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王紳,見過太子殿下!”

王紳,字仲縉,其父便是與宋濂齊名的碩儒王褘。

王褘師事柳貫、黃溍,學有原本,兼優謀略,以文章名於世,與宋濂乃是同門師兄弟,並稱“浙東二儒”,同任《元史》總裁官,同為當今天子恩師。

面對這位殉國雲南的真正大儒,朱雄英也是欽佩有加,而眼前的王紳頗有乃父之風,其人至情至性,之後跟從宋濂受業,與年長三歲的方孝孺成為同學,兩人互為知交,相與友善。

而王紳亦是不負師友厚望,刻苦求學,卓然超群,文章學問著稱於時,為一時同流之輩所不及,賢名天下傳揚。

這樣一個好苗子,早就落入了朱雄英的慧眼,準備將其打造成改變程朱獨霸理學的當世聖人,以此分化正報團打壓勳貴武官的文臣集團。

“仲縉,竹子格得怎麼樣了?”

雖然朱某人早就清楚,這個憨憨跑去不眠不休地盯著竹子看,能格出點屁東西來才有鬼了,但這並不妨礙他藉此機會替其傳道解惑。

果不其然,王仲縉聞聽此言,似乎回憶起了被格竹子支配的恐懼,當即面色一苦,期期艾艾地回答道:“學生……學生……不眠不休地格了六天六夜……”

“第一天學生想著竹子的理,竹子看著學生……第二天學生依舊思考竹子的理,竹子隨風對著學生搖擺…………第三天……直到第六天,學生非但未能格出其中的至理,反倒是覺得頭暈腦脹……眼前一黑,便暈到了……”

戰戰兢兢地說出了這番解釋,王仲縉面色漲紅地低下了腦袋,顯然羞愧到了極點。

他身為碩儒王褘的兒子,自幼深受先生同門的厚望,身邊之人總會因為這個身份對他高看一眼,充滿了期待。

而他先前也透過刻苦求學證明了自己,不負師友所望。

但是現在面對眼前這位太子殿下,王紳卻是感到了莫名的自卑,這種情緒在格竹失敗之後更加強烈,令他如同做了什麼惡事一般,羞愧到了萬分。

朱雄英見狀心中早就樂開了花,強忍住才未笑出聲來。

廢話,能不頭暈腦脹嗎?

不眠不休地盯著竹子看了六天六夜,那鐵人也頂不住啊!

真不知道這個孩子究竟哪兒來的那般堅定意志,硬生生地盯著竹子熬了六天六夜,都快趕上王守仁那位大佬了。

“仲縉,你的文才孤早有耳聞,孤也相信你早已將朱夫子的所有著作都記得爛熟於心,那你就沒有產生過疑惑,天理在何處?聖賢之道在何處?難道朱夫子的格物之說錯了嗎?”

“儒學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你連前面的格物致知都做不到,該如何正心?如何修身?如何治國?如何平天下?如何追尋那聖人之道?”

面對太子殿下一連串的質問,王仲縉徹底陷入了痛苦的糾結當中。

朱夫子的格物之說……錯了嗎?

不!

不可能!

他可是朱夫子,與孔聖並駕齊驅的聖人,他怎麼會有錯?

那為什麼自己原原本本地踐行朱子的格物之說,卻沒有得到至理?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聖人之道究竟在哪裡?

一時之間,王仲縉心亂如麻,腦海之中一片混沌,似有某種信念在悄然崩塌,令他有些無所適從。

他茫然未覺間抬頭看了一眼太子殿下,卻見後者正笑意盈盈地看著自己,當即納頭拜道:“還望殿下教我!”

為什麼王仲縉會認為朱雄英懂得這些道理?

因為朱雄英是太子殿下,是國之儲君!

在這個君權神授的年代,百姓士子本能地便會對君王產生敬畏崇拜之心,這正是帝王一直樂於見到的事情,透過製造神秘與威嚴來強化自身的正統地位。

朱雄英看著這個神情痛苦的名士,決定幫他走上一條正軌道路。

“格物的確可以致知,但也要看是怎麼個‘格’法,前提是你的先明白,所謂‘聖人之道’到底是什麼意思!”

“何為聖人之道?不是私利之道、不是私慾之道,不是小我之道,也不是謀求功名利祿之道,而是成就聖賢之道!”

“那麼這條成就聖賢之道,又是什麼呢?無非就是立功立德立言這三種途徑,仲縉你以為呢?”

王紳先前早就陷入一片混沌,驟然聽聞這“聖人之道”剎那之間心神劇震,根本沒有一絲牴觸的心理,全盤接受了太子殿下的說法。

而且先賢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太子殿下這些話,可都是有理有據的先賢聖言啊!

沒毛病!

眼見王紳如小雞啄米一般地瘋狂點頭,朱雄英喝了口茶水潤了潤喉嚨,這才繼續蠱惑道:“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當然得是那種足以彪炳千古之大功績,立言即著書立說,立德即德行過人,為世人敬仰……”

朱雄英口乾舌燥地講了大半個時辰,自己都快聽不下去了,終於繞回正題道:“成就聖人之道,實則便是治世之道,與治國平天下之思想完美契合,而這治世之道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所謂聖人之道便是治世之道,而治世之道便是大同之道,直白一點來說,就是讓天下百姓都能吃飽飯,穿暖衣!”

王紳聞言,如遭雷擊!

讓天下百姓都能吃飽飯,穿暖衣,就是聖人之道!

“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天下間萬事萬物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一草一木都蘊含著天道的奧秘,格物致知的方法便是去認識瞭解自然之理,如那嚐遍百草的聖賢神農一般,運用這些自然之理為百姓謀福利,從而達到治國平天下之志!”

“仲縉啊!治國,平天下,並非需要步入仕途,執掌朝堂,即便身居鄉野亦能治國安邦,平定天下!”

“如那正在不辭勞苦地治理黃河水患的宋禮白英等人,若因他們長年之功,成功治理好了黃河水患,救活成百上千萬沿岸百姓的生命,你覺得他們是聖賢嗎?”

朱雄英目光灼灼地看著這位名士,後者冥思苦想良久之後,雙眼之中陡然迸射出道道精光,神情凝重地認可道:“是!”

“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假太監:從攻略皇太后開始

白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