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大繆矣,聖人之道的確蘊含於自然之理,但若我們盡皆可以輕意參悟,那豈不是人人皆可以為聖?”

眼見方孝孺再次吃癟,一旁沉默良久的禮部右侍郎王景突然出言相助,算是透過耍賴給方孝孺解圍。

程朱大儒王景,少時便聰敏異常,博覽群書,所寫文章高深雄健,深得古人文風精髓,當時被讚譽為“上繼屈宋,下並班馬”,號“常齋先生”。

他本以為自己這句類似耍賴皮的回答,可以助方孝孺解圍。

畢竟聖人之道乃是那些聖賢提出的理念,自己這些儒生皓首窮經了一輩子,也未曾參悟半分,這就只能證明聖賢之所謂為聖賢,定然有著他們的特殊之處!

但是,王景萬萬沒有料到,正是這句賴皮話語,將程朱理學徹底推進了萬劫不復之地。

“常齋先生此話錯了,聖人之道就在你我心中!”

“嗤……荒謬絕倫!照你這樣的說法,那豈不是人人都是聖賢?”

王景聞言嗤笑一聲,毫不客氣地譏諷回答道,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得嚴重性。

王紳見狀並不動怒,依舊微笑著反問了一句:“那常齋先生可知,在我新學儒生眼中,何為聖人之道?”

聞聽此言,王景抬手示意其繼續講吓去,他倒想看看,這所謂新學的聖人之道,究竟有多麼荒唐可笑!

“聖人之道,說白了,就是治世之道,就是為國為民之道,更加直白一點來說,就是讓天下百姓都能吃飽飯,穿暖衣!”

頓了頓,王紳沒有理會程朱眾儒的驚訝眼光,繼續解釋道:“這與我儒家治國平天下之理念完美契合,畢竟我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最終目標,不過也只是打造出一個大同社會,而大同之治的第一步,必定是讓老百姓吃飽穿暖,所以我新學從根本上,便點出了何為聖人之道!”

眾儒聞言,如遭雷擊!

讓天下百姓都能吃飽飯,穿暖衣,這就是聖人之道?

這怎麼可能?

聖人參悟的道理,聖人成聖的道路,怎麼可能會如此粗淺易懂……上不得檯面?

自己等儒生苦苦追求思索了一輩子的聖賢之道,更應該是那些高階大氣上檔次的至理大道,是那些充滿逼格的經典大道,不可能就是這麼一個簡單樸素的道理,這麼一個人人都可以明白的道理!

方孝孺張了張嘴,似乎想要反駁,卻發現根本無可反駁,最終未曾出聲。

劉崧神情大變,不停地撫摸著雪白鬍須,不知不覺間已然抓下了一大把。

王景臉上的鄙夷之色不復存在,剩下的盡是一片凝重。

三位程朱大儒,連帶著他們身後的程朱門徒,讀了一輩子的程朱,拜了一輩子的程朱,找了一輩子的聖賢之道,卻是從未想過,他們以為晦澀難懂、虛無縹緲的聖賢之道,就在自己腳下!

讓老百姓吃飽穿暖,這是每一個有識之士都曾勵志做到的粗淺目標,但是到了最後,他們都會悲哀的發現,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似乎並不能做到。

尤其是對方孝孺等在朝為官的程朱儒生而言,這種無禮感與絕望感更是瞬間高漲。

讓百姓吃飽穿暖,或許是一人一輩子都難以完成的終極理想,但它的確如同王紳所說,只不過是實現大同之治的第一步,最基礎的一步!

若讓百姓吃飽穿暖不是聖人之道,那自己等人連這最基礎的粗淺目標都不能做到,那還談什麼尋求聖人之道?

惶恐,驚懼,不安,失落……種種情緒交織在心田,令這些程朱門徒久久不能回過神來。

雅間之內,楊士奇滿臉漲紅,激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朱老十在旁調戲著俏麗侍女,早就被這些儒學經義噁心得頭昏腦漲。

朱雄英見狀心中大定,再次給王紳點了波贊,便準備動身離去,出來晃悠了這麼久,還不知道那些朝臣會鬧成什麼樣子呢。

事到如今,新學崛起已經呈現出勢不可擋之勢,今日過後,將會席捲整個大明天下。

畢竟程朱門徒苦苦追尋了一輩子的聖人之道,第一次如此清晰明瞭地展露於人前,這等衝擊力與震撼力,一般人還當真抵擋不住。

“朱夫子的言論的確無錯,聖人之道就蘊含於萬物之理中,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天下間萬事萬物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一草一木都蘊含著天道的奧秘。”

“而格物致知的方法便是去認識瞭解自然之理,如那嚐遍百草的聖賢神農一般,運用這些自然之理為百姓謀福利,助百姓吃飽穿暖,從而達到治國平天下之志!”

“諸君,治國平天下,並非一定需要步入仕途,執掌朝堂,推行自身的政治理念,即便身居鄉野亦能治國安邦,平定天下!”

“如那正在不辭勞苦地治理黃河水患的宋禮白英等賢者,正因他們長年奔波遊走於黃河各地,成功治理好了黃河水患,救活了成百上千萬沿岸百姓的生命,將澇地便為糧田,功德無數,活命無數,你們覺得他們是聖賢嗎?”

這一次,不但不少程朱儒生情不自禁地點了點頭,認可了王紳的說法,就連方孝孺都頷首認可,第一次贊同了王紳的觀點。

宋禮白英等人,自洪武二十三年,徐州爆發最大水患,時為太孫的當今天子,召集這些賢才幹吏,親自奔赴徐州之地治理水患,而後他們便依照皇上定下的措施,分步分段治理黃河,至今已過去六年之久。

六年奔波勞碌,六年風餐露宿,六年櫛風沐雨,換來的是沿岸百姓的歡聲笑語,安居樂業。

宋禮與白英,不但可稱為聖賢,立下治水這等不世之功,足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諸君不妨再想一想,宋禮與白英這兩位聖賢,文章做得有諸君好嗎?學識比得過在場諸位大儒嗎?他們可曾張口仁義道德,閉口家國大義?”

面對王紳的第二個問題,程朱門徒竟是齊刷刷地搖頭,沒有絲毫的猶豫遲疑。

宋禮堪稱程朱儒臣的傑出代表,但那白英原本卻只不過是個以耕田為業的農民,因治水、行船經驗相當豐富,十分熟悉山東境內大運河及其附近地勢、水情,被當今天子徵辟為治水欽差,開啟了輝煌璀璨的一生!

“一個農民,未曾學過聖賢文章,不懂什麼家國大義,卻在這個國家需要他的時候挺身而出,毅然決然地響應號召治理水患,他不會做文章,亦不會講聖言,但他卻做出了我輩儒生從未做過的治水偉業!諸君,難道白英白公給我輩儒生的啟迪還不夠嗎?”

此話一出,眾人盡皆沉默了。

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民,卻奔赴於前線治理水患,成就了聖賢之道,這無異於給了他們一記狠狠的耳光。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便是我新學理念!”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住宅風水

春風來易術

咱兩關係那麼好,你卻想當我爹

無窮無量的超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