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十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太子朱標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建文,以明年為建文元年!

十一月,新帝命嶺北提刑按察司齊泰為兵部尚書,駙馬梅殷為太常卿,共同參軍國事。

十二月,召嶺北布政使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兼華蓋殿大學士,入閣輔政。

建文元年春正月,新帝大祀天地於南郊,奉太祖配,修《明太祖實錄》。

二月,追尊嫡母常氏為孝康皇后,冊妃呂氏為皇后,立皇長子朱雄英為皇太子,封次子朱允炆為康王,三子朱允熥為吳王,同時下詔行寬仁之政,赦免有罪之人,蠲免百姓拖欠的賦稅。

三月,帝詔告天下,求賢訪能,推行一系列有利於民生的措施,賜給年老的百姓米肉絮帛等物資,令官府收養鰥寡孤獨廢疾者。

同時重農桑,興學校,考察官吏,賑罹災貧民,蠲免賦稅等,又令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採訪使,分巡天下。

一時之間,洪武朝政治酷寒、法峻刑嚴的局面大為改觀,苛酷專濫之政悉數被廢,朝野上下無不歡欣鼓舞,盛讚新帝之賢明。

但正當這個嶄新時代來臨之際,新帝卻是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旨意,命皇太子朱雄英出鎮燕京,節制北疆軍馬。

這一道旨意,不出意料地在京師之內掀起了一陣風波。

太子乃是國之儲君,國之大本,繼聖體而承天位,身份貴不可言。

歷朝歷代的太子哪個不是留守京師,協同天子處理朝政,學習治國經驗,以便利於將來登基執政,哪有如此這般出鎮一方?

新帝這道旨意,實在是令人捉摸不透啊!

不少朝臣回想起黃子澄一案,心中更是暗自打起了鼓,不免有些憂心忡忡。

皇上這不會是動了易儲的心思吧?

剛剛即位稱帝,便一腳將太子踢出了京師,發配去北疆苦寒之地,這怎麼看都不像是正常舉動啊!

而且那位太子,出了名的睚眥必報,豈會如此甘願老老實實地出鎮燕京?

滿朝文武都因這道旨意惶恐不安,不自覺地將目光投向了東宮太子府,卻是不料這位太子滿心歡喜地接了旨意,翌日便駕車帶著侍從行李離開了京師。

太子殿下,當真走了,鎮守燕京去了……

得知這個訊息後,不少朝臣為之黯然神傷,整個京師都陷入了短暫的沉寂當中。

皇上這件事兒,辦得真不地道啊,吃相未免也太難看了些。

就連顧命大臣梅殷都有些憋悶,開始心疼起朱雄英這個小王八蛋了。

做太孫的時候,還可以上朝議政,甚至監國理政,這怎麼當上了太子,還被一腳踢出了京師,流放到北疆那些苦寒之地去了?

這都是些什麼事兒啊!

梅殷不知道的是,他有些心懷愧疚的太子殿下,此刻正左擁右抱地摟著棋韻與香菱,在帝都城門口,對著金陵這座大明帝都比了一箇中指,而後毫不留戀地駕車離去。

“棋韻,家搬得怎麼樣了?把青龍山和東廠都給孤搬空,全搬去燕京,一根毛都不要給朱標留下!”

“對那些工匠威逼利誘,不能放跑了一個,還有工部看得上的官員匠人,直接強行帶走,讓朱標頭疼去吧!”

“狗日的王八犢子,老子再回來,老子跟他朱標姓!”

二女眼見自家公子罵罵咧咧的氣急敗壞模樣,忍不住“噗嗤”一下樂出了聲。

明明就是他主動請求出鎮燕京,現在倒好,真的被趕出了朝堂,心裡面還不舒服了,如同市井潑婦一般罵罵咧咧了起來。

“殿下,若您不願去,那就……”

“唉,你家公子我太過優秀,不去不行啊!”

朱雄英略顯惆悵地捏了一下香菱的小臉,心情有點沉重。

若是太祖爺下令,命自己即位稱帝,那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但老爺子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突然一命嗚呼,太子朱標即位稱帝,朱雄英自然毫無辦法,唯有老老實實地遠遁燕京。

朱標定下建文這個年號,朱雄英並不感到意外。

方孝孺與齊泰兩大得力干將進入中樞決策,再加上天子朱標這個謙謙君子,定出與朱允炆一般無二的年號,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

年號“洪武”,“洪”字也是第一次用於年號,意“盛大",這是由太祖爺朱元璋本人親自所創制。

縱觀歷朝歷代,無疑開國初期兵事最盛,洪武之義即是洪大的武功,有張顯武事之威的意思,從字面看便可感知淮右豪傑的王霸之氣。

太祖爺崛起布衣,戡亂摧強,剪滅群雄,奄奠海宇,十五載而成帝業,建元洪武,豪傑之氣於茲可見。

而新帝朱標的年號建文,卻是截然相反,建文,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建立文治,彰顯出新帝極力想要開拓出一個文治盛世的堅定決心。

但是,從洪武到建文,真的這麼簡單嗎?

洪武朝嚴刑峻法,重典治貪,加之太祖爺有心剷除功臣集團,導致政治酷寒,法峻刑嚴,但也正因為太祖爺重典治貪,嚴峻刑法,使得大明帝國的中央集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

反觀朱標、方孝孺、齊泰等人,試圖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作為指導,遵循先聖之聖言教誨,而實行“德治寬政”,以此解決洪武朝遺留的嚴刑峻法、苛捐雜稅、藩王擁兵等各種問題。

理想總是好的,但現實卻是殘酷的。

拋開其他問題暫且不談,如何壓制那些驕兵悍將,達到“尊右文教”的目的,就夠他們喝一壺的了。

雖然太祖爺一直在打擊壓制功臣勳貴與驕兵悍將,但基於常年征戰的必要,加之朱雄英的出手救援,致使朝堂之上遺留下了不少帝國大將,並未如同史上之上那般被太祖爺殺了個乾乾淨淨。

諸如傅友德、藍玉、郭英、鄭遇春等軍中大將豈會坐視朱標重文輕武,大力打擊武夫丘八,剝奪他們手中的權力?

“步子不要邁的太大,小心扯著蛋啊!”

這句原話,朱雄英很是想要原封不動地送還給朱標,但以二人如今的緊張關係,用腳想都知道朱標定然不予理會,所以朱某人並未提出任何意見,只是靜靜地冷眼旁觀,甚至遠遁燕京享受人生去了。

從洪武到建文,這一步,沒那麼好過啊!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在漢末,我乃常山趙子龍

花落水自流

腦洞之門

寫書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