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儒者,必能鐵肩擔道義;真儒者,理應精思而踐履!”

新學魁首王紳的一席話,猶如當頭棒喝,令許多程朱大儒陷入了沉思,首當其衝的方孝孺更是眉頭緊鎖。

鐵肩擔道義?

精思而踐履?

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儒者嗎?

雅間之中,楊士奇同樣陷入了沉思,朱檀在一旁看得莫名所以。

當朝天子朱雄英聽聞這句話,忍不住撫掌讚歎,對自己尋到了王紳這個好苗子,並將他培養成了新學魁首,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鐵肩擔道義,這句名言名句出自楊繼盛《楊忠愍公集》,意思是以救國救民為己任,一心為民的理想和志向。

楊繼盛,嘉靖名臣,他出任南京兵部員外郎中時,篤實剛正,不畏權勢,因勇敢彈劾大奸臣嚴嵩未果,反而慘死在嚴嵩的屠刀下,在臨刑前寫下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後有革命先驅李大釗將其巧妙改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十個大字,與朋友共勉。

如楊繼盛、李大釗等風骨文人,才是真正的儒者,以救國救民為己任,一生為之努力奮鬥,甚至不惜貢獻出生命。

後半句“精思而踐履”則與新學“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王紳能夠說出這句話,足以見他對新學理解之深。

儒者崇尚著儒家思想,恭謙禮讓、溫文爾雅,讀書明理,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盡數融入在生活當中,而真儒者必有鐵肩擔道義,精思而踐履,儒雅氣質、詩辭經書雖不同以前,但也保留著斯文的涵養。

如今大明天下這些讀書人,丟了讀書人的斯文之氣,風骨之氣,多數是在為科舉大考而學,成了一個個功名利祿之徒,遺失了讀書人的修養,學以致用,學而無用,以求官、求富貴作為人生理想。

當心中慾望在不斷燃燒,這世間真儒者又有多少?

程朱,不得不革新了!

亭苑中央,論道還在繼續。

國子監祭酒劉崧畢竟老成持重,經歷了太多大風大浪,雖因王紳那句振聾發聵的話語略微有些失神,但很快便反應了過來,轉移話題道:“王仲縉,老夫有一個問題,何為新學?”

劉崧眼見局勢不妙,直接放出了自己的大殺器,當眾讓這王紳闡釋新學理念教義。

作為一個見慣了風浪的過來人,劉崧皓首窮經地讀了一輩子的程朱,自然也發現了些許有問題的地方,他也見過有人就此提出異議,只不過這些聲音很快便被鎮壓下去了。

而今這所謂新學,不過就是脫胎於程朱的偏激學說罷了,劉崧故意讓這王紳當眾闡釋新學理念,並非是為了助他宣揚新學,而是在他闡釋之後,就此抓住疏漏,運用程朱將其徹底擊潰罷了。

何為新學?

新學與程朱有何區別?

這是在場所有程朱學子,一直想要知道答案的共同問題。

面對這個難題,王紳依舊面不改色,微笑答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萬物在心,不在理,心即理,心即良知,心即大道!”

“新學出自格物致知之道,出自聖人之道,而聖人之道,就在諸君心中,就在諸君腳下!”

此話一出,全場譁然,程朱門徒頓時騷動了起來。

心學!

這所謂燕京新學,其實就是心學!

他們是心學門徒!

什麼“萬物在心不在理”、“心即理”、“心即良知”……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心學理念!

心學啊!

這個沉寂百餘年的龐然大物,難道又要冒出頭來,強勢崛起了嗎?

理學與心學之爭,始自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子與心學鼻祖陸象山,於鵝湖寺論道,雙方就各自的理念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此次名留青史的“鵝湖之會”,雙方爭議激辯了整整三日,陸氏心學略佔上風,但最終結果卻是不歡而散。

但此次論道結果,卻是決定了程朱理學與陸氏心學截然相反的命運。

朱子曾批判“科舉累人不淺”,但卻說“廢他不得”,建議對科舉考試加以修正,從而為國家選拔人才。

然而陸九淵平生熱愛講學,並不熱衷科舉,只有過數年官宦生涯,曾尖銳辛辣地批判科舉制度只是利慾之途,對發揚孔孟之道並無益處。

科舉考試乃是朝廷籠絡讀書人的重要手段,朱學對科舉持修正態度,陸學卻持明確的反對態度,歷朝皇帝自然更願意接受朱學。

因為朱子學有利於穩固朝廷統治,成為朝廷統治萬民的思想根基,故而朱子學自南宋末開始,便被朝廷欽定為官方學說,地位不可動搖!

元代以後外族統治中原,蒙古貴族為安撫漢地,更推崇朱子學在思想方面對百姓的統治,朱學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到了本朝,太祖高皇帝同樣定下了程朱為主,更是進一步將朱子的著作定為官方科舉考試的必考教材,徹底確立了程朱的管學地位。

朱子也因為集理學於大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大賢”,被天下儒生奉為“萬世宗師”,他的程朱理學就此大行其道,牢牢佔據了儒學正統地位。

反觀陸王心學,陸九淵本是宋代儒學巨擘,但其學說受到了佛教禪宗影響是無可爭議的事實,陸九淵其言和其行均帶有明顯的禪學色彩,導致宋代、元代、明初學術界普遍陸學為禪學,即認為陸九淵學脈源於禪宗,朱子多次明確指出陸氏心學為“禪”,使得陸氏心學為禪學的觀點在天下文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遭受到了多種非議。

陸九淵在世之時,透過各種渠道與朱子反覆論辯,朱、陸兩派大體上勢均力敵,但陸九淵死後,陸門弟子未能將師說發揚光大,反而在與朱學的抗衡中日漸衰落,加之心學門徒袁袁燮等人也受到迫害,心學群龍無首,就此衰落了下去。

陸氏心學如今不過在浙東四明(浙江寧波)盛行其道,加之門徒較少,完全得不到推廣與傳播。

朱文公之學行於天下,而不行於四明。陸象山之學行於四明,而不行於天下。

但誰都沒有想到,一個王紳橫空出世,帶著他總結歸納的燕京新學,再次向程朱理學發起了挑戰,試圖撼動這個龐然大物!

新學,正是心學!

他們並非空穴來風,亦非歪理邪說,而是有著正統傳承的儒學分支!

一想到這兒,劉崧、王景三人面色難看到了極點。

程朱當年之所以能夠壓過陸學一頭,真正原因無非是朝廷的支援!

但是現在,當今天子的意思相當明顯,他的選擇是心學!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帶著帝王群打國運

日而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