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回想了朱允炆當時的對答,不禁感慨起來。

歪頭二孫太教條了,他先是一首詩一首詩地背,把咱的話都給記得一字不差。

而後又用了咱用過的法子,並且進一步強化了勸農工作。

這就是投咱所好啊。

光為了自己考慮!

三孫,這叫實事求是,這才真正是在為農民考慮!

境界格局,高下立判!

三孫考慮的是大局,咱大明有6500萬人都知道,有多少民戶,有多少軍戶都清楚!

歪頭二孫知道嗎?咱回去問問他去!

光記住那些沒啥用的詩詞了,連這些個基礎資料都不知道,那就是三孫所說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這種風氣,要不得!

“允熥,太好了,就這麼辦了!”

朱元璋的肯定讓朱懷錦和毛易都放下心來。

徐懷錦沒想到朱允熥不僅精通軍事,對農村的事情瞭解如此透徹!

一個皇孫,被封為吳王,多麼高貴,居然瞭解底層的事,太難得了。

“其實,這還不夠。”朱允熥說道。

啊,朱允熥所說的方法已經夠好了,怎麼還不夠?還要怎麼做?

朱元璋忙道:“允熥,你說!不要有啥顧慮。”

“爺爺,還是那句話,人力有時盡。可能我們打了井,費了力,有的地方不一定能打出來。還有一種極端的情況,井打了,水澆了,最後莊稼還是死了。”

朱元璋也不忙著詢問,三孫肯定有他的辦法。

“爺爺,這就需要賑災了。所以,提前做好賑災準備是必要的。但還有補救的辦法,這個,呃。”朱允炆吞吞吐吐起來。

朱元璋心想,補救的方法,難道是補苗不成?

六月份了能補什麼苗?

「是不是要等一等再說?要是抗旱成功,要是賑災得力,這方法也就算了。」

「不過,萬一抗旱不成功,賑災沒到位,豈不是老百姓遭殃?」

「還是說出來吧,早一點把農業發展上去,讓農民儘快吃飽飯。」

「沒有農業的充分發展,就沒有足夠的富餘勞動力,沒有富餘勞動力,就不會產生真正的工業。」

「看到羅伯特、露琪亞,聽他們的閒聊,我總有種感覺,歷史提前了!」

「地理大發展的時代提前了!西方的工業革命恐怕也提前了。」

「時不我待!」

“爺爺,有一種海外作物,十分高產,可以在8月份種,生長期也短。就算是到時候啥都絕收,有了這個作物,農民也會吃得飽飽的。”

朱元璋問道:“海外作物,產量有多高?”

“爺爺,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千萬不要太吃驚,”朱允熥提前打了個預防針:“爺爺,先提問一下:目前我們大明的稻米畝產是多少?”

“要是把稻子侍弄好了,畝產頂多四石。”

朱元璋呵呵一笑,咱出身農村,並且對農村的事瞭解得很,要是連各地糧食畝產多少都不知道,還當什麼皇帝?

知道畝產是多少,全年能收多少糧,這才是施政的基礎,特別是打仗,出多少兵,打多長時間,這都必須以糧食多少為前提。

「總是不習慣石這個計量單位,還得在斤與石之間進行換算。真麻煩。」

「在大明,一石相當於150斤。也就是說稻米畝產頂多是600斤。」

「畝產6000斤,就相當於四十石。」

朱元璋愣了,不是吧,啥作物能畝產六千斤?這也太嚇人了吧?

三孫的心聲,是不是說錯了?

又或者是他搞什麼換算,算錯了?

“爺爺,這作物畝產是稻米的十倍以上,畝產最少四十石!”朱允熥說道。

啊?啊?

徐懷錦和毛易都驚叫起來。

畝產是稻米的十倍?

真要有這樣的作物,以後大明的百姓就根本不會捱餓了!

“啊,真的嗎,這作物果真如此高產?”朱元璋的呼吸也變得粗重起來:“這作物叫什麼?”

“此作物名為甘薯,畝產最少四十石,高產栽培的甘薯可達萬斤,呃,可達六十六石。”

羅伯特、露琪亞也用翻譯筆聽著,只不過他們好像對畝產什麼的沒有概念。

但朱元璋、徐懷錦和毛易心中,早已是翻江倒海,被這個畝產給震到了。

徐懷錦此時想到了吳王朱允熥寫的《西遊記》,裡面提到過高產作物,果然,現實中居然存在!

“此作物現在何處?”朱元璋此時就想見到實物,並且馬上在全國推廣種植!

急切之情溢於言表!

“在大明科技院,”朱允熥道:“兩年前,大明科技院就成立了大明種業,不僅僅有甘薯,還培育出了其他高產作物。”

「甘薯原產於南美的秘魯、厄瓜多、墨西哥一帶,後由西板牙殖民者攜種至菲律賓等國,接到到歐洲菲洲亞洲等有人類的居住地拓展。」

「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到呂宋島經商,發現了甘薯不僅產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種回國。」

「但當地有嚴厲的禁止帶出法令。」

「於是陳振龍便和兒子陳經綸向當地百姓學習栽種方法,終於在十六世紀末,巧妙地將“薯芽”絞於纜繩之內秘密帶回大明。」

「甘薯的種植時間非常廣,可以在春季的1月下旬左右之中。對於早夏時節來說也是一個好季節,最好是選在6月份左右。秋季也可選在8月份播種。」

「甘薯栽培具有低投入、高產出等特點,是僅次於水稻、小麥、玉米和馬鈴薯的重要糧食作物。」

朱元璋問道:“甘薯是不是要擇地而種?”

朱允熥說道:“甘薯不擇地!南到兩廣甚至南海的島嶼,北至長城以北,西北達陝西、隴南和西域一帶,東北到遼東,西南抵烏斯藏南部以及雲南。”

“凡我大明境內,不管地肥地瘦,不管高溫酷寒,甘薯皆可種植。並且,甘薯特別耐乾旱和耐瘠薄。”

朱元璋此時激動了,他非常明白種子對於農業的重大作用。

在建立大明之前,他就對進獻瑞麥、瑞禾的百姓進行表彰和嘉獎。

現在,咱的三孫居然有了這麼好的作物!

之前,他見過不少“瑞禾”,糧食產量的確有提高,但是也沒有這麼嚇人!

十倍以上的增長!

並且還不擇地,種植時間廣,這,簡直是天賜作物!

不,是天賜神物!

咱真想馬上回到應天,去大明科技院看看這甘薯到底是何種模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三國搞事情

逗樂兒