,戶部尚書鬱新欣然點頭,心中卻是一萬匹羊駝呼嘯而過,怎地吃瓜看戲又看到自己身上來了?

“楊愛卿的話你們都聽到了,新政在山東推行後的成效你們也都見到了,現在朕意將其推行天下,沒有問題吧?”

朱雄英撥動著冠冕垂下的珠簾,語氣輕鬆地出言道,但他那雙眸子卻是不斷掃視著群臣,似乎在尋找一個敢於冒出頭來反對新政的愣頭青。

果真如此啊!

皇上果真決意推行新政!

群臣心中不約而同地迴響起了這句話,大殿頓時陷入了沉寂。

雖然這“火耗歸公”加上“養廉銀”制度,是一件好事,推行之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加了,存有餘錢那應急提供能力也增強了,各級官員的法定收入提高了,而短期內老百姓的負擔也沒有增加。

但是位列朝堂之上的京官都是辦差多年的老臣,他們當然知道地方州府縣衙貪腐有多麼嚴重,那些賄銀為何要收、怎麼收、收多少、從哪兒來、花哪兒去……

畢竟這一條條利益輸送網路的最終點,不是旁人,赫然正是他們這位位列朝堂的京官大老爺們,否則天下士子也不會為了科考而奮鬥一生!

皇上這新政的確是一項仁政,但對士紳官員而言卻是不見得。

地方利益減少了,首先倒黴的便是地方官員,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以打點賄賂,亦不敢另立名目狂徵濫派,那麼之後倒黴的便是一級一級往上的高官了,直至他們這些權貴。

這就好比稅收是一塊大蛋糕,這塊蛋糕是壽星的蛋糕,由他負責定額劃分,而火耗則是附贈的一小塊,壽星不會去理會,自然便成了客人的福利。

現在壽星將這小塊蛋糕也放在了大蛋糕上面,霸氣地向客人宣佈這塊他也要重新定額劃分,客人除了傻眼之後,便就只有憤怒了。

但很可惜的是,壽星正是當今天子,而客人則是天下官員,二者地位根本就不對等,他們也只有乾瞪眼的份兒。

朱雄英見群臣不吭聲,懶得再跟他們廢話,直接下旨道:“既然諸位愛卿沒有意見,那此事就這般定下了,擢楊士奇為聖命欽差,巡行天下,推行新政,六部百司、地方州府全力配合,敢有懈怠敷衍者嚴懲之!”

事已至此,多說無益,群臣只得相當違心地應聲答道:“聖明無過陛下!”

他們心中卻是清楚,新政這麼一強行推行天下,不知有多少官員要跳腳罵娘了啊!

但是,當今天子乾綱獨斷,他們又能如何?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之一知半解

隨水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