駙馬梅殷乃是太祖爺朱元璋嫡長女寧國公主之夫,汝南侯梅思祖之侄,因其精通經史且明於政務,故而在諸多駙馬之中最受太祖爺喜愛。

這個方過而立之年的皇親國戚,在天子驟然病崩後,便立馬擺正了顧命大臣的心態,帶著杜安道等人,手捧先皇遺詔,跪倒在了太子朱標身前。

“殿下,還請殿下為大明社稷著想,國不可一日無君,望殿下早登大寶,主持朝政。”

天子驟然病逝,數十萬大軍孤懸在外,且太子與那些軍中大將一向不和,若是按照制度等到一個月後再登基稱帝,那還保不準會出什麼亂子,眼下大明朝堂的局勢可謂是緊張到了極點。

“請殿下速速即位,主持大局!”

六部尚書見梅殷開口,顧不得為先皇悲傷,整齊劃一地跪倒在朱標身前,請求他即位稱帝,主持大局。

“請殿下遵先帝遺詔,以社稷為重,於靈前即位,襲號皇帝,上承宗廟,下安百姓!”

一眾文臣齊刷刷地整佇列位,按照官位等級,對著朱標三叩九拜,表示自己的忠心。

而江夏侯周德興、長興侯耿炳文、滎陽侯鄭遇春等大將卻是不約而同地看向了太孫殿下,後者對此恍若未覺,依舊沉浸在巨大的傷痛之中。

太子朱標察覺到了這個細節,心中生出了些許怒火,卻是並未當場發作,猶豫再三後還是出言拒絕道:“荒謬!而今父皇剛剛病逝,孤豈能……”

“殿下!社稷為重啊!臣祈請殿下即刻前往奉天殿,傳詔在京文武百官正五品以上者,盡皆趕來奉天殿,叩拜新君,以正君臣名分!”

梅殷眼角餘光不自覺地瞟了一眼皇太孫朱雄英,見其絲毫沒有其他可怕的想法,於是壯著膽子再次催促道。

新君即位,召見百官,傳行天下,以正君臣名分,這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情!

先賢聖言有云:“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

名分與權力,才是天子安身立命的根本!

名分是官階大小,身價高低,器具是權利巨器,官階大小,權利分明,則可使上下清晰,井然有序,由此衍生出秩序。

天子統御三公,三公統御諸侯,諸侯統御大夫,大夫統御百姓,有如大腦驅使四肢,四肢驅使五指般,這樣層層分明,層層控制。

所以維持秩序就是天子的重要責任,也是帝王安身立命的根本。

到了這個嚴峻的時候,必須早正君臣之名,以免被有心之人趁機發難,致使大明江山動盪,社稷淪陷!

朱雄英冷眼看著眼前這一幕,忽然生出了劇烈的噁心感。

他清楚朱標為什麼拒絕,清楚朱標在等什麼!

呵,自己這個溫文爾雅的好父親,在等著自己向他低頭,向他俯首稱臣!

時移世易,事與願違啊!

老爺子,你都熬了這麼久,偏偏選在這個時候溘然長逝,還真是到死都在幫著你的標兒啊!

朱雄英長嘆了一聲,大步走到朱標身前,而後直挺挺地跪倒在地,面無表情地開口道:“太子殿下,還請即刻召見群臣,以正君臣之名!”

太子朱標看著眼前終於服軟的愛子,一顆心總算是落回到了肚子裡,隨即不再猶豫,帶著群臣浩浩湯湯地向著奉天殿走去。

“新君即位,百官參拜!”

在杜安道一聲高唱後,朱雄英帶著文武百官,向著龍椅之上的年輕天子,行了三拜九叩之大禮,承認了他新帝的身份。

文人歡呼,武夫皺眉。

在場朝臣都清楚一件事情,新帝即位,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了。

這個時代,是屬於新帝朱標的時代!

為了穩固朝堂,朱雄英不得不老老實實地陪朱標演了幾次父慈子孝的好戲,而後名正言順地成為當朝太子。

經過小殮、大殮、聞喪等繁瑣流程,便是上尊諡了。

新帝即位之後,除了頒佈即位詔書,也應著手為已故帝、後上尊諡。

由於故帝、後生前為一國之主,地位之高無上,故上諡時必須打出“天賜”的旗號,即由上天賜給,這叫“秋天而諡”。

上尊諡的禮儀也極為繁複,先要由文武群臣集議,草擬“上尊議文”,嗣皇帝親御宣治門審定後,由翰林院官寫出正式的諡冊文。然後,由嗣皇帝親行祭禮將冊寶安放於几筵殿。

這一步走得十分順利,幾乎滿朝文武都對太祖爺的諡號沒有意見,諡為“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孝陵。

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

這個由由禮部官員根據君主“行之善惡”或“行之大細”,使用的一至兩個字,足以概括先皇朱元璋的一生。

好在那些口蜜腹劍的文人不敢在此時冒出頭來,意見一致地給太祖爺上了這麼一個褒讚到了極致的無敵諡號,使得眾人皆大歡喜。

而廟號就很簡單了,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稱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稱太宗是也。

不過一樣的祖,太祖和高祖也各有講究。

白手起家、自摸胡牌或者一統天下、力挫群雄、建立帝國,兩者居其一即可晉身前者。

在子承父業或偏居一隅之間,滿足其中一條就被認定為後者。

太祖爺朱元璋,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顯然正是對太祖這個廟號的完美詮釋。

七日之後,先皇出殯,至此葬禮徹底結束。

國不可一日無主,尤其先皇駕崩之際,加之數十萬大軍孤懸在外,正是政治敏感時期,所以新帝朱標不得不及時登基,靈前即位,這是穩定朝堂的必要條件。

這之後新帝朱標雖然接管了權力,也明確了君臣名分,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講,他還只能算是“代理皇帝”,因為他還沒有經歷登基大典,這一必要的程式。

而先帝的守孝期太長,按照禮法祖制,需要經歷二十七個月,即民間所謂的三年喪期,不過為了照顧皇帝這個職業的特殊性,人們發明了“以日易月”,以二十七天代替二十七個月。

換而言之,皇帝的守孝期為二十七天,新帝朱標在守孝期間,禮部官員就要著手準備登基大典,包括挑選吉日。

一般情況下,大行皇帝喪期一結束,新帝登基儀式要儘快舉行,畢竟完成登基大典,新帝才算正式登基,名正言順地成為這方山河之主。

儒學思想認為,為了表達孝道,在守喪的三年之內,兒子不能隨意更改父親生前立下的規矩,否則就是孝道虧損,這其中也包括了更改年號,故而包括冊立皇后、推行新政、改元建新等重要舉措,都要等到明年方可進行。

對此朱雄英早已漠不關心,甚至萌生了退意。

自己繼續留在這金陵帝都,不但會加深與新帝朱標之間的矛盾,甚至還會成為這方朝堂最大的隱患,導致政局不穩啊!

那自己接下來,該何去何從呢?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假太監,征服女帝成絕世強龍

一筆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