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第一場考的經義惹人關注外,後面兩場所考的內容倒是影響不大,這是取決於自北宋以來的“通經取士”制度,恰巧與當今天子朱標的偶像北宋仁宗有關。

慶曆四年宋仁宗根據范仲淹、宋祁等人建議,實行新政改革,省試分策、論、詩賦三場,以三場的全部成績為錄取根據,不考帖經、墨義。

通曉經術的考生願對“大義”的,可以試經典“大義”十題,由此增加了儒學經義的比重,到了熙寧年間,另一位變法家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對科舉制度又進行重大改革,單設進士一科,並廢除詩賦、帖經、墨義,改試“經義”、論、策。

所謂“經義”就是根據儒家經書原文摘出句子或段落作為試題,要求考生以論文形式闡發其精神要義,而在“經義”考試中,考生必須通曉經義,又有文采,才算合格,不像原來的墨義那樣,只求粗解章句,這就促使有心功名的書生士子必須精研儒學聖言,有利於穩固儒學思想的正統地位。

其後司馬光執政,廢除新法,又將進士科分為經義、詩賦兩科,直到宋哲宗親政後,又予否定,“進士罷詩賦,專習經義”,逐漸演變成為定製。

通經取士是兩宋儒學復興運動,在科舉制度人才選拔上的表現,北宋政權實行文官治國,提倡孔孟儒學。

經義取士的官方施行也推動了儒學的復興和理學的誕生,對後代科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等到元明兩代,為加強對百姓士子的思想控制,穩固江山統治,程朱理學被定義為官方哲學,“經義”自此成為科舉大考的核心內容,並盡數以朱熹的《四書集註》為標準答案。

但這種只重經義的取士手段,導致天下士人盡皆專精八股,疏於策論,文風斐然,論實事切要害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例如大明連年天災不斷,先前黃河水患突發,不是大旱,滿朝文武不是唯恐吃力不討好避之不及,便是空談理論不做實事,最終還是朱雄英牽頭召集了一批治水經驗豐富的專家,奔赴水患災區,這才得以將其解決。

變法大家王安石改革科舉以通經取士,本來希望改變天下士子強誦博記、空疏無用的不良學風,豈料非但未曾達到崇本務實的目的,反倒是演變至元明,這經義取士以八股文“制義”,導致士人思想空疏,形式僵化。

故而朝野上下,上至朝堂公卿,下到販夫走卒,都十分清楚會試第一場的重要性,若是第一場的經義名列前茅,後面兩場的答卷只要不出現紕漏,那註定將會金榜題名!

四月十五,放榜之日。

因此時正值杏花開放,故而貢士榜也被稱之為杏榜,舉人桂榜同理,金榜則是殿試之後的進士榜,榜上有名者便是此次科舉大考遴選而出的青年才俊。

此刻貢院之外,再次出現了人山人海之盛況,眾人盡皆翹首以盼,無比煎熬地等待著禮部官員放榜。

而一些富商巨賈、士紳豪強們早就帶著家丁站在人前,手中拿著一疊士子畫像,銳利的眸子來回逡巡打量,對那些意氣風發的舉人士子蠢蠢欲動,準備上演一番“榜下捉婿”的戲碼。

“來了,來了!禮部大人來了!”

不知何人高呼了一聲,整個人海頓時騷動歡呼了起來。

探花郎抬頭一看,果真有一行禮部官員緩緩走出,穿著禮服魚貫而來,在眾人的注視之下步履堅定,逼格滿滿。

眼瞅著身旁的韓克忠已經激動得面色紅潤,探花郎忍不住出言安撫道:“無妨,你們就算是信不過自己的才華,難道還信不過太子殿下的才華嗎?”

三人:“???”

你娘咧!

你個醜臉鬼,會不會說話?

難道這會試中了不是靠我們自身的才華嗎?

禮部官員正在鳴放炮竹,顯示喜慶,三名士子卻是聯袂而來,頓時引得人海再次爆發出了歡呼雀躍之聲,無疑正是陳䢿、尹昌隆、劉仕諤這三位會元奪冠的熱門人選。

王恕:“裝逼!”

焦勝:“騷包!”

韓克忠:“傻叉!”

探花郎:“???”

我尼瑪啊!

你們仨好歹也是名揚北地的大才子,怎麼就出口成髒?

這才跟著自家公子幾天啊,就被禍禍成這樣了?

陳䢿、尹昌隆、劉仕諤三傑正享受萬眾矚目帶來的快感,滿臉的自信與從容,似乎前三甲已經是他們三人的囊中之物,唯一不確定的只有這名次排序罷了。

伴隨著一陣噼裡啪啦的炮竹響聲,在萬眾矚目之下,杏榜終於被張貼了出來,整個現場頓時為之一寂。

劉仕諤習慣性地從最後一位向上看去,他身為應天府鄉試解元,有著十足的底氣與自信,將會獨佔鰲頭!

從榜尾一路往上看去,劉仕諤見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以及清一色的南方籍貫,令他臉上的笑意更甚。

直到眼光掃了第十一名,終於忍不住滿面春風。

這一年,北方士子終究還是沒能出現一位扛鼎人物,甚至連一個上榜之人都沒有!

是的!

此次會試共計錄取五十一名青年才俊,籍貫盡皆出自南方,北方人一名未取,為歷科所不見,即便是先前幾次會試也總會有一兩匹北方黑馬殺出來,搶佔幾個席位。

但是今年,竟是趕了巧了,北方士子竟無一人上榜,還真是可悲啊!

至於前十席位,從大明立國開設科舉至今,從未出現過北方士子的名字。

劉仕諤繼續向上看去,接下來的這四名士子都是江南才子,耳熟而詳的才俊,他們能夠取得這等佳績,也屬實全靠自身才華……

嗯?

怎麼回事?

會試第六,尹昌隆!

這怎麼可能?

劉仕諤當即看向第五人,赫然正是陳䢿!

他轉頭看向身旁的陳䢿與尹昌隆,這才驚覺二人早已滿臉漲紅,似是羞憤到了極點。

陳䢿更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指著前三席位道:“那三人,究竟是誰?”

那三人?

什麼意思?

隨著視線上移,劉仕諤險些站立不穩,腦海之中一片混沌。

會試第四,劉仕諤(浙江山陰人)!

會試第三,焦勝(山西朔平人)!

會試第二,王恕(山東長清人)!

會試第一,韓克忠(山東武城人)!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歷史博士穿越回大漢

馬克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